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望萨尔堡要塞
萨尔堡古镇的城市瀑布
林阳
虽然是正月初一,身在卢森堡,并没有什么过年的感觉。小雨连绵,潮湿阴冷,家人提议去德国的萨尔堡转转,那里的天气好些,晴间多云,可以换换心情。百度地图提示,到萨尔堡有六十多公里的路程。
在高速公路上行驶半小时后,经过一座桥,桥下的摩泽尔河急速流淌。摩泽尔河是卢森堡与德国的界河,过了桥,就进入德国境内。但见草地黄绿,枝杈疏朗,树上有一团团鸟巢;细看,有的像鸟巢,有的不像,孙儿对我说那是“风滚草”,名字新奇有趣。
不到一个小时,我们便抵达萨尔堡。萨尔堡坐落在萨尔河两岸,它是德国莱茵兰-普法尔茨州的一个市镇,市镇内有萨尔堡要塞等古迹。德国的许多市镇都曾修建军事堡垒来抵御外敌,萨尔堡也不例外。
萨尔堡要塞始建于公元135年,曾是罗马帝国边界“日耳曼长城”的要塞。当年,罗马帝国与日耳曼等部落战乱不断,为了抵御外敌,罗马人在领地以北修建了五百五十公里的界墙。今日所见的萨尔堡要塞建于公元964年,西格弗里德伯爵将萨尔堡纳入自己的领地后,开始大兴土木。近千年间,萨尔堡的主权几度易手,最终归属德国。
翻阅萨尔堡的近代史,并未躲过战火的洗礼。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四十万法军进攻德国,因在普法战争中失去洛林和阿尔萨斯,法军计划收复洛林和阿尔萨斯,萨尔堡也在其中。但五十万德军即刻反击,占领萨尔堡。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阶段,萨尔堡也成为重要的战场。1945年2月底,巴顿带领美国陆军第三集团军消灭了“齐格菲防线”的德军,向萨尔堡发起进攻,守卫萨尔堡的德国国防军第七集团军因后勤供给不足,于3月1日败下阵来。3月3日,美军占领萨尔堡。
冬日的萨尔堡气候温润,草木开始返青。由于是旅游淡季,几乎不见游客,很多小店铺干脆关门歇业,街面整洁,静谧闲适。忽听得水声轰鸣,循声望去,原来是瀑布。瀑布见多了,但市镇中心的瀑布,我还是头一次看到。即便在冬季,瀑布依旧呼啸而出,从高位跌落,砸出万千浪花,随即奔向萨尔河……
萨尔堡位于高地之上,水源的引进一直是个大难题。十三世纪,萨尔堡人多水少的矛盾日益突出,当地人便将城外的溪水引入城中,再通过人工河导入天然石峡,从而形成二十几米高的多级城市瀑布。萨尔堡人还在河边修水槽,水沿着水槽流向水车,促使水车的叶片转动,再通过齿轮将动力传出,粮食加工、皮革制造、纺织漂染等行业不断发展,令萨尔堡成为远近闻名的繁荣小城。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的大城市基本被炸毁,所幸萨尔堡保存得相对完整。那带着包浆的水槽、水车、磨盘,仿佛时光穿越,郑重地告诉今人,它们曾是历史中亮丽的存在。
走上小桥,往远处望,两岸的房屋依溪流的走向排列,色彩鲜亮,宛如童话世界。小桥的铁链上挂着各种颜色、各种造型的同心锁,其中的意味,所有人都懂得。我不禁幻想,等到春天,萨尔堡一定是鲜花遍布,游人如织,人们在户外品尝咖啡或雷司令葡萄酒,热闹非凡。
最能代表德国葡萄酒文化的,非雷司令葡萄酒莫属。雷司令葡萄酒颜色浅黄,混合桃子和苹果的芳香,带有宜人的酸和矿物味道。酿制雷司令葡萄酒的雷司令葡萄在德国有四个经典产区,囊括萨尔堡的摩泽尔产区多板岩土壤,不仅排水性好、保温性佳,板岩土壤滋养的微生物还能给雷司令葡萄带来独特的矿物味道。萨尔堡的葡萄园都建在南坡上,倾斜度极高,最高的达65度,这样可以使葡萄获得更长时间的光照。
走出萨尔堡古镇,我们沿石头路向山顶的古堡进发,路上竟不见一人,秋后枯萎、如蓖麻一般的起绒草迎风摇曳,光秃秃的灌木上有白色小花绽放。虽然山不高,爬起来还是有些吃力。半路上,我看到一个电梯,电梯外堆着不少落叶,八成是停用了。抱着侥幸心理走过去,按一下电钮,红灯竟然亮了,能正常运行。
终于来到古堡的正面,恢宏、雄伟的气势扑面而来。古堡全部由石头垒砌,中间有灰土作为黏合剂;室内面积不大,走过拱门,沿窄小的旋梯一层层攀登,那感觉就像是在八达岭长城的烽火台里摸索着前行。
上到古堡顶层,极目四望,萨尔堡的古镇、新城尽收眼底。萨尔河自西向东流淌,北面山坡上种的葡萄,像士兵一样整齐列队。
结束萨尔堡之行,开车返回卢森堡的途中,太阳不时从云层中露个脸,大片草地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绿油油的,带给人一种春天的错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