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6月1日晚,青岛港内,载满着国民党军人、眷属等人员的船只开始驶离港口。当时,解放军缺乏现代化装备,难于判明海面的实情,借着夜色的掩护,一艘艘轮船陆续驶出了胶州湾口。 那一晚,被国民党军拉了壮丁的孙茂亭26岁,周云亭40岁,范春旺16岁,他们与青岛家乡渐渐远离了。对绝大数人来说,他们在其父母、兄弟姐妹甚或儿女脑海里的模样,也就永远停止在26岁、40岁、16岁时的样子了。 就在这个夜晚,国民党第十一绥靖区司令官刘安琪带着近十万人离开了青岛,对这些人而言,他们离开了所牵念的故土,惜别了他们甚至未曾道别过的亲眷,从此随着海浪漂泊,前途未卜。 经过三天三夜的航行,由青岛撤出来的船只陆续到达了台湾基隆港。对船上的所有人而言,这是一次极为痛苦的远行,拥挤不堪的船上缺少水和食物,人们背靠背地坐着,动也不能动,何况睡觉?大人喊、小孩哭,当轮船终于进港的时候,人们才稍微兴奋了一下。但对于满船的官兵来说,这并不是终点。 刘安琪带来的十万人靠岸后,接到台湾省主席陈诚的命令,让先停留在基隆港内,几天后,刘安琪等来了下一步的命令。当时,蒋介石已经作了向海南岛撤退的打算,因此需要部队防守湛江,以掩护其他部队的总退却,同时为牵制海南岛上的琼崖纵队,三亚的榆林港也急需部署军队。于是,蒋介石命令,刘安琪所部的第三十二军主力调往雷州半岛的湛江港,部分驻海口市,其余第十九师两个保安旅、山东警备旅,以及第十一绥靖区司令部驻守榆林港。 就这样,刘安琪从山东撤出来的几万国民党军,在基隆被分散了,轮船载着他们又分别向着不同的目的地驶去。随着国民党军的兵败如山倒,一个多月之后,海南、湛江的部队,又紧急北上驰援广州。广州解放后,这些残部又统统撤到了海南。 孙茂亭后来回忆说:“国民党把海南当成了他们最后固守的阵地,在这里屯集了大批的人马。里面有不少是临时抓来的老百姓,像我们这样的连枪口都不知道应该对哪儿的农民也被编进了正规军。” 当时在海南岛,由于水土不服,吃得又供不上,许多北方兵到了这里便一病不起,被扔在半道上自生自灭。这些惨景把孙茂亭吓坏了。孙茂亭听说海南岛也守不住了,军队要全部撤往台湾,他当时便横下一条心,无论如何也要在到台湾之前逃出来。 终于,孙茂亭瞅了个混乱的机会逃了出来。但由于地形不熟,东逃西窜最后还是被抓了回去。为了惩罚,连长便让他到伙房里去干杂活,最后,孙茂亭一路上挑着锅碗瓢盆跟着部队到了台湾。很难说是幸还是不幸,因为几个月前跟他们一块从青岛过来的老乡、战友们,在不停地进退辗转中,在战火、伤病、饥饿的折磨中,已有三万人死亡或不知下落。 到41岁的时候,在国民党的部队受够了的孙茂亭,提前申请退役了。跟多数退伍老兵一样,他们没什么收入保障,又没怎么读过书,当兵之前就是农民,除此之外,身无长计,离开军队后,谋生成了最大的问题。好在孙茂亭还正值壮年,力气还是有的,思来想去,他重新做起了种地的老本行。这种选择更像是续接那因战乱而被打断的生活,十几年以后,出生在山东农村的孙茂亭依然难以割舍对土地的留恋。 在台东的花莲,那儿有大片的荒山野岭。退役后,孙茂亭便在山上搭起窝棚,拿一把锄头开起了荒。由于那儿的荒沙地根本种不了粮食,他就把平整出来的几亩地全部种上了大姜。收获的季节,挑到山下去卖,这样一连几年,在山上过起了与世隔绝的日子。他唯一的愿望就是收成好一些,多赚点钱让自己好好活下去。 后来的一次灾难,使得孙茂亭重新种田的愿望也破灭了。有一年刮台风,下起了特大暴雨,不仅把他的窝棚掀翻了,而且引起了山体滑坡,把几亩即将收成的大姜全压在了泥沙下面。 孙茂亭顾不得收拾窝棚,雨还没停便去挖埋在泥沙下面的大姜。怕铁锨把大姜铲碎了卖不了好价钱,就用手挖,直到挖得双手的指甲都掉了,鲜血直流,也没有挖出多少完整的姜来。孙茂亭想起当年的事情时,脸颊有些抽搐,他说:“那时我已经是快50岁的人了,想到无依无靠自己活得这么难,我一屁股坐在烂泥里嚎啕大哭起来。荒山上一个人没有,只有我这个无家可归的老兵那凄凉的哭声。” 后来孙茂亭几乎是流浪地又回到基隆港,当起了装卸工,在35度的高温下,每天要扛上千斤的货物,这样,一干就是十几年。孙茂亭回忆说:“我已经恨透了那儿的海水,所有的人间悲剧它都看到了,可它仍是那样沉默。”但偶尔在等货船靠岸的时候,孙茂亭依旧忍不住大海那边张望。 1988年,在离家39年后,孙茂亭第一次回到了家乡。妻子已是满头白发和一脸皱纹,但依然在等他,两个孩子,已经是人到中年。1994年,孙茂亭终于办好了回大陆手续,第二年,回到家后,再也不用离开了。 然而,在当年从青岛港走出的人群中,像孙茂亭一样的只是幸运的少数。四十年后,当踏上曾在心里魂牵梦绕了几十年的故乡时,更多人看到的是父母妻儿们已经故去。
1949年6月1日晚,青岛港内,载满着国民党军人、眷属等人员的船只开始驶离港口。
史记峰会
2025-01-14 00:23:49
0
阅读: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