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惇支持王安石变法,反对司马光弃地和宋徽宗登基却被称为奸臣

史海撷英 2024-01-02 15:51:06

“王安石变法”,亦称熙宁变法、熙丰变法,是宋神宗为了改变北宋内忧外患的局面,启用以王安石为首的变法派所进行的一场政治改革。这场全面变法自熙宁二年(1069年)开始,在宋神宗驾崩后一度终止,在绍圣元年(1094年),章惇执政后又得到重启。然而章惇和王安石不一样的是,他虽然扛过了同僚的责难,却被自己效忠的帝国列为奸臣,一生所行饱受争议,章惇的功过究竟如何呢?

内忧外患,官途沉浮

神慕王安石已久,“慨然兴大有为之志”的宋神宗一登基,就迫不及待与王安石晤面,“神宗初即位,犹未见群臣,王乐道、韩持国维等以宫僚先入慰于殿西廊。既退,独留维,问:‘王安石今在甚处?’维对: ‘在金陵。’上曰:‘朕召之肯来乎?’维言:‘安石盖有志经世,非甘老于山林者,若陛下以礼致之,安得不来?’上曰:‘卿可先作书与安石,道朕此意。行,即召矣!’维曰:‘若是,则安石必不来上。’问:‘何故?’曰:‘安石平日每欲以道进退,若陛下始欲用之,而先使人以私书道意,安肯遽就?然安石子雱见在京师,数来臣家,臣当自以陛下意语之,彼必能达。’上曰:‘善!’于是,荆公始知上待遇眷属之意。”畅谈一番后,宋神宗对王安石的变法之策深入了解,认为王安石果然是能与自己成就大业的股肱,王安石亦被年轻帝王的宏伟志向所折服,君臣二人约定全面变法,企图再造一个强盛的大宋。

宋神宗并不是心血来潮想要变法,交到他手上的宋王朝早已不复宋太祖赵匡胤开创的那般强盛,此时的宋王朝内部有三冗:冗员、冗兵、冗费,且由于各种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和频繁的自然灾害,农民起义不断;外部则战事不断,经常战败的大宋又不得不通过交纳“岁币”来保证边疆安定。作为一名有志之君,宋神宗自然想要消除内外困顿的局面,取得汉武唐宗那般的成就。

王安石

熙宁二年(1069年),在宋神宗的支持下,王安石开始推行变法,首先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颁行新法。也是在这一年,屡遭弹劾攻击的章惇得到变法派之一的李承之推荐,得以面见王安石,“先是李承之荐惇于王安石,安石曰:‘闻惇极无行。’承之曰: ‘顾其才可用耳。公诚与语,自当爱之。’安石见惇,惇素辩,又善迎合,安石大喜,恨得之晚。”就这样,章惇成为了变法派的一员,并在之后逐步成长为了“王安石变法”的拥护者和继承人。

章惇在未出仕前就已经十分著名了,出身官宦世家的他并不缺做官的机会,况且他还博学善文,才识超人,这样的人才必然能在未来位列三公九卿吧。虽然含着金汤匙,但章惇的内心是孤傲的,他敢委敕而出,就是因为族侄章衡考中状元而自己耻出其下;哪怕成为宰相,他禁止别人谋私,亦不为自己谋私,“不肯以官爵私所亲”。因为孤傲,章惇受到打压,以至于蹉跎十年。

得入核心,党争风波

因为“辄丢敕诰于廷”,章惇十年郁郁不得志,哪怕得到欧阳修的赏识,也依然遭到攻击,难有作为,这让满腹经纶的章惇如何接受?正是王安石掀起的变法狂风,让刚踏入而立之年的章惇看到了希望,他希望宋王朝能够凭借这场变法国家富强,但更多的是他知道自己等到了封侯拜相的机会。

