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成了“慢车道”?探秘慢性便秘

新浪财经 2025-02-18 07:30:07

不少人有过排便不畅的苦恼经历,偶尔有之或许无关紧要,但要是长期被其困扰,可能就是慢性便秘在作祟了。看似小问题,实则会给身体和生活带来诸多负面影响。今天,就聊聊慢性便秘。

一、什么是慢性便秘?

慢性便秘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肠病,临床表现为排便费力、粪便干硬、排便有不尽感、肛门直肠堵塞和排便次数减少(自发排便小于每周3次)。病程持续6个月及以上,可诊断为慢性便秘。

二、慢性便秘如何“找上门”?

饮食失衡:高油高糖、精米精面为主的饮食结构,导致膳食纤维摄入不足。膳食纤维就像肠道里的“清道夫”,能增加粪便体积、吸收水分,让粪便松软又易于排出。缺少它,粪便就容易干结、堆积在肠道内。同时,饮水过少也会导致肠道水分缺乏,大便干硬难排。

缺乏运动:运动有助于促进胃肠道蠕动,现代人工作常久坐,身体缺乏运动,胃肠道平滑肌会变得松弛,导致蠕动功能减弱,食物残渣在肠道内的推进变慢,停留久,水分被重吸收,导致粪便干结,引发便秘。

精神压力与不良排便习惯:长期精神紧绷,大脑会打乱肠道原本规律的神经调节节奏,抑制肠道蠕动。而且,很多人有上厕所玩手机的习惯,不知不觉中分散了排便注意力,久而久之,直肠对排便反射变得麻木,使正常排便“生物钟”紊乱。

药物与疾病影响:某些药物,如镇痛药、抗抑郁药、某些抗高血压药等有导致便秘的副作用。肠道疾病、内分泌和代谢疾病、神经系统疾病、肌肉疾病等,也会干扰肠道正常功能,导致慢性便秘“找上门”。

三、慢性便秘的危害

肠道“闹脾气”:长期便秘,肠道内的有害物长时间停留,刺激肠黏膜,会增加患上肠炎、肠梗阻,甚至结肠癌的风险。粪便干结还易诱发肛裂、痔疮,排便时疼痛、出血频发。

全身影响:肠道不通,代谢废物重吸收,腹胀、食欲差、口臭纷纷来袭。长期如此,还会影响情绪,焦虑、烦躁情绪不断滋生,形成恶性循环。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用力排便时,腹压骤升,甚至可能诱发心梗、脑梗。

四、改变生活方式,预防慢性便秘

优化饮食: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水果、蔬菜、粗粮等。每天保证1.5L至2L的水分摄入,让肠道保持水润。

积极运动:工作再忙,也要抽空活动身体,扭扭腰、揉揉腹、提提肛。养成规律运动习惯,散步、慢跑、健身操这类有氧运动,能促进肠道蠕动。

规律排便:晨起和餐后便意最强,感受到便意时要及时排便,养成定时排便的生理节律。上厕所别玩手机,专注排便,强化排便反射。每次大便时间不宜超过10分钟。

五、慢性便秘的药物治疗

便秘经过4~8周的基础治疗无效,可根据病情轻重及便秘类型选择药物治疗。药物治疗需谨慎,应按医嘱使用。如果您有严重或持续的便秘症状,建议及时就医,寻求专业的医疗建议。

容积性泻药:比如小麦纤维素、聚卡波非钙等,能在肠道内大量吸水膨胀,让粪便松软且体积增大,刺激肠道蠕动,促使排便。这类药物安全性较高,起效较慢,需要连续服用几天才能见到效果,适合轻症患者,服药时要多喝水,以免肠梗阻。

渗透性泻药:常见的有乳果糖、聚乙二醇。乳果糖在肠道内被细菌分解成乳酸等酸性物质,一方面能增加粪便水分,另一方面酸化肠道环境,刺激肠道蠕动;聚乙二醇则是通过氢键固定水分子,让粪便含水量提升,二者效果显著,副作用小,是临床常用药,糖尿病患者选聚乙二醇更合适,以防血糖波动。

刺激性泻药:如番泻叶、酚酞片这类,能直接刺激肠黏膜神经末梢,促使肠道强力收缩来排便,起效迅速。但长期用容易造成肠道神经损伤、依赖,并且还可能引起结肠黑变病等不良后果,只能偶尔应急,绝不能长期用药。

促动力药:莫沙必利、伊托必利等,通过增强胃肠动力,让肠道“动起来”,尤其适合胃肠蠕动慢的功能性便秘患者,常与其他泻药联用,提升疗效。

润滑性泻剂:能润滑肠壁,软化大便,使粪便易于排出,使用方便,如开塞露、矿物油或液状石蜡。

益生菌:补充含双歧杆菌、乳杆菌、枯草杆菌等益生菌的制剂,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失衡,促进肠道蠕动和胃肠动力恢复改善便秘症状。目前可作为慢性便秘的辅助用药。

慢性便秘不应被忽视,了解其成因及症状,合理使用药物,结合健康的生活方式,定能助您畅享轻松生活。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