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冠华最后的日子:依旧健谈,依旧放声大笑,念念不忘文天祥诗句

睿渊评历史文化 2024-11-30 13:52:46

那个在联合国大笑的男人,最后却与遗憾为伴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乔冠华生命的最后一句话。他反复念着这句文天祥的诗,直到闭上眼睛。一个外交官的最后时刻,竟是如此平静而壮烈。可谁又能想到,曾经那个在国际舞台上谈笑风生、让对手拍桌子的乔冠华,晚年却在遗憾和病痛中走向终点。

一、从联合国的笑声开始

1971年,乔冠华站在联合国大会的讲台上,笑得前俯后仰。他的笑声爽朗而自信,甚至透着一股挑衅。那一刻,中国刚刚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而他则是中国代表团的灵魂人物。那段时间,他忙得脚不沾地,开会、演讲、谈判,几乎无所不能。乔冠华的名字成了中国外交的象征,而他的笑声也成了中国重返国际舞台的标志。

可这只是风光的一面。谁也不知道,乔冠华在笑声背后承受了什么。几十年的外交生涯,他风光无限,也经历了无数次阴晴反复。时代造就了他,也折磨了他。

二、从朝鲜战场到联合国讲台

乔冠华的外交生涯,起点并不低。新中国刚成立,他就被任命为外交部副主任,直接参与制定外交政策。1951年,朝鲜战争谈判开始,他被派往战场,参与停战谈判。那是他第一次直面美国代表的强硬态度。

在谈判桌上,乔冠华的嘴皮子堪称战斗力满分。当美方提出“海空军必须在地面上得到补偿”时,乔冠华冷笑着回了一句:“你们占海空优势,那又如何?别忘了,我们一军对三军,把你们从鸭绿江边赶回了三八线。要是三军对三军,早把你们赶下大海了!”这番话一出,美方代表当场变了脸色。

但谈判哪有那么顺利?美韩代表甚至提出,开城离汉城太近,威胁到了汉城的安全,要求开城归美军管辖。乔冠华一听,气得差点笑出声来:“那汉城离开城也不远,威胁了开城的安全,要不你们把汉城交给我们?”一句话怼得对方哑口无言。

从朝鲜战场到联合国讲台,乔冠华的机智和硬气一直没变。他说话从不绕弯子,既有风度,又不失锋芒。可人们看到的只是他的谈判技巧,却忽略了他背后的辛劳和牺牲。

三、爱情与事业的交替失落

乔冠华的人生,不止有外交场上的明争暗斗,还有深沉的爱与痛。他的妻子龚澎,是中国外交界的另一位传奇人物。他们是并肩作战的战友,更是生活中的伴侣。龚澎在外交事务上给了乔冠华很多支持,但她的身体却一直不好。

1970年,龚澎因脑溢血去世。乔冠华彻底崩溃了。他是个感情外露的人,妻子的去世让他陷入长时间的哀痛。每天晚上,他都会拿着放大镜,一张一张地看龚澎的照片,边看边哭,甚至嚎啕大哭,连邻居都能听见。

可乔冠华没有更多的时间沉浸在悲痛里。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他又被推上了国际舞台。那几年,他在事业上达到了巅峰,却也消耗了最后的健康。

四、病痛、遗憾与未完成的回忆录

乔冠华一生烟酒不离,工作压力大,身体早已埋下隐患。1978年,他被确诊为肺癌。从那以后,他的健康状况每况愈下。尽管如此,他依然没有停止思考。他的桌子上压着“新年开笔,大吉大利”几个字,朋友问他要写什么,他说自己有两件事一定要完成:一是写一部外交回忆录,二是整理过去的文章。

他想写的回忆录,是关于新中国外交的第一手记录。他不想写成干巴巴的官方外交史,而是想用自己的视角,记录那些重大决策的背后,记录毛主席的战略智慧、周总理的外交艺术,记录他亲历的那些国际风云。但遗憾的是,录音工作还没正式开始,他的身体就已经撑不住了。

1983年9月,乔冠华的病情急剧恶化。他昏迷中偶尔醒来,最后一次清醒时,念的还是那句文天祥的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几天后,他走了,带着未竟的回忆录和无数的遗憾。

五、欢笑与遗憾的交织

乔冠华的墓地在苏州太湖之滨,碑上刻着那句他生前最爱的诗。他的一生,既有联合国大会上的大笑,也有深夜里独自的痛哭。他是新中国外交的旗帜性人物,却又是时代洪流中被裹挟的一员。他为国鞠躬尽瘁,却没能完成自己真正想要留下的东西。

有人说,乔冠华的人生就像一场戏,高潮迭起,但也充满遗憾。或许,他的大笑和那句诗才是真正的写照:笑对风云,忠于国家,至死不渝。

0 阅读:19
睿渊评历史文化

睿渊评历史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