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招需要从根上否认叶军

市象 2025-04-16 17:09:21

无招第一步,卸掉叶军包袱。

作者|景行

编辑|文昌龙

“广告太多怎么办?让我来终结这个问题,打开钉钉365,选择会员免广告功能,就能屏蔽广告了。”4月11日,钉钉官方账号发布的《手机广告太多了怎么办?》视频中这样表述道。

早在去年,钉钉就将开屏广告搬上产品,有用户抱怨,上班赶路就是为了尽快打卡,结果还要看钉钉的开屏广告,一不小心还要跳转到外部平台。今年,由于钉钉会员新上线了免广告功能。对于广告带来的负面体验,钉钉AI客服的答复不再是“您可以提供下您的钉钉手机号,这边为您反馈关闭广告。”而是变成“温馨提示,开通钉钉365会员后支持关闭广告。”

所谓的钉钉365会员,去年9月23日在叶军主导下正式发布,价格为单月19元,一年169元,连续包月15元,连续包月下首月价格1元。会员功能面向个人用户,以AI功能为核心,包含高效办公、身份装扮、沟通提效、超级助理、家长权益五大功能,免广告则是高效办公大类的后续新上线功能之一。

对外宣传中,钉钉365会员是一款以AI功能为核心,通过AI搜索等功能,对个人提供全面AI助理服务的产品。但越来越多的用户观察到,钉钉365会员的权益边界正在用一种吊诡的方式悄悄“扩张”。

“年前没开通365会员也能两个手机同时登录一个钉钉账号,年后就不行了,登录一个另外一个就要下线。”“钉钉密聊居然要开365会员,确实用不起,服了。”

不仅如此,钉钉在打卡界面、个人头像上均推出外观付费功能,在产品个人页,钉钉弹出小窗提示用户,可以设置动态头像;在打卡界面,钉钉推出“职场抽象文化”打卡主题页,功能为365会员专享。

有钉钉用户提到:“上班打卡界面都能换皮肤,而且所有界面都要钱,这是什么操作?赚了公司的钱,还希望‘牛马给鞭子买皮肤’?皮肤甚至不是永久的,价格还这么贵。”

钉钉客服向「市象」回应,在钉钉后续升级中,密聊产品仅限钉钉365会员使用,此外,开屏广告需通过开通钉钉365会员方式关闭,多个同类型设备同时登录,则可以开通钉钉365会员、钉钉专业版、钉钉专属版的方式使用。

此外,有用户反馈称,钉钉直播的免费时长有所缩短,从过去的连续两个多小时不限时直播,到现在直播一个小时就自动关闭直播间。对此钉钉客服反馈称,在钉钉进行一个小时以上的直播,需要购买直播时长包。

钉钉365会员的权益边界,一边在收缩用户体验换取付费空间,已有服务权限被纳入会员范畴;另一边,钉钉正在不断探索虚拟外观类产品,将钉钉打造成职场人的QQ秀。

有钉钉会员用户对「市象」表示:“实话实说,钉钉会员没有任何用,我开了两个月会员,除了动态头像感觉没有能用的东西,后来干脆不开了。”

近期,随着无招(陈航)回归,钉钉正迎来第二轮创业周期。有阿里人士透露,与叶军掌舵时期的相对“独立发展”方向定位不同,钉钉的定位将发生改变——被拔高到阿里AI To B(面向企业级)的入口级产品。

从无招的站位来看,摆在他面前的一项现实任务,就是处理“前任”叶军留下的会员、广告等偏C端、影响产品体验的商业化遗留——这一轮包袱,必须得卸。

01 赚钱,钉钉比夸克更急

如果说夸克是阿里To C牌桌上的头号王牌,那眼下的钉钉,无疑成了阿里To B阵营里押上的关键筹码。此前按照吴泳铭的规划,四小龙未来在组织结构上,将以独立子公司方式运营,阿里集团以3-5年为周期,对四小龙进行持续投入。

但在商业化程度上,钉钉与夸克气质迥异。

目前,夸克APP已经内置了五大会员体系:网盘、扫描王、小说、学习、文档会员。这种“全家桶”式扩张也引发不少用户吐槽——从当初主打极简搜索出发,现在却越做越重、什么都往里塞,早已偏离了最初那份纯粹。

不过好歹,作为一款C端产品,夸克在用户体验上的底线还算守得住——至少到现在,还坚持“无广告”这张底牌。

相比起来,钉钉的商业化政策更加激进。尽管定位于To B办公应用,相较夸克具有工具性强,用户使用强度低的特征,钉钉仍然选择上线开屏广告,并在产品中各个功能区分散植入广告内容。

此外,由于钉钉在C端多了一个职场社交场景,在商业化进程中,这一优势被钉钉发挥得淋漓尽致。

钉钉的外观类权益遍及了个人资料页、头像、表情、APP主题及图标、直播间等各类场景,甚至钉钉会员能在个人页展示MBTI性格测试结果。如果只看外观类权益,钉钉要比夸克更像to C产品。

