爆发当安史之乱的硝烟渐渐散尽后,遭受八年战乱的唐王朝,虽然暂时回归正常,但实际上已经千疮百孔。到了唐德宗时期,唐王朝就像动过一次大手术的人一样,五脏六腑都受到伤害,大病虽愈,却引起身体的连锁反应,政治黑暗、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土地兼并,江山在风雨飘摇中日薄西山,人民在水深火热中痛苦不已。
面对此情此景,柳宗元和他的知己刘禹锡,这两个心怀社稷、勇敢正直的男人,两个风华正茂的大才子,毅然加入王叔文倡导的永贞革新之中,成为王叔文革新派的急先锋。他们想凭自己的一腔正气,拨开朝堂的阴霾,让唐王朝再次迎来光明。
但是,像历史上许多改革一样,永贞革新因为触动大官僚大贵族的既得利益,遭到他们的联合打压,从而早早地昙花一现。
开始是充满豪情的,结局是惨烈悲壮的,王叔文被处以绞刑,柳宗元先被流放三千里到邵阳,后来又贬到蛮荒之地的永州。刘禹锡等七人也同日被贬,个个惨不忍睹。看着他们狼狈远去的背影,敌人笑声的笑声无比狰狞。
一、柳宗元的悲苦
福不双降,祸不单行,在柳宗元被贬的同一年,他的结发妻子因为难产而死去,看着妻子撕心裂肺的呼喊,看着她渐渐没有了呼吸,两个亲人在眼前离去,柳宗元的心在滴血,却又无能为力。
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你已心如刀绞,肝肠寸断,却还要继续在痛苦中饱尝更多的痛苦。在去永州的路上,柳宗元的母亲也撒手人寰......
柳宗元已经没有了眼泪,悲伤已经没有任何意义。老天爷呀,难道你看不到吗,为什么要做敌人的帮凶,在一个忠心为国、善良正直的人心上再插几把刀呢?
“产异蛇”的永州,人生地不熟、水土不服、孤独寂寞、环境恶劣,让柳宗元在这片蛮荒之地吃尽苦头,在那个信息闭塞的时代,他和亲人、朋友的联系难上加难,实在孤苦难耐时,他便寄情山水,寻找知音。那首传颂千古,让人感慨不已的《江雪》,就是这时候写的。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如果没有《江雪》,柳宗元的孤独形象是模糊的,有了《江雪》,柳宗元的孤独更加直观,也更有意境,让我们能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在柳州的十年,柳宗元在孤独和悲苦中并没有彻底沉沦,他同情贫苦的百姓,为当地百姓做了很多好事,还写下著名的《捕蛇者说》,让朝廷减轻了永州百姓的赋税。
正当柳宗元已经适应这里生活,准备一辈子在这里待下去的时候,朝廷的一纸回京的诏令,让他再次心碎。永州百姓感恩柳宗元,柳宗元也舍不得他们,但一切都没有办法,在永州百姓的跪求中,柳宗元含泪离开了这里。
来到长安后,柳宗元只待了十天,朝廷又把他发配到更荒凉的柳州做刺史。是的,和北宋时朝廷对待苏轼的方法一模一样,你不是爱在苦难中找事做,和百姓鱼水情深吗,那就将你发配更远的地方,看你还能坚持多少时间。
这世界就是这样,一旦得罪了小人和利益集团,他们是不会因为你服软而善罢甘休的,他们根本不会在乎你做了什么好事,只在乎你过得够不够惨,只在乎怎样想方设法让你生不如死。
二、刘禹锡的无奈
刘禹锡和柳宗元同年被贬,刘禹锡被贬到了朗州。十年后,他和柳宗元一样被一纸诏令召回长安,但仅仅因为在玄都观看桃花赋诗,被人指控为讽刺朝廷,结果和柳宗元一样又遭贬黜。根据诏令,他要去播州做刺史。
播州是古代的夜郎国,地方偏远,瘴疠横行,条件更不如朗州。当时刘禹锡的母亲已经八十多岁,风烛残年的老母亲,跟着刘禹锡在朗州过了十年囚徒的生活,刚回到京城,本应该是安度晚年的时候,现在又不得不再次随他一路颠簸去柳州,如果去了,恐怕到不了柳州,就会撒说人寰 ,但面对着一切,刘禹锡有什么办法呢?
患难见真情,就在这时,柳宗元找到朝廷说:“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母在堂,他怎么对老人讲这个诏命?我不忍眼看着梦得困窘而不救,况且,也没有母子一起流放多年的情理啊!”
