坊间丨阎涛:用漫画讲好潍坊故事,让传统民俗“活”在当下

新黄河 2025-02-28 21:09:06

墨色跌宕,丹青流淌,一幅幅民俗情境跃然纸上,成为穿梭于现实与记忆之间的隧道。他以笔触为媒,将潍坊这座古城的历史与烟火气娓娓道来。他就是阎涛——一位致力于用漫画讲述潍坊老故事的创作者。近日,新黄河客户端《坊间》栏目,走进阎涛的工作室,探寻他的艺术初心与一幅幅生动诙谐的作品背后的故事。

童年涂鸦,白墙印迹孕育艺术萌芽

阎涛自幼便对绘画展现出浓厚兴趣,家中的白墙承载着他最初的创作记忆。这个总爱趴在炕头临摹小人书,把挂历图案画满墙壁的男孩,或许未曾想到,这些稚嫩的线条会成为他未来追溯潍坊民俗文化的起点。

“父母从未责备过我,反而夸我画得像。”阎涛回忆道。父母的这份宽容,灌溉着他心中那颗热爱绘画的种子,也让潍坊的街巷烟火、年节习俗,化作他笔尖流淌的意象。当同龄人追逐流行文化时,他却沉迷于收集老物件、记录方言俚语,用速写本定格童趣游戏的瞬间——弹玻璃珠、打尜、集烟标……这些画面都成了他笔下引发集体共鸣的篇章。

阎涛告诉记者:“小时候,街巷里的老建筑、长辈口中的民间故事,都是我的灵感来源。”这种对本土文化的天然亲近和对绘画的热爱,最终促使他选择以漫画为载体,挖掘潍坊的“城市记忆”。

水墨漫画,艺术创新激活老街烟火

在阎涛的画中,有戴虎头帽的娃娃撅着屁股瞄准弹珠,有裹着头巾的大婶举着糖葫芦讨价还价,还有放风筝的孩子衣袂飞扬……生动形象的笔触再配上朗朗上口的潍坊方言打油诗,瞬间唤醒千万潍坊人的“童年DNA”。这种跨越时空的感染力,正是阎涛追求的“民俗在场感”。

但阎涛的创作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他坦言,创作中最大的挑战是不断寻找新的创作主题。“遇到创作瓶颈时,我就去查阅资料、拜访老人、或是请教文史专家和学者,这样既能从中汲取灵感,又能确保细节真实,更能吸引读者。”阎涛向记者说道。

阎涛的作品既有水墨的写意,又兼具漫画的灵动。在他看来,漫画不仅是艺术表达,更是文化传播的桥梁。他希望通过接地气的方式,让更多人“因画识潍坊”。他说:“潍坊的文化底蕴深厚,但许多老故事正在被遗忘。我希望用漫画‘抢救’这些记忆,让它们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

网络传播,数字焕新搭建记忆纽带

起初,阎涛仅仅是在微信朋友圈里发布自己的作品,却出乎意料地受到了朋友们的认可,这也让他萌生了借助网络平台,将自己的作品带给更多读者的想法。2016年,阎涛创立“浞水漫画”微信公众号,创作“童年时光”“吃货指南”等系列作品,将微信平台变成“动态民俗博物馆”,腊月二十三祭灶、端午插艾叶饮雄黄酒等热闹有趣的节日习俗都可以在公众号中找到相应的作品。这种“轻量化”表达让“浞水漫画”粉丝量突破9.8万,更催生出《浞水漫画》等畅销画集。

2025年春节期间,阎涛在潍坊市美术馆举办“大过年——浞水漫画展”,吸引不少市民前来参观。画展集中展示了潍坊的春节习俗、潍坊美食、童年游戏和趣味生活等多个板块。通过幽默风趣的漫画语言,将潍坊过年的传统习俗娓娓道来,让观众重温童年的美好记忆,在漫画中感受浓浓的“年味儿”。

近年来,他以漫画作品为载体,将潍坊历史人物和老潍县热闹的市井烟火凝结于纸面之间。这些作品既保留了优秀文化的传统风貌,又通过现代创作手法增强了趣味性和吸引力。“我想让年轻人看到,传统文化不是‘老古董’,也可以是鲜活有趣的。”阎涛说道。

在阎涛的笔尖之下,潍坊古城的故事不再沉睡于泛黄纸页,而是化作鲜活的时空纽带,串联起时代记忆与文化血脉。这位用漫画丈量时光的创作者,以诙谐笔触为传统民俗注入时代呼吸,让孩童的嬉笑穿过悠长岁月,令老街的叫卖穿透数字屏幕。让那些曾被岁月尘封的民俗密码,在新的时代破土抽芽。

新黄河潍坊频道:李尚明韩雨彤孙华玉

美编设计:申笑

0 阅读:0
新黄河

新黄河

新黄河客户端官方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