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1年,明武宗朱厚照无嗣而终,依据《皇明祖训》,旁系兴献王朱祐杬次子朱厚熜被选为帝,即嘉靖皇帝。嘉靖帝不愿按旧制认明孝宗为父,引发宗法制度与皇权正统的争议。大臣们坚持旧规,而嘉靖帝则欲尊其父兴献王。为此,他调整太庙布局,提升太祖地位,并改革太庙制度,欲为兴献王设位。历经多年政治斗争与社会变迁,嘉靖帝借太庙火灾与雷击之机,逐步推进其计划。1545年,北京太庙重建,嘉靖帝不顾传统,稳固了兴献王在太庙的地位,并一度考虑让孝烈皇后进太庙,为此移出明仁宗牌位。然而,嘉靖帝死后,孝烈皇后牌位被换回原配孝洁皇后,但兴献王牌位一直保留至明朝灭亡。
嘉靖帝为父入太庙的斗争,不仅是权力与个人情感的体现,更反映了宗法制度与历史传统的变迁。此事件彰显出传统文化与制度的力量,即便皇帝亦需受其制约。嘉靖帝虽有所改变,但最终还是传统占据上风。此故事启示我们,在追求个人目标时,应尊重历史传承与社会利益,皇帝亦难逃历史与文化的影响。这段历史不仅是朝代兴衰的记录,也是传统文化与现代观念交融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