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1月,国民党上将韩复榘被枪决后,他的妻子高艺珍带着子女不知所措,原西北

史记峰会 2025-01-10 22:12:01

1938年1月,国民党上将韩复榘被枪决后,他的妻子高艺珍带着子女不知所措,原西北军将领闻承烈出手相助,派火车把高艺珍一家接到西安。 韩复榘当山东省主席时,任用了不少原西北军军官,比如闻承烈就担任过济南市长、山东省府高级顾问等职务。 闻承烈早年在西北军的资历并不比韩复榘低,两人当营长的时间在同一年。冯玉祥手下有“十三太保”之说,闻承烈和韩复榘、孙良诚、孙连仲、石友三 、刘汝明、韩多峰等人同列。 1929年,韩复榘“倒冯投蒋”时,闻承烈是他的副手,因坚决反对倒戈而差点被杀掉。韩复榘后来冷静下来,主动向闻承烈道歉,但两人的关系已难以恢复如初。 全面抗战爆发后,求战心切的闻承烈去投了西北军的老伙计孙连仲,因为孙连仲的部队在对日作战的前线。韩复榘被杀后,在孙连仲第二集团军担任兵站总监的闻承烈,得知高艺珍一家人在河南漯河后,调了一节车皮,将他们送去了西安,并给了一笔钱。 高艺珍一家在西安住了一段时间后,感觉不适应,又去了武汉。1938年10月下旬,武汉沦陷,高艺珍带着家人又一路辗转,去了上海的租界居住。 让高艺珍没有想到的是,她认为安全的租界,在日军偷袭珍珠港后,也遭占领。高艺珍一家不得不离开上海,跟着逃难的人群一路西行,准备去后方。 路过河南商丘时,被一队伪军拦住,带头的伪军团长侯福云在人群中看到了高艺珍,态度很好,说:“夫人,四周都很乱,我派人送你去界首,从那里去西安相对安全些。” 原来,侯福云是韩复榘的旧部,被一手从排、连长提拔到团长,他念及旧情,决定出手帮助。由于侯福云派了一个伪军军官带路,所以沿途的伪军都顺路放行,可到了界首时,却出了状况,一行人被一个日军军官带人拦住。 日军军官似乎知晓了高艺珍一家的身份,以不容置疑的语气,让他们去北平。到北平后,高艺珍对儿子韩子华说:“你十九岁了,也该找个大学上了。” 北平的主要大学,都已经西迁内地了,能报考的只有一所“中国大学”,这所大学的校长是何其巩,老师都是那些留居平津各大专院校的不愿与日伪合作的人。 何其巩是西北军出身,韩复榘的结义兄弟,在他的帮助下,韩子华顺利入学。 在入学的第二年,韩子华结婚了,新娘是原西北军将领谷良民的女儿谷一之。谷良民长期追随韩复榘,颇得信任。韩复榘和谷良民曾有约定,在谷良民的长女谷一之年满十八岁后,就和韩复榘的次子韩子华成婚。 韩复榘被杀后,在韩部任军长的谷良民心灰意冷主动请辞,被蒋介石给了一个军委会中将参议的闲职。到了1942年,谷良民见女儿谷一之已经成年,重义守信的他,派人把还在读高中的谷一之从重庆一路跋涉千里送到北平,和韩子华成婚。考虑到韩家的处境,谷良民不仅未要彩礼,反而给了不菲的嫁妆。 1945年6月,韩子华和几个同学决定去重庆,走到半路时,抗战胜利了,等他们到重庆后,却碰了壁,原来负责安置沦陷区学生的机构已然撤销。 无处可去的韩子华,只得去找住在歌乐山的冯玉祥求助。冯玉祥对韩子华说:“我别的忙帮不了你,但推荐你上个大学,还是可以的。” 不久后,韩子华被通知去迁移到乐山的武汉大学就读。从武汉大学完成学业后,韩子华谋不到工作,只得去北平和家人住在一起。 北平解放前夕,高艺珍一度想带着家人去台湾,韩子华劝阻说:“别人能去台湾,我们是万万不能去的。你忘了,父亲是谁杀死的。” 在北平解放后,解放军南下工作团招收大学生,韩子华想参加但又担心家庭出身,老师开导他说:“出身无法选择,但革命的道路是可以选择的。正因如此,你更应该加入解放军,和过去割裂,迎来新的人生。” 加入解放军一多后,韩子华所在的部队赴朝作战。韩子华在朝鲜主要工作是管理俘虏。因为俘虏中有相当一批美国兵,语言交流会出现困难,韩子华英语好,会话自然没问题,他工作的主要对象是美军俘虏。因工作认真负责,韩子华荣立三等功。1955年,韩子华转业,被分配到兰州电业局任职,后担任民革甘肃省委员会秘书长等职务。 高艺珍在1949年5月,因生活困难,写了一个申请,想要回北平的一栋房子,这是张学良当年赠送给韩复榘的。 半个月后,一个干部来到了高艺珍租住的家中,说:“老太太,你把信写了,却忘了留地址,害的我一通好找啊。情况我们已经调查了,那个房子确实是你们家的,上级批示马上发还。” 除了韩子华,韩复榘的其他儿女是什么情况呢?韩复榘共有四子一女,长子韩嗣燮从小有病,韩复榘被杀后对他刺激很大,此后一直住在精神病院直至病死;三子韩嗣辉在解放后,被分配到西安运输公司工作;四子韩嗣煌,毕业于清华大学,在华北电力大学任教,后担任民革北京市委任秘书长等职务。 韩复榘的女儿韩嗣虑其实是养女,韩复榘没有女儿,将五弟家的女儿要来抚养,韩嗣虑到韩家后,被视如己出。韩嗣虑从北京电力专科学校毕业后,成了一名电力工程师。 解放后,高艺珍及其儿女们,过着安稳而幸福的生活,并未因韩复榘的身份而受到影响。

0 阅读:1
史记峰会

史记峰会

以史为鉴,通晓古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