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物种爱恋?60 年代美国一女子参与海豚实验,竟和公海豚陷入爱河,但不久后人和海豚被迫分手,悲痛欲绝的海豚竟然选择沉到水底绝食自杀了。
实验背景得追溯到1961年,李力医生在出版的书中指出,海豚大脑比人类大脑大40%,还能感知痛苦、控制愤怒,基于这些,他坚信海豚能理解甚至说出英语,这才有了这场实验。
实验环境很独特,“海豚之家”一楼灌注了22英寸深的水,玛格丽特能趟水而过,彼得则能自在游泳。玛格丽特在天花板吊下来的桌子上办公,晚上睡吊床,用浴帘隔开彼得。她吃罐头食品,几乎与世隔绝。
起初,实验进展顺利。每天上午8点,玛格丽特就开始给彼得上英语课,鼓励它模仿声音。为了让彼得看清自己的嘴型,玛格丽特还把脸涂白、涂黑色唇膏。
慢慢地,彼得学会了说“一”“我们”“三角”“你好”这些单词,当玛格丽特念叨“工作、工作、工作”时,它还会调皮回应“玩、玩、玩” 。
上午10点,他们会在水池玩耍,中午12点和下午3点继续上课,闲暇时也一起玩。彼得对电视也很感兴趣,只要电视打开,它就盯着看,这时玛格丽特就做些杂事。
可是慢慢的,平静的实验慢慢起了变化。彼得先是不肯好好听课,总自己嘟囔,还经常扑倒玛格丽特,导致课都没法上。它开始频繁照镜子,玛格丽特接电话时,它就发火,发出大噪音干扰。
第二个星期,彼得亲昵举动越来越多,不停地触碰玛格丽特的脚、腿、膝盖,还一直围着她转。到了第四周,彼得的行为愈发惊人,不停地触碰玛格丽特的腿,环绕着她,甚至啃她脚趾,兴奋得难以自控。
玛格丽特慌了,把彼得送到另外两只海豚西西和帕姆所在的水池,想纠正它的行为。再次见面时,彼得变得温柔,用肚子蹭玛格丽特,求抚摸,这或许是它表达爱意的方式。
从科学角度看,海豚的行为模式和社交互动,一直是科研热点。彼得这些行为,是动物本能的情感表达,还是在特殊环境下的特殊反应?
也许是长期相处,让彼得对玛格丽特产生了类似伴侣的情感依赖。在动物世界里,很多动物都会对朝夕相处的对象产生深厚情感,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海豚复杂的情感世界。
就在玛格丽特努力适应彼得的变化,重新制定相处方式时,意外发生了。因为资金问题,实验戛然而止,彼得被送到美国迈阿密一个废弃池塘,那里条件远不如“海豚之家”。更残酷的是,彼得和玛格丽特被迫分开。
几个星期后,传来噩耗,彼得沉到池底,以窒息的方式结束了生命。兽医安迪·威廉姆森认为彼得死于心碎,对它来说,生命中唯一的爱消失了 。
这个故事的结局令人唏嘘,玛格丽特后来离开实验室,嫁给了摄影师约翰·罗瓦特。但这段经历,却成了科学史上一段充满争议和温情的故事。它让我们看到,动物和人类之间,也许真的能跨越物种界限,产生真挚的情感。
而网友们对此事也是议论纷纷,有人说:“彼得的死让我很震惊,或许这正是动物情感的一种体现?它的依赖和失落让人不禁感到心疼。也许我们应该更加尊重动物的情感,毕竟它们与我们一样,也有感知和情感。”
也有人感慨:“这种跨物种的关系无疑是禁忌,但它也挑战了我们对动物情感的传统看法。彼得的选择让人感受到它对玛格丽特的深深依赖,我开始反思,或许动物真的能体验到类似于人类的情感。”
对此大家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