这样繁多的权益并未令用户感到实用。“我感觉夸克会员权益比钉钉更好,平时我会用夸克网盘,也拿这个追追剧,有了会员我就可以缓存。钉钉是给一个工作软件搞了个会员,对我的吸引力不多,虽然抽到了会员月卡,但是根本就没用。”用户李浩(化名)对「市象」表示。

伴随着365会员的权益扩充,普通用户的体验则在收缩。某种程度上,钉钉正在复刻“网盘式”产品路径——优先服务有付费能力的核心用户,挤出边缘用户,实现用户结构的分流与提纯。

这套逻辑并不新鲜。早在2019年,百度网盘就曾公开回应限速争议:免费用户下载慢,是为了控制带宽成本,让产品活下去。

去年10月,钉钉也开始打出“限权”牌:未升级专业版的钉钉用户通讯录人数上限限制在300人,专业版用户则为2000人;消息总量则被限制在两万条——这是明晃晃地在做产品分层,把门槛摆上台面了。

钉钉甚至一度盯上了电商——在“钉选”入口,用户竟能买到豆浆机、酒水、扫地机等商品。官方说法是整合企业采购需求、降低服务获取门槛,听起来合情合理,但对一个主打企业协同与应用开发的工具来说,跨到卖货这一步,更像是被商业化焦虑推着走的。

在叶军时代,钉钉曾全力探索商业化方向。在与搜狐科技2023年的对谈中,叶军曾提出三年实现盈亏平衡目标,并提出大模型对钉钉收入和用户增长的影响:“大模型会拉动商业收入几十个点,不是一点两点的问题,现在还没有全量堆上。”

或许是AI商业化的效果并未达到预期,钉钉在叶军任上发布365会员,探索to C付费方向。叶军自己也承认“B端付费太累”:“也许今天我们想法也会被证明是错误,但我们愿意为此做一些尝试。”

02 叶军的包袱,无招接了

无招回归后的第一把火,烧向了钉钉内部的考勤和纪律。一场从打卡到加班的整风行动,迅速引爆了外界关注。

“从体感上看,钉钉回归创业后,工作节奏已经拉满了。”一位接近钉钉人士对「市象」直言。但他也补充道:“一方面,团队现在在优先梳理产品状态、修体验,重返一线和客户一起打磨需求;另一方面,产品体验这件事,终于被摆到了该有的位置。”

《晚点Latepost》报道显示,4月以来无招召集钉钉 P7 级别以上的产品经理挨个过会,每个人 10 分钟。有钉钉人士表示,无招要求团队与客户共创,产研团队深入一线研究客户真实的 AI 需求,尤其那些钉钉 AI 功能用得不好的客户。

在凤凰网科技2018年的采访中,无招曾透露坚持产品导向的产品观:

“我们在来往上死过一回,没有来往就没有钉钉,来往带给我们的教训是——以前是运营导向,现在我们是产品导向,一个钉钉的重度用户会影响自己身边的企业家来使用钉钉,我们算过这个数字平均近100家。”

在叶军时代,商业化与盈亏平衡是捆绑钉钉的一道枷锁。如今随着无招回归,外界猜测商业化将不再作为钉钉衡量增长效果的核心指标,三年盈利期将被搁置。

而随着钉钉的增长重心全面转向AI与客户体验,繁琐而复杂的产品体验势必成为无招面临的历史包袱。

现阶段,相较无孔不入的广告功能,用户对钉钉更大的不满在于体验的收缩。除了打卡时遇到开屏广告这样“硌脚的小石子”,也有用户因为钉钉直播时长限制,一怒之下转向腾讯会议;在社交媒体上,如何寻找替代品,避开钉钉使用限制已成为热门话题。

从这些用户层面的反馈来看,钉钉似乎还没真正意识到问题在哪。就拿最近推出的365会员免广告宣传片来说,依然延续的是上一轮“商业化优先、体验退居二线”的旧逻辑。眼下这套打法,显然还停留在过去的周期里。

对此,上述接近钉钉人士坦言:“这轮大调整肯定不是单点发力,是牵一发动全身的事。互联网公司这么多年,凡是战略级的动刀,背后少不了组织结构、人事安排、方向重塑一整套动作。落到具体,就是产品、文化、运营逻辑全盘重构,这种级别的调整,不可能一蹴而就。”

眼下,钉钉作为阿里AI To B的门面,咖位抬上去了,集团的期待自然水涨船高。无招真正要扛的,不是热度,而是兑现。

放眼整个企业办公赛道,AI概念再响,也撑不起全场。大模型落地至今,更多还只是“体验优化”的工具,离真正改造企业信息化系统,还有不小距离——说到底,技术还没进化到能撑起变革的级别。

这个当口,继续背着旧包袱走不远,想开新局,先得把过去那一套卸干净。

0 阅读:28
市象

市象

研究真问题,书写真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