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柒斤
寒冬之中,泡温泉是不少人最惬意的选择。古代人生活困难,洗热水澡远不如现代方便,更别说泡温泉了。不过,古人也有喜欢泡温泉的,北宋大文豪苏轼就是超级爱好者。
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贬任汝州团练副使,就为该地温泉作《汤泉七记》:“温泉七其一,盖此地也,且沐浴可疗疮疾。前人引水行数步为浴池,珉甃甚洁,规模颇宏……”
绍圣元年(1094年)十月十二日,57岁的苏轼在抵达惠州的第11天清晨,带着儿子苏过直奔鹅城远郊白水山。白水佛迹院住持尽地主之谊,招待苏轼一行泡温泉浴。浴罢,苏轼应僧众的请求,提笔留下一首《咏汤泉·在白水》:“积水焚大槐,蓄油灾武库……郁攸火山烈,觱沸汤泉注……”该诗以温泉景观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描写和隐喻手法,抒发了苏轼对当时社会动荡和个人困境的思考。同时,诗中也透露出对政治腐败和社会不公的愤慨和无奈之情。咏泉、怀古、抒情、感叹和调侃,一个不少,令人叹服。不过,人们津津乐道的还是他三游“岭南第一泉”惠州汤泉九龙瀑布,留下脍炙人口的“汤泉吐艳镜光开,白水飞虹带雨来”“一洗胸中九云梦,解衣浴此无垢人”等金句。
我国是世界上温泉资源丰富的国家之一,也是温泉利用最早的国家。传说中温泉可追溯到五千年前的“浮丘与轩辕”时代。南宋诗人凌唐佐的《黄山汤泉》云:“一道出遥岑,潺湲古到今。雪天声泻玉,月夜影摇金。岁旱施功大,民疴被泽深。浮丘与轩帝,仙迹可追寻”。传说轩辕帝曾在黄山汤泉浸泉七日。
当然,历史上较大规模地利用温泉,起源于秦汉而盛于唐。“华清池”是有文字记载开发利用最早的温泉,素有“天下第一温泉”之称,西周称“星辰汤”,周幽王曾在此建“骊宫”,秦始皇时改名“骊山汤”“神女汤”,汉武帝时扩建为“离宫”。东汉著名天文学家张衡“阳春之月,遂适骊山,观温泉”,作《温泉赋》:“览中域之珍怪兮,无斯水之神灵。控汤谷于瀛洲兮,濯日月乎中营……”贞观十八年(644年),李世民在骊山温泉营建“汤泉宫”(即今日华清池),四年后竣工,李世民亲笔御书《温泉铭》:“朕以忧劳积虑,风疾屡婴,每濯患于斯源,不移时而获损。”
华清池名扬中外,还得益于历史上著名的话题王李隆基及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背书”。李隆基不仅扩建并纳汤池于其中,改名“华清池”,而且每年冬天携杨贵妃来此游宴、沐浴。白居易直接背书:“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记载的温泉达31个,并按温度由低至高分为五个等级,依次为暖、热、炎热特甚、炎热倍甚和炎热奇毒。其中炎热特甚的温泉,可将动物的毛烫掉;炎热倍甚的温泉能烫伤人的足部;炎热奇毒的泉水可煮熟稻米等。
至唐宋时期,温泉逐渐平民化,唐诗宋词里的温泉都赋予诗意和想象,成为人们尤其是文人墨客心中的养生胜地。诗仙李白将温泉比喻为碧玉,“何如碧玉温泉水,绝胜华清礜石池”;诗圣杜甫更是赞美其“仁智”:“温泉有仁智,耆老荐东行”;唐开元时宰相、诗人张九龄更是把温泉誉为“仙府”:“浴日温泉复在兹,群仙洞府那相及”。宋代文化名人苏轼、陆游、秦观、范成大等不仅喜欢泡温泉,还视温泉为休闲胜地,纷纷前往温泉咏诗作画、抒发感情。
到了明清时期,温泉文化基本普及到全国各区域。温泉不仅富有丰富的微量元素,还具备旅游、人文等诸多要素,成为冬季度假目的地,正所谓“遥赴他山身欲远,不如此处泡温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