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衷瑜:唱响夏午,补齐正宗

夏天文化 2024-07-13 09:42:38

陈衷瑜(1589-1655年),字汝经,道号聚华子,以道号行世,莆田县醴泉里柳营(即今莆田市秀屿区东庄镇埔尾村)人。16岁拜卢文辉为师,21岁奉命结集出《三教龙华醮祷》《兰盆科仪》等。卢子谢世之际,特嘱其为再传。后奔走金陵、松江等地二十年,才应邀出山,大放异彩。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二月二十六日,拱手而去,享年67岁。著有《明道要言》等。

一、受知卓迈,泣别林子

醴泉里柳营陈显是三教先生林龙江的弟子,因久婚不育,遂广行善举,并与黄芳、陈召南等人在马峰创建史上第一座三教祠。以是之故,陈显向先生求嗣。当时,先生知道陈显“十数年间,行种种善事”,深受感动,当即传给陈显百篇正宗遗书,还交代说:“汝之后,当为我成之。”不久,其妻黄氏做梦有娠,仅七个月就诞下麟子,是为陈衷瑜。

陈衷瑜出生后,天生异秉,小小年纪,就聪明机警,举凡世间最微小之事,一见即晓。稍微长大后,就开始专攻举子业,所作的文章,文辞峻丽,一气呵成,犹如江河决水一般,一泄千里。乡里有一个叫卓迈(字士英,号贞初,万历三十一年举人,四十七年进士)的人,看过陈聚华的文章后,盛赞这孩子有“不世之才”。

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正月十四日凌晨,三教先生林龙江拱手而逝,手拨开而复合,肢体和柔,须鬓转黑,神色淡黄,不少殒落。远近闻讣,莫不奔走悲号。当时陈子年仅10岁,因其父亲陈显是先生门人,也在第一时间得到消息,当即嚎啕大哭,令人动容。万历三十年(1602年)正月二十八日,陈衷瑜与其父一道护送先生灵柩安葬在文赋里(即今华亭镇)石门山。期间,陈衷瑜见沿途为观礼祭拜者众,哀荣备至,深受启发,遂萌生了拜师学道的想法。

二、执贽入门,设科开教

陈衷瑜的父亲陈显与黄起元齐名,皆以善用先生《歌学解》唱歌而著称。因此,每逢闲暇,陈显就会教陈衷瑜学唱《醒心诗》。因受林龙江文化影响与家庭教育之故,陈衷瑜很早就醉心于林龙江学说,乃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贽贽拜在三教嫡传大宗师卢文辉门下,成为一位青年三教门人。

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卢文辉痛下定决心,选择在涵江荔根山下创建一座三教祠,名曰“瑶岛祠”。当时,陈子年仅20岁,虽然尚属年轻,但他坚定地支持师父的决定,协助募资建祠,使之一跃而成三教“大宗”,名振东南。翌年,卢文辉认为先生所提倡的三教合一学说固然圆满,九序心法也有却病救人功效,但缺少必要的宗教仪式,无法统摄人心,遂命陈衷瑜创设醮典科仪。其时,陈衷瑜年仅21岁,既得师命,当即遍阅儒道释三教仪式,仅用一个月时间,就顺利编著出富有夏教特色的《三教龙华醮祷》《兰盆科仪》。卢文辉阅后,奇而爱之,盛赞说:“是亦三教中之一事耳。”于是,三教门人就将其推为三教开教祖师。

三、奉补正宗,膺任再传

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卢文辉见瑶岛祠规模齐整,而他家世代没有长寿之人,其父亲也才活了54岁,因此,他一方面有点欣喜,另一方面又有感而发地对陈衷瑜掏心窝说:“余家世欠寿,若先君子之年,余今亦当归矣。”陈衷瑜闻言,深知此言不祥,不免有些惊讶。后来,卢文辉又指着《林子三教正宗统论》说:“教主倡道,其精神命脉,俱在斯集。昔命区区编定付梓,以垂后世,今尚有未集者若干,未刻者若干,子其与我成之。”于是,陈衷瑜就肩负起补齐《林子三教正宗统论》的重任了。

