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37年,张居正在科考前,恩师顾璘对考官下达命令:“此次科举必须让张居正落榜。”主考官愕然,张居正得知此事后,非但没有愤怒,反而心生感激。
张居正,原名张白圭,1525年出生于荆州卫。虽然家境并不富裕,但父亲通过科举成为秀才,家庭条件在当时算是中等。张白圭自幼聪慧,成为当地的神童,受到周围人极高的赞誉。1536年,年仅12岁的他便通过了荆州府的童生试,获得了补府学生的资格,学术上早已获得与父亲相同的秀才身份。主考官李士翱对他青睐有加,并为他改名“居正”,寄望他在仕途上大有作为。
然而,进入仕途的张居正并非一帆风顺。刚取得秀才后,张居正逐渐自负,认为自己才华横溢,开始懈怠学习,经常沉迷于游玩,放松了自己的学业。1537年,张居正以自信满满的态度参加了乡试,认为举人身份近在眼前,乡试不过是走个程序罢了。然而,他未曾意识到,时任巡抚的顾璘已悄然“特殊照顾”了他,导致乡试结果公布时,张居正赫然落榜。
初时,张居正并未理解落榜的真正原因,误以为是自己近期的荒废学业所致。失落和沮丧一度困扰着他,但不久后,他调整心态,重拾书卷,专心致志投入到学习中。三年后,张居正再次参加乡试,并凭借出色的成绩成功通过,年仅16岁便成为最年轻的举人之一。
这时,顾璘特意召见张居正,并语重心长地告诫他:“切勿因一时的成绩自满,要时刻警惕骄傲自负。你应以古人伊尹等为榜样,力求成为千古良相。”张居正这时才明白,三年前的落榜是顾璘为了让他经历一番磨砺,从而避免早期的自满和堕落。当初他虽然心有怨恨,但在听完顾璘的教诲后,内心的怨气迅速消散,反而生出深深的感激。
张居正意识到,若没有顾璘的良苦用心,自己可能会止步于秀才或举人的阶段,而未能走上更为辉煌的仕途。因此,他不仅感激顾璘的严格要求,也更加坚定了自己修身治学、求进取的决心。最终,顾璘为张居正解下了象征二品官阶的犀带,象征着他对张居正未来的深切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