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军统元老周伟龙正式担任忠义救国军总指挥。这是戴笠寄予厚望的一支武装,周伟龙上任之初,该军下辖三个团(纵队)。 第一团,团长王春晖、副团长汪浩然、团附王力忠,在皖南南陵泾县等地的青弋江两岸附近沦陷区活动。起初,该团与新四军时有联络,相互配合支援,因而曾一度立住脚跟,有过一些发展。?可是,到后来接到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等人的密电后,就与新四军疏远,在皖南事变前后还多次袭击过新四军。 皖南事变后,该团再一次遭到日伪扫荡,由于失去以往互通情报、竭诚支援的新四军配合,这次就陷于孤立无援的困境。在日伪军配合扫荡下,几乎全团覆灭。最后,于1942年冬狼狈逃窜过江,全团所剩官兵还不到一营的人数。 1943年春,戴笠对这个团的败绩一字未提,竟然命令嘉奖该团“反共有功”,对该团过江逃回的所有官兵,一律晋升一级,并按等级赏奖金。 第二团,团长罗国熙、副团长李骧、团附薛涤愁,在南京附近的溧阳、金坛等城区活动。该团除在宜兴、溧阳、金坛等地区和另一个南京行动总队(总队长管容德)在句容县附近活动。1942年,该团在日伪扫荡中遭到重大伤亡,随即先后撤离沦陷区进山整训补充。 第三团,由团长阮清源率领李文俊、亢祖周、张宝琛、李凤、余陶生等人,挺进至宁沪杭三角地区,在江阴立住脚跟后,有相当大的发展。该团在1942年春夏间,连遭日伪配合的几次扫荡,特别是最后一次,伤亡惨重,把阮清源在数年间发展起来的外围部队和原第三团与地方武装上万人的力量消灭殆尽,分散逃离沦陷区进山的总共还不到500人。 在这三个团中,阮清源团的战绩和表现,要远远好于前两个团。因此周伟龙后来调离后,由阮清源代理总指挥。 到了1942年底,“忠义救国军”在前方的三个基本团已伤亡损失了三分之二以上,而在前方已发展了近4万人的外围组织则被瓦解了十分之八还多。 周伟龙为了扩充实力,把在前方的三个建制团的给养和经费,截留在总指挥部作为后方扩建新军之用。另外,又在三省的边界处设立了三个办事处,专门在各边界水陆交通要道口立关设卡,巧立名目,对往来行商过客巧取豪夺,强收捐税,掠夺货物、金银。 周伟龙以上述的两种财源,又扩充了四、五、六这三个新团。 第四团:周伟龙派少将高参文德,赴湖南招收志愿官兵组成第四团,以文德为团长。招了约2000名新官兵,于1943年冬开到安徽广德点收整训。 第五团和第六团:周伟龙派少将高参石树勋,在浙江兰溪诸葛镇设立了一个“忠义救国军”后方办事处,以招兵为主要任务。1940年冬,七个独立营的新官兵招齐了,后方办事处也撤销了,随即开赴安徽广德县韦村整训。1941年4月,这七个新兵营改编为“忠义救国军”第五、第六两个团。 第五团团长黄龙,是周伟龙的外甥。1941?年5月,该团在担任武康至虹星桥一线的防务时,由于第三营走私案,黄龙处理失当,第三营营长程古忠连夜从防地带了三个连叛逃投敌。该团随即换防,调到广德县芦村整训。同年8月,黄龙被撤职关押,调亢祖周接任第五团团长。 第六团团长黄天存,江西兴国人,黄埔四期毕业,是周伟龙的同期同学。 周伟龙自接任总指挥后,在浙江孝丰章吴村办了一个军官队,共办六期。先后共培训学员约1200余人,其中第六期学生500余人,都是沦陷区招来的青年学生,文化程度大多为高小毕业和初中程度。队长由周伟龙自兼,少将教育长周有为负实际责任。下设教育处,处内有军事、政治技术等教官10多人,教育副官两人,军需、副官、书记、军械等事务人员10多人。 处以下分四个队,第一队(军官队)上校队长薛涤愁,第二队(政工队),女生占三分之二,上校队长汪瑞文,第三队(技术队)队长言中信,第四队(军士队)队长钟祥祯。 从这个军官队培养出来的各期学生,以后就是“忠义救国军”各种基层组织的骨干。 此外,周伟龙还在孝丰章吴乡玉皇山办过三期“干教队”。办这个队的宗旨和目的与众不同,即凡是新参加该军的外来旧军官自少将以下的,都要经过这个“干教队”的暗中考察与染色。 周伟龙自兼队长,副队长负实际责任。由于学员的来历与官阶不同,所受的待遇也不--样。除按级别支发薪外,校级以上学员聘兼队职。受训时间三个月,教育内容徒具形式,主要是暗中观察思想言行,以便量材委以实职。在结业前须填写许多表格和自愿参加该军的志愿书,并在结业仪式中举行宣誓。这就算是被承认是初步加入了“军统”的外围。 此后在实际工作中经考核,认为“好”的,则再由该军上报“军统局”审核,经“军统局"局本部认为够条件的,则另行通知,分别由“军统”备案列入卡片档案称“一般同志”或“基本同志”。这样就成为“军统”中的所谓“自己人”了。这个队先后共办三期,学员总人数不到300人。 周伟龙后来又上报了九个团的建军计划,不过他的野心引起的戴笠的警觉,很快被调任军事委员会别动军司令,忠义救国军交由戴笠所信任的阮清源指挥。
1940年,军统元老周伟龙正式担任忠义救国军总指挥。这是戴笠寄予厚望的一支武装,
市井老李
2025-01-17 23:27:54
0
阅读: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