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3月,孙殿英在与四马联军激战数月后,遭到惨败,七万大军折损大半,在撤逃

史记峰会 2025-01-10 22:12:01

1934年3月,孙殿英在与四马联军激战数月后,遭到惨败,七万大军折损大半,在撤逃时被四马的骑兵穷追不舍。为了彻底解决孙殿英,蒋介石密令阎锡山派晋军到黄河边堵截,务必全歼孙军。 在四个月前,孙殿英率七万大军驻扎在绥西时,阎锡山是甚为忌惮的,担心孙殿英若不西进宁夏、青海,攻打“四马”(马鸿逵、马鸿宾、马步芳、马步青),而是图谋占据绥远,那就不好办了。因此,当时的阎锡山,时刻寻机除掉孙殿英。 可在孙殿英被“四马”击败后,阎锡山却另有打算,不仅没有出兵截击孙军,反而派晋军骑兵司令赵承绶接应被“四马”骑兵追击的孙军。 “四马”的骑兵眼看就要追上孙殿英及其残部,却遭到晋军阻拦,在晋军骑兵掩护下,孙殿英的残部顺利渡过黄河。 眼看就要将孙殿英彻底消灭,却被晋军横插一杠子,“四马”实力不如阎锡山,也不敢和晋军对抗,只能向南京的蒋介石、北平的张学良告状。 蒋介石、张学良清楚若无阎锡山指使,赵承绶不可能去接应孙殿英,为了敷衍“四马”,去电责问绥远省主席傅作义,傅作义回复说他并不知道此事,蒋、张也不再追问,此事就这样不了了之。 孙殿英残部渡过黄河后,在磴口三盛公滞留下来,因为傅作义、王靖国、赵承绶的部队挡住了去路。孙殿英补给断绝,还要依靠阎锡山接济,只得忍气吞声留驻下来。 傅作义、王靖国、赵承绶三人商议后,认为孙殿英虽实力大损,但仍有二万多的部队,这些人大都是土匪武装,亡命之徒很多,若强行缴械,一旦散逃到各地重新为匪就难办了,强攻不如智取。 傅作义从绥远省府,给孙军调拨了一批粮食,解了孙殿英燃眉之急,也让他消除了戒心。过了一段时间,赵承绶给孙殿英打电话说:“傅宜生现在在五原,你和我一块去,大家开个会。” 孙殿英问:“会上谈什么?” 赵承绶说:“你的两万多人,总得有个就食的地盘吧,这次会议就是专门讨论此事的。” 孙殿英听后非常高兴,说:“赵老弟,我这就去五原,还请你多美言几句,让兄弟我能有个好的去处。” 到了五原后,见赵承绶的态度并不热情,孙殿英感到不对劲,但已然来不及了,只得硬着头皮去见傅作义。 傅作义对匪军出身的孙殿英一直没有好感,见面后也没有客套话,直接宣读了阎锡山的电报,电文大意是,南京本来委任孙殿英为青海西区屯垦督办,但他却试图占据宁夏,已然惹怒了蒋介石,为了善后,孙殿英应去太原,和阎锡山当面商议。 孙殿英听后,郁闷的说:“容我考虑一下,再去太原。” 傅作义说:“阎先生在太原等你,汽车已经备好,马上就可以走了。” 就这样,孙殿英到五原,连一口水都顾不上喝,就被傅作义派副官“送”上汽车,前后共三辆汽车,孙殿英的车居中,三辆车都坐着二到三个荷枪实弹的卫兵,车到包头车站后,一个军官带着一队士兵早已等候,随即又将孙殿英“护送”上火车,前往太原。 孙殿英被解往太原后,阎锡山指使傅作义,断了对孙军的补给。孙军被困在磴口三盛公,前有晋军,后有虎视眈眈的“四马”部队,陷入了绝境。 缺粮的孙军官兵,很快将骡马宰杀一空,尸骨堆积如山。孙军主要将领刘月亭、卢丰年,派出代表联系晋军,表示愿意接受改编。 阎锡山的态度很强硬,提出要改编可以,官兵全部缴械,否则免谈。刘月亭、卢丰年考虑后,又提出,留六千人的部队保留武器,编为两个旅,由他们分任旅长,其余一万多人向晋军缴械。 阎锡山回电拒绝,措辞严厉的说若要接受改编,必须全部缴械,留一支枪、一颗子弹,都不允许。 眼见粮食告绝,骡马吃光,刘月亭、卢丰年只得妥协,带着二万多部队向晋军缴械。阎锡山担心孙军趁机突围,设了三道关卡让孙军依次通过。过第一道关卡时,孙军官兵将机枪等重武器及弹药全部留下;第二道关卡时,将步枪留下;第三道关卡时,将手枪等留下。 三道关卡过后,包括刘月亭、卢丰年在内,所有孙军官兵都没有武器和弹药。“四马拒孙”之战,“四马”部队折损不少,孙殿英成了光杆司令,坐观成败的阎锡山倒成了最大的赢家。 阎锡山将收编的二万多人,补充到傅作义、王靖国、赵承绶的部队,三人的部队经过这次补充,都达到了满编状态。 孙殿英到太原后,本打算找阎锡山交涉,但阎锡山压根就不见他,派人将他安置到太原城外几十里的晋祠镇。 阎锡山本打算除掉孙殿英,但恐遭人非议,考虑后改为软禁,不许孙殿英离开晋祠。孙殿英行走江湖多年,向来是他算计别人,不曾想却着了阎锡山的道,大为愤慨。 1935年,原西北军将领庞炳勋路过太原时,到晋祠看望已遭软禁一年的孙殿英,孙殿英愤怒的说:“我率七万大军西进,本以为会有一番作为,不想不败后却被傅作义、赵承绶、王靖国这三个小子给算计了。” 庞炳勋说:“他们三个还不是奉阎老西的指令,这种亏西北军又不是没有吃过。” 孙殿英听后,满脸愁容的说:“我怕是要被困死在这里了。” 到了1936年,阎锡山见孙殿英已无威胁,便下令将其释放。孙殿英唯恐阎锡山变卦连夜逃离,去北平投奔宋哲元去了。

0 阅读:0
史记峰会

史记峰会

以史为鉴,通晓古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