事实上,林龙江曾多次结集自己的作品,其中,隆庆五年(1571年)十一月,林龙江因担心自己早逝,特地撰《三教合一大要》十条。万历十二年(1584年),林龙江编其所著书87卷,分作六函,总题为《圣学统宗非非三教心圣集》。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十一月,因朝廷征购天下图书,林龙江卢文辉删校编成《林子三教正宗统论》三十六卷,简称“正宗”。可惜,该版本一出,有诸多三教门人不服,甚至刻板藏在清江,又被人淆乱,因此卢文辉不得不重新编辑并付梓。不过,终卢文辉在世之时,此项任务并未完成,这才有陈衷瑜接力补齐“正宗”之雅事。

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十一月,卢文辉命陈衷瑜到泉州扶阳祠,主持兰盆大会。不料,陈衷瑜于二十四日作疏之时,忽觉心惊肉跳,不能坐定,遂返回涵江。当陈衷瑜见到卢文辉时,只见卢文辉端然危坐,指着才进门的陈子说:“道统中一之传,今在吾子矣。子其勉之矣。”此话一说完,卢文辉就拱手而归了。然而,卢文辉才谢世不久,其门下弟子就否定了卢文辉咐嘱道统的事实,而是以瑶岛祠还没修建完成、书板无人护持为由,私自起草《玉华洞诀言》,明确指出师父卢文辉临终前“只嘱其竣祠宇,护旧刻书板,未尝以嗣教专有所属”,这无疑是直接否定了陈衷瑜担任掌教的合法性。因此,陈衷瑜只好退避三舍,避走金陵、松江等地二十多年。

四、应邀出山,刻印留后

陈衷瑜避走江南期间,也曾回到家乡,并于崇祯二年(1629年)在醴泉里创建嵩东祠,后迁回埔尾,改称壶南祠。同时,陈衷瑜担心林龙江之道不明于天下万世,但有机会向人讲说时,惟求实际,不事空谈,绝不勉强议论或著书以动人。如果有人致书求教,陈衷瑜则勉为其难地耐心解答,从而陆陆续续撰写出一些劝人学道的内容,此为《明道要言》之由来。崇祯十年(1637年),时逢三教先生林龙江诞辰120周年暨陈衷瑜外出游学20年,因其声名噪响,知者甚众,所以涵江瑶岛祠有正气的门人就联合起来,共推陈衷瑜为“三教再传”,并力邀其出山主持事务。陈衷瑜见大家诚心诚意,又人数众多,也不好推辞,当即慨然出任“三教再传”,重新返回涵江瑶岛祠,正式主持三教复兴事业。

崇祯十七年(1644年)十一月,陈衷瑜见三教门派繁多,各行其是,乃亲自订制“会规”,并作序以申明其要旨。会规中规定,嫡传一派每月都要集会一次,因为“一月不会,则三十日都无敬畏”,从而“言世俗之言,事世俗之事,则心尽世俗之心焉已矣,安得称学道之人乎”。同年,陈衷瑜主持扩建瑶岛祠时,意外掘获一块文石,遂将其收藏起来,留作镇祠之宝。翌年,陈衷瑜认为时当风云变幻之际,瑶岛祠诸事更新之期,不如将此文石裁为数块,制作夏教图章,庄严道场。有思于此,陈衷瑜就请匠人将文石裁为数块,分别制作夏教图章数枚,另外多出一块,就单独制作一枚“儒道释夏至宝”之印,用于留后,奖予有功于瑶岛祠者。为了慎重起见,陈子还在“儒道释夏至宝”印侧刻字为纪,其文曰:“清顺治乙酉岁,瑶岛凿池,得一文石,除刻本祠夏教图章外,又刻此印,留以赠后有功本祠者。陈衷瑜志。”

明清迭代后,陈衷瑜安住莆田,并受邀入主东山祖祠,执林龙江文化之牛耳。期间,还广收门徒,尤以兴化府推官史允琦、乡阁部黄鸣俊为最著。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十一月,陈衷瑜改造好东山祖祠后,悄然着手重修卢文辉遗作——《林子本行实录》,并在实录前作赞以颂扬林龙江。翌年二月二十六日,陈衷瑜命门下弟子为其穿好“归真衣服”,遂拱手而归,享年67岁。

0 阅读:0

夏天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