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4月30日,西贡陷落。随着北越军队开进这座城市,长达20年的越南战争终于画上了句点。统一后的越南,继承了前苏联、中国等社会主义阵营多年来的军事援助,拥有大量现代化武器装备。更重要的是,他们拥有了一支在连年战火中磨砺出来的百万雄师。
胜利的喜悦冲昏了越南领导层的头脑。在总书记黎笋的主导下,越南开始在东南亚地区频频展示军事肌肉。这支在抗美战争中赢得世界瞩目的军队,被越南高层吹捧为"世界第三军事大国"。一时间,军国主义在越南全境蔓延,扩军备战成为国家的主要方针。
拥有强大军队的越南并未将这份力量用于和平建设,相反,他们将贪婪的目光投向了周边邻国。1978年底,越军以"解放"的名义出兵柬埔寨,短短两周内就推翻了波尔布特政权。紧接着,他们又派兵进驻老挝,将这个内陆国家变成了越南的实际附庸。两场军事行动投入的兵力高达25万,其中光是柬埔寨战场就投入了20万精锐部队。
更令人不解的是,越南居然将战火引向了曾经给予他们巨大援助的中国。据当时的外交记录显示,1978年下半年,越南军队在中越边境频繁挑衅,多次越界制造流血事件。他们甚至纵容军队侵占中国领土,驱赶在越华侨。这种恩将仇报的行径,最终激怒了中国政府。
1979年初,中国被迫发起自卫反击战。这场战争给那些沉浸在军事狂热中的越南领导人当头泼了一盆冷水。解放军摧毁了越南北方的大量军事设施,其中很多还是中国曾经援建的。据越南官方后来公布的数据,光是工矿企业就被摧毁了3000多个,多个城市遭到严重破坏。更重要的是,越南引以为傲的几个精锐师在战斗中损失惨重。
在之后的几年里,越军仍然在中越边境保持着高度军事存在,时不时就要制造一些小规模冲突。他们似乎打定主意要在军事上与中国较量到底,哪怕国内经济已经千疮百孔。
军需匮乏1980年代初期,军队的日常供给已经捉襟见肘。最基本的军粮配给量一再缩减,就连被视为精锐的前线部队,也只能领到正常配给的一半口粮。
军饷问题更是触目惊心。据当时的军方档案记载,普通士兵的月薪仅相当于军官薪资的几十分之一。
即便是军官,每月20美元的薪水在通货膨胀面前也显得微不足道。一位曾在河内服役的老兵回忆说,当时一个月的军饷最多只够买五顿饭,大部分士兵都靠战友间互相接济才能勉强维持。
为了应对严重的粮食短缺,军队后勤部门不得不采取一些极端措施。他们在军粮中掺杂各种填充物以增加重量,甚至将稻壳和木屑混入面粉中。
一些部队被迫将每日三餐压缩为一餐,以确保士兵能吃上一顿像样的饭。这种做法非但没有解决问题,反而加剧了部队中的营养不良现象。
最令人震惊的是,一些偏远驻地的部队开始效仿民间饥荒时期的"观音土"配方。他们将泥土与极少量的粮食混合,用开水冲泡后充饥。这种做法很快导致士兵中出现大量消化系统疾病,有些人甚至因此丧生。
军医院的记录显示,1985年前后,因营养不良和相关并发症住院的军人数量达到了历史新高。
军需工业的崩溃更是雪上加霜。位于北部的几个主要军工厂因为原材料短缺和资金困难,被迫大幅减产。一些负责生产军服、军靴的工厂甚至直接关门大吉。
工人们多月未领到工资,纷纷返乡自谋生路。到1986年底,越南主要军工企业的产能已经下降到了战时的三分之一。
装备维护也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没有了苏联的技术支持和零部件供应,大量军用车辆和武器装备只能闲置。一份内部统计显示,1986年底,越军装甲部队中能够正常使用的坦克不足总数的40%。很多部队不得不翻出十几年前的旧装备来凑数,即便这些装备很多早已超过使用年限。
改革转型次年,越南竟然削减了约一半的军队人数。这一决定看似惊人,却充满了理性的考量:军事力量的缩减,正是为了将更多资源和人力投入到经济建设中去。
在那段时间里,街头巷尾,曾经铮铮铁甲的士兵们渐渐换下军装,转而投身于现代企业的蓝图与未来规划中。训练场上回荡着的是机械的轰鸣声和机器设备的运转声,而不再是枪炮声。这样的转变,不仅在军队内部引起了阵阵低语,也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
越南民众在这场改革中亲身感受到了一股新风。市场上,各类商品琳琅满目,手工艺人忙碌地展示着新一代产品,原本偏重军事训练的年轻人现在则纷纷参加到农业科技、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培训课程中。
街边的小摊贩开始出售改革开放带来的新潮小物,孩子们在街头巷尾奔跑嬉戏,似乎从未见过如此充满希望的景象。市场的繁荣与社会的活力昭示着一个新的时代正悄然到来。
越南的领导人曾一度陷入盲目追随外部强势模式的误区,未能充分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和独特环境。倘若仅凭借自身力量不加思索地向外看,忽视了内在条件和国情限制,就如同一位旅人只顾盲目前行,最终会在未知的峭壁上跌落深渊。
历史上的许多实例都证明了这一点:不顾自身状况、盲目跟风他国成功模式,终将招致挫折与失败。这一教训在越南改革开放的过程中被深刻铭记。
越南从冷静的反思中汲取了经验教训,逐步找到了适合自身发展的改革路径。通过逐步减少对军事的依赖,转而集中力量发展经济,越南不仅避免了盲目扩张的风险,还在国际社会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这种由内而外、稳扎稳打的改革方式,正是对“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这一警世格言最好的诠释。越南的历程告诉我们,在面对重大决策时,必须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理性分析,不可盲目跟从强势力量,否则就可能面临无可挽回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