“置制三司条例司”是王安石变法的起点,也是章惇的起点,这个机构凌驾于于三司之上,中书及门下皆不得过问,就是为了变法的顺利进行,章惇被任命为编修三司条例官,加集贤殿校理、中书检正,一下子成为变法派的核心人物之一。为了确保变法顺利进行,章惇先后被拜为两湖察访使、泾原路经略安抚使、三司使、荆南知府等,在地方上做出不少贡献。

然而王安石等人的变法可以说是困难重重,首先“叛变”的是枢密使陈升之,他由王安石推荐为宰相,本是共商如何推行变法,可陈升之在改任宰相之后﹐以耻言财利为借口,拒绝与王安石为伍。同时,王安石变法受到了以司马光为首的守旧派强烈反对,并逐步演变为党争,新法也不再是利国利民的工具,反而成为新旧党及各派系倾轧的武器。

吕惠卿

变法派被守旧派批评为“小人”,并不是没有缘由的,比起司马光、苏轼、韩琦等高风亮节的贤者,变法派骨干等人在为人处世上有诸多问题,比如吕惠卿,贪恋权位的他甚至与恩师王安石相争;还有邓绾,墙头草一个,王安石遭罢后依附吕惠卿,等到王安石复相,为了掩盖自己劣迹,又劾吕惠卿、章惇以谀奉王安石。变法派内部不齐,又遭到守旧派的责难,这样看来变法失败可以说是必然了。

旧党兴衰,荣登宰执

元丰八年(1085年)宋神宗带着遗憾离世,自知时日无多的司马光在宣仁太后的支持下全面废除新法,此举也让守旧派内部发生激烈矛盾,守旧派分为蜀、洛、朔三党,互相倾轧不说,还疯狂撕咬变法派以及反对完全废除新法的部分守旧派成员。宣仁太后垂帘的八年中,章惇不仅一贬再贬,还被斥为“三奸”。

如果说宋神宗和王安石主持的变法是为了宋王朝的延续,那么宣仁太后支持的元祐更化就是毫无建树的意气之争了,在守旧派的簇拥下,宣仁太后似乎沉浸在“女中尧舜”的美梦中,到了宋哲宗十七岁该还政的时候,她依然不愿醒来,守旧派也乐于如此,依然有事先奏太后,有宣谕必听太后之言,殊不知宋哲宗处处隐忍的背后,是孤掷一注的狂怒。“环庆蕃官浪移等硬探入夏界,掳野寨戍卒五人、马四匹。经略使范纯粹责以引惹边事,将所掳人马令第三将于元捉处纵之。六月,复请故地。贺登极使回,未入境,秉常又遣大使春约讹罗聿、副使吕则田怀荣奉表入请故地。见于延和殿,奏辩久之,猝抗声云:‘元丰西讨,师出无名,神宗亦自知错!’哲宗怒,变色起,令下二府议之。二府请以所得夏国土地易回陷蕃人口,于是赐诏曰:‘前后用兵以来,所得城寨,彼此未尝交还。今来所请,不惟前例甚明,理难顿改。兼访在朝之论,皆谓义不可从。然朕独以永乐之师陷没者众,每一念及,良用恻然。汝倘能以见存汉人尽送归中国,复修职贡,事上益恭,仍戢边酋,无犯疆土,则朕必释然。尺寸之地,复何顾惜。当议特降指挥,据用兵以来所得土地,除元系中国旧寨及顺汉西蕃境土外,余委边臣商略,随宜分画给赐,汝其遵之。’秋七月,入贺坤成节。”司马光要割地给西夏,得到旧党的支持。章惇很生气,说议者可斩。说他们是无见识的不逞之徒。“惇尝称司马光村夫子,无能为”。