接着,柳宗元做出了一个让我们无比敬佩的大胆决定,他请求皇帝把他和刘禹锡贬谪的地方调换。御史中丞裴度也同情柳宗元,向宪宗求情,唐宪宗终于同意柳宗元继续贬柳州,刘禹锡改贬连州(今天的广东连县)。
就这样,在柳宗元帮助下,刘禹锡和母亲去了连州,元和十四年,刘禹锡年近九十的老母亲去世,他护送母亲灵柩回洛阳。
路过衡阳时正是十一月,刘禹锡的心情无比悲痛。南方的十一月还有秋天的景色,肃杀的秋风,火红的枫叶,阴沉的天空,望着远处的茫茫旷野,刘禹锡不禁想起往事和古人,想到了柳宗元,想到当初母亲病危时,柳宗元曾三次派人来探望,他曾问来人柳宗元的身体和生活,来人言语含糊,这更让刘禹锡担心其处境。
似乎刘禹锡的思念得到了上天的回应,远处驿道上传来了急促的马蹄声,一名差人飞马奔来。这名差人,正是柳宗元三次派来探望他母亲的人。
差人未语泪先流,从怀里取出一封书札。刘禹锡打开后,原来是柳宗元的遗书。刘禹锡读着上面的每一个字,那样温暖,又那样悲泣,刘禹锡的心一下子凉透了......难道?刘禹锡还是忍不住问:“他......”
差人含泪告诉刘禹锡,“主公已于本月八日过世了!”
刘禹锡的情感奔溃了,他号啕大哭,恨不得马上赶到柳州。
他想到四年前和柳宗元一起被贬,两人在衡阳分手,然后柳宗元西去柳州,他南下连州,关山重重,道阻且长,从此天各一方。他更想起柳宗元写的送别诗:《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
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伏波故道风烟在,翁仲遗墟草树平。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
想起这首诗,就想到两人十年的谪居生活,想到柳宗元的耿直,自己的随性,想到柳宗元临别时的鼓励,想到两人笑着分手,泪向心流的无可奈何......
自然,刘禹锡也想到自己回给柳宗元的《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一诗:
去国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又分歧。重临事异黄丞相,三黜名惭柳士师。归目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时。桂江东过连山下,相望长吟有所思。
我们因为共同的理想和操守而一贬再贬,但我们仍然共患难,同进退,我们的友情更加深厚,我们都相信风雨之后见彩虹,艰难困苦终有尽,可如今,您在哪里啊?
刘禹锡来到湘江边当年和柳宗元分手的地方,再次回忆离别时的情景,弯腰捧起一抔土洒向江水,寄托对柳宗元无尽的思念.......
三、深厚的友谊
悲痛之余,刘禹锡赶紧写信给袁州的韩愈,报告柳宗元离世的消息,又联系柳宗元生前的好友,嘱咐公差速回柳州料理好丧事。后来,刘禹锡写下两篇祭奠柳宗元的祭文,在祭文中表达对柳宗元的高度评价和深厚感情。
按照柳宗元的遗嘱,刘禹锡义无反顾地担负起抚养柳宗元遗孤的责任,并整理和编辑了柳宗元的诗稿。可以说,我们今天能读到柳宗元那一首首情真意切、当世一流的佳作,刘禹锡功不可没。
韩愈得到柳宗元去世的消息,也是悲痛不已,写下《祭柳子厚文》,后来又写下《柳子厚墓志铭》,对柳宗元的人品、政绩和文学成就给予高度肯定。
柳宗元去世时才四十七岁,可谓天妒英才。他和后来的苏东坡一样,把诗歌写在广阔的大地上,写在为百姓造福的充实中。柳宗元去世后,柳州全城百姓痛哭,送别他们的父母官和恩人。
柳宗元为官清廉,死后连一副像样棺材的钱也没留下,柳州百姓便自发筹钱,为他置办棺木,将他的尸骨送回故乡。
从长庆元年到宝历二年,前后五年间,刘禹锡又先后担任夔州和合州刺史,从除此被贬到这时,前后二十三年。
晚年的刘禹锡,非常乐观和坚强,这正是在遭受反复打击和迫害中凝练起来的勇气,以及早已把艰难困苦看淡的达观,而这份勇气和达观,难道没有他和柳宗元在相互理解,相互鼓励,相互帮助中铸成的友谊的力量吗?
总结:黄金万两容易得,知己一个也难求。高山流水的清响,是志同道合的基础,是彼此真诚无私的牵挂,是把友情当成生命一样呵护的执着。千年后的我们,因为先贤的故事,心中敬佩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