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池是个“大地方”——有火车站,有码头。小时候拜年最喜欢去大阿姨家,因为大阿姨家在眉池,能看火车。那时候从我们凰桐去眉池,柴家村都是翻山的起点:步行则往左翻越眉池岭;坐车则往右翻越无马岭。翻眉池岭路近,但是山势险要;翻五马岭路远,但是通乡间汽车。五马岭山这边是柴家、庙前、吴高坞,那边就是长澜、眉池了。
车过庙前,想起以前三月廿八的“交流会”来。“交流会”其实就是“庙会”、大集,“赶交流会”就是“赶大集”。一到“交流会”,我们小孩子最兴奋,三五成群,在人群中钻进钻出,这里看看那里瞅瞅,买点平时见不到的好东西吃吃,高兴得不得了。“交流会”上还有照相馆,我们在杭坞山顶正式“结拜”过的三兄弟,有一年专门到照相馆拍了一张合影。穿得都很“正式”,球鞋配西装,西装里面是圆领棉毛衫(秋衣),昂着头努力露出一副指点江山的表情。
庙前村再往上一点,是吴高坞。吴高坞和庙前都是小村,从小学五年级开始,他们就会到我们村来上学。其实吴高坞历史悠久,相传在六百多年前,吴姓始祖泰伯公第八十八代裔孙吴致明公(字贵英)就从诸暨陈宅镇岭后村迁徙至此。因村处杭坞山东麓,地势颇高,遂将姓“吴”与地“高”合取为村名,“坞”么,就是山谷,北方话里的“峪”。
吴高坞村文化礼堂
吴高坞村的“简介”,来自张贴在村文化礼堂墙上的“村史”介绍。在“村情”部分,还有“乡贤功德榜”和“优秀学子”名单。看“乡贤功德榜”,排在第一位的吴关校,浙江中元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已为乡村建设累计捐款600余万元。
吴高坞村文化礼堂就是乡村建设的重要成果之一。文化礼堂白墙黑瓦,高门大柱,里面回廊环绕,大礼堂正对一个戏楼,雕梁画栋,和枫桥镇上的古庙戏楼十分相像。雕的八仙过海、花草仙鸟,无不栩栩如生。给我们开门的村民说,这个戏楼的“雕花”就用了“五千工”,其他的木雕用了“两千工”,总共木雕就用了“七千工”。
戏楼雕梁画栋
村里有这样一个文化礼堂,真是一件美好的事。纪念祖先,表彰乡贤、学子,举办文化活动之外,这些建筑和雕刻本身,就是山水之间一种人文审美。想起来小时候过年经常能看到“戏文”,就是村里凑钱请越剧团来演越剧,戏台都是临时搭的,“戏文”唱完,戏台就拆掉了。在吴高坞村文化礼堂这样的戏楼上唱起戏来,感觉当然会更好。
从吴高坞回家路上,经过柴家村,我们又去看望我初中的班主任勤老师。勤老师家在村头,一棵百年大樟树下。天下起了小雨,有点阴冷,勤老师正在院子里清理刚杀的鸭子,勤老师变瘦了,头发也白了。泡茶谈天,往事一幕幕,令人感慨。那时候勤老师很严肃,看起来“很凶”,再皮的学生到了她跟前也是服服帖帖。我记得到了初三下半学期,家里想让我考中专早点赚钱,我想考高中,考最好的诸暨中学。勤老师听了很支持,跟我说:“你给诸暨中学的校长写封信,表达一下自己特别想上诸暨中学、想考好大学的想法,把自己发表的文章也寄上。分数少一点说不定也会录取你。”那时候诸暨中学在每个镇只招前五名,我后来顺利考进诸暨中学,当然也没给校长写信。但是一直记得勤老师目光里那种“面对目标就要勇往直前”的精神。
勤老师家院子里种一棵金橘树,长满一树黄灿灿金橘。摘一颗直接放嘴里,酸酸甜甜,满口清香。告别时,勤老师给我们摘了一大捧。
过年什么都涨价,什么东西都是“一天一个价”,但这捧从勤老师家树上摘下的金橘,却格外好吃。
记者:钱欢青摄影:钱欢青编辑:江丹校对:汤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