赵佣

元祐八年(1093年),压在宋哲宗头上的太后崩逝,宋哲宗开始全面报复守旧派成员,并在见都没见过章惇的情况下,直接复启他为相,着手恢复新法。元祐元年(1086年)到元祐八年(1093年),章惇经历了太多委屈,他同司马光争论新法不可全部废除,旧党辩论失败,“哲宗即位,知枢密院事。宣仁后听政,惇与蔡确矫唱定策功。确罢,惇不自安,乃驳司马光所更役法,累数千言。其略曰:‘如保甲、保马一日不罢,有一日害。若役法则熙宁之初遽改免役,后遂有弊。今复为差役,当议论尽善,然后行之,不宜遽改,以贻后悔。’吕公著曰:‘惇所论固有可取,然专意求胜,不顾朝廷大体。’光议既行,暴愤恚争辨帘前,其语甚悖。宣仁后怒,刘挚、苏辙、王觌、朱光庭、王岩叟、孙升交章击之,黜知汝州。七八年间,数为言者弹治。”但接连攻击他,哪怕因父去世守丧,章惇仍然受到攻击,于是当他荣登宰执之日,便是疯狂报复之时。

掌握权力的章惇大肆罢免旧党,株连甚众,就连已经死去的司马光等人也没有放过,他还主张剥夺司马光的追封并掘墓鞭尸,建议将流放的旧党大臣全部杀死。“哲宗亲政,有复熙宁、元丰之意,首起惇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于是专以‘绍述’为国是,凡元祐所革一切复之。引蔡卞、林希、黄履、来之邵、张商英、周秩、翟思、上官均居要地,任言责,协谋朋奸,报复仇怨,小大之臣,无一得免,死者祸及其孥。甚至诋宣仁后,谓元祐之初,老奸擅国。又请发司马光、吕公著冢,斫其棺。哲宗不听,惇意不惬,请编类元祐诸臣章疏,识者知祸之未弭也。遂治刘安世、范祖禹谏禁中雇乳媪事,又以文及甫诬语书导蔡渭,使告刘挚、梁焘有逆谋,起同文馆狱,命蔡京、安惇、蹇序辰穷治,欲覆诸人家。又议遣吕升卿、董必察访岭南,将尽杀流人。哲宗曰:‘朕遵祖宗遗制,未尝杀戮大臣,其释勿治。’然重得罪者千余人,或至三四谪徙,天下冤之。”章惇这些举动可以说是颇对宋哲宗胃口,毕竟他也是敢说自己祖母宣仁太后是“老奸擅国”之人,“老奸擅国”出自绍圣元年(1094年)六月的苏辙贬知袁州诏,诏书中说“垂帘之初,老奸擅国,置在言路,使诋先朝”。当然,也有人认为这是说司马光的。因此两人联手宣判了旧党政治上的死刑。

重启新法,最后荣光

完成了对朝廷的清洗后,章惇开始逐步恢复王安石新法,并对之前的弊政做出改良,虽然有意气之争,但章惇对旧党的一些好的做法予以保留,“其间有元丰所无而用元祐敕令修立者”。不过章惇执政的重心依旧在党争之上,“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得势的变法派用同样的手段对付守旧派,使得朝无安宁。

在章惇独相七年时间内,君臣相辅相成,与大部分宋臣畏战,“每献岁币乞和”不同,章惇主张更强势的军事姿态,在他的影响下,宋哲宗频频对西夏用兵。当时镇守西夏和宋边疆的是章惇族人章楶,章惇支持对西夏战事,是因为章楶本身就有两把刷子,“哲宗访以边事,对合旨,命知渭州。至即上言城胡芦河川,据形胜以逼夏。乃以三月及熙河、秦风、环庆四路之师,阳缮理他堡壁数十所,自示其怯。或以楶怯,请曰:‘此夏必争之地,夏方营石门峡,去我三十里,能夺而有之乎?’楶又阳谢之,阴具板筑守战之备,帅四路师出胡芦河川,筑二城于石门峡江口好水河之阴。二旬有二日成,赐名平夏城、灵平砦。方兴役时,夏以其众来乘,楶迎击败之。既而环庆、鄜延、河东、熙河皆相继筑城,进拓其境,夏人愕视不敢动。”章惇也需要通过取得对外战争的胜利提高自己的威望。“夏人寇平夏城,知渭州章楶御之,获其勇将威明阿密、西寿监军穆尔塔布,斩俘甚众。捷至,帝为御紫宸殿受贺。楶在泾原久,时夏人肆暴,边吏畏愞,楶上言:‘夏人嗜利畏威,不有惩艾,边不得休息。宜稍取其土疆,如古削地之制,以固吾圉;然后诸路出兵,据其要害,不一再举,势将自蹙。’章惇与楶同宗,言多见采,由是创州一,城砦九,屡败夏人,而诸路亦多建城砦以逼夏。及平夏之败,夏人遂不复振。”

