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阿比西尼亚被意大利法西斯势力侵占,与此同时,在德国法西斯蠢蠢欲动、试图瓜分世界的野心背后,有着英美法等帝国主义国家的纵容。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步伐也在加速。全球局势动荡不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阴影逐渐逼近。与此同时,国内的抗日救亡运动以及国际上的反法西斯运动正在持续升温。1935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在伟大领袖毛泽东的领导下,即将完成那段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抗日之路充满希望,革命事业前景广阔。未来的抗日斗争闪耀着胜利的光芒,革命的步伐拥有无限的拓展空间。
毛泽东矗立于岷山之巅,心中默念:“登临高峰之巅,群山皆在脚下。”(化用杜甫《望岳》之意)。他满怀革命壮志,以非凡的气魄,创作了《念奴娇·昆仑》一词。
念奴娇为词牌名称。念奴乃唐朝天宝年间知名歌妓,据传此词牌之名源于她。
昆仑山脉,西起帕米尔高原的峻岭,向东延伸穿过新疆、西藏进入中原腹地,横跨青海、甘肃、四川等地,总长度达到2500公里。其中,公格尔山作为昆仑山脉的最高峰,海拔高达7719米。昆仑山脉是我国极为壮观的山脉之一,也是黄河与长江这两条重要河流的发源地。
此词记述了在长征路上,夏日时节攀登岷山之巅,遥望昆仑山脉的经历与感悟。词中描绘了作者在岷山高处,于炎炎夏日中极目远眺,昆仑山的雄伟景象映入眼帘。这一路上,历经艰辛,而此刻站在高山之巅,心境豁然开朗,远望连绵不绝的昆仑,心中涌动着无限的感慨与思考。词中没有过多渲染夏日的风光,也未详述攀登的劳苦,仅以简洁的笔触,勾勒出一幅长征途中登高望远的画面,以及由此引发的深刻感悟。
1935年9月,红军队伍成功翻越岷山。此时,毛主席眺望远方连绵的昆仑山脉,心中感慨万千,他以独特的笔触记录下了这一时刻。其文字既展现了真实的历史场景,又融入了夸张与象征手法,三者巧妙融合,展现出非凡的气势。
雄伟昆仑震天地
横跨宇宙,雄伟矗立于世间。
一个“雄”字,凸显了昆仑山脉的巍峨挺拔。“巍峨矗立,雄昆仑。”
执笔之际,昆仑山脉的巍峨景象跃然纸上,其宏伟姿态带来深刻的心理冲击。它仿佛自天际矗立,以天地为界限,凸显其高耸入云。“拔地而起”四字,足以描绘其高度之惊人。而“辽阔无垠”,则通过视觉上的无边无际,展现了昆仑山脉的广阔。
巍然矗立,雄壮昆仑现世间。
崛起于天际:崛起,矗立于天空边际;于天际,超越寻常所在。用以描绘昆仑山的高大雄伟。
广袤:形容辽阔无边。昆仑山巍峨耸立,横亘天际,矗立于云端之上,傲视着下方的世界。
这一相互映射的过程,让自然带上了人文色彩,人类也融入了自然之中,确立了昆仑山如同历史丰碑般的显著地位。人类历史所蕴含的多样性和深层次意义,在经过这种转化处理后,变得更为突出和紧迫,有效地促使读者思考人类生存的环境及历史进程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