面对收了土地和岁币后还敢屡次侵边的西夏,章楶进献“浅攻挠耕”之策,在宋哲宗和章惇的支持下,大宋边军屡次取得对西夏大胜,“夏自平夏之败,不复能军,屡请命乞和”。此外,章惇还支持出兵攻打吐蕃,“同献议复故地”,“河南蕃部叛,属羌阿章率他族拒官军,熙帅胡宗回使朴出讨。时朴至州才二日,以贼锋方锐,且盛寒,欲姑徐之,而宗回驰檄至六七,不得已,遂出兵。羌知朴来,伏以待。朴遇伏,首尾不相应,朴殊死战,为贼所杀,以马负其尸去。羌乘胜追北。师还遇隘,壅迮不得行。偏将王舜臣者善射,以弓卦臂,独立败军后。羌来可万骑,有七人介马而先。舜臣念此必羌酋之尤桀黠者,不先殪之,吾军必尽。乃宣言曰:“吾令最先行者眉间插花。”引弓三发,陨三人,皆中面;余四人反走,矢贯其背。万骑愕眙莫敢前,舜臣因得整众。须臾,羌复来。舜臣自申及酉,抽矢千余发,无虚者。指裂,血流至肘。薄暮,乃得逾隘。将士气夺,无敢复言战。当是时,微舜臣则师歼矣。事闻,赠朴雄州防御使,官其后十人。”宋军陆续收复洮州,攻下青唐以为鄯州、邈川以为湟州。

章惇

随着宋哲宗英年早逝,章惇的处境又艰难了起来,加上他曾力阻端王赵佶为帝,注定了他不会有好下场。“哲宗崩,皇太后议所立,惇厉声曰:‘以礼律言之,母弟简王当立。’皇太后曰:‘老身无子,诸王皆是神宗庶子。’惇复曰:‘以长则申王当立。’皇太后曰:‘申王病,不可立。’惇尚欲言,知枢密院事曾布叱之曰:‘章惇,听太后处分。’皇太后决策立端王,是为徽宗,迁惇特进,封申国公。”“皇太后向氏哭谓宰臣曰:‘国家不幸,大行皇帝无嗣,事须早定。’章惇厉声曰:‘当立母弟简王似。’太后曰:‘老身无子,诸王皆神宗庶子。’惇复曰:‘以长则申王当立。’太后曰:‘申王病,不可立;先帝尝言,端王有福寿,且仁孝,有立。’惇又言:‘端王轻佻,不可以君天下。’言未毕,曾布叱之曰:‘章惇,听太后处分!’乃召端王佶入即皇帝位。群臣请皇太后权同处分军国事,后以长君辞;帝泣拜移时,乃许之。”元符三年(1100年),在台谏官员的疯狂攻击下,章惇再度经历一贬再贬故事,年过古稀的他难以抵抗贬谪之苦,在贬所逝世,而章惇去世的二十三年后,北宋果然亡于他反对的宋徽宗之手。

章惇的才干比起王安石来说丝毫不差,他虽然是王安石变法的鼎力支持者,但比起恩公王安石,他少了一分执拗,比起改革派同僚,他少了一些对权势的热爱,但他却饱受非议,甚至一度背负更难听的骂名。章惇为相,使得宋军边境转危为安,改良新法促进农业发展,所建州县降服蛮夷,不到十年便使宋王朝一新,堪称大才,然而章惇的政敌们不仅视而不见,还称呼其为“小人”,何其悲也。

2 阅读:77

史海撷英

简介:历史不在神坛,也不在地狱,将一切历史拉回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