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的一生,像她笔下那些精致又苍凉的故事一样,充满了戏剧性的转折与令人唏嘘的细节。
让我们从她文学事业的起点说起,细细梳理这位民国才女不平凡的人生轨迹。
1920年9月30日,上海公共租界的一栋洋房里,一个女婴呱呱坠地。
谁也不会想到,这个取名张煐(后改名张爱玲)的小女孩,日后会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璀璨的明星之一。
她的童年时光在天津和上海两地度过,在父亲张志沂的书房里,她如饥似渴地阅读着《红楼梦》《海上花列传》等古典名著。
这些阅读经历,为她日后独特的文风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左一:童年时期的张爱玲
1932年,12岁的张爱玲在圣玛利亚女校的校刊《凤藻》上发表了短篇小说《不幸的她》,这是她文学创作生涯的起点。
三年后,她又在校刊上发表散文《迟暮》,字里行间已经显露出超越年龄的成熟与洞察。
1937年,她从上海圣玛利亚女校毕业时,在年刊上发表的《霸王别姬》,更是让师生们惊叹不已——这个安静内向的女生,竟能将历史典故写得如此凄美动人。
1943年的上海文坛,正等待着一场革命。
23岁的张爱玲带着《沉香屑·第一炉香》的手稿,敲开了《紫罗兰》杂志社的大门。
主编周瘦鹃后来回忆说,当他读到"薇龙的脸像一朵淡淡几笔的白描牡丹"这样的句子时,手中的茶杯差点跌落——这个年轻女孩的笔触竟如此老辣。
小说发表后,立即在上海滩引起轰动。
读者们争相传阅,茶余饭后都在讨论这个横空出世的天才作家。
张爱玲的创作状态堪称奇特。
她常常穿着奇装异服——或是前清样式的绣花袄裤,或是自己设计的"惊世骇俗"的时装,在静安寺路的公寓里伏案疾书。
据好友炎樱回忆,张爱玲写作时会把头发随意挽起,嘴里叼着香烟,有时写到兴头上会突然站起来在房间里踱步,嘴里念念有词。
她写作速度极快,《倾城之恋》只用了短短两周就完成了,但修改起来却异常严苛,一个句子可能要反复推敲数十遍。
1944年8月,《传奇》初版本问世时的盛况,至今仍是出版界的传奇。
这本书在四天内销售一空,出版社不得不昼夜赶工加印。
当时上海最时髦的咖啡馆里,名媛淑女们人手一册《传奇》,仿佛不读张爱玲就落伍了。
更令人称奇的是,这本书不仅受到普通读者追捧,连汪精卫的妻子陈璧君、周佛海的妻子杨淑慧这些政要夫人都是她的忠实读者。
张爱玲
张爱玲对细节的执着令人叹服。
为了描写《金锁记》中曹七巧抽鸦片的情景,她专门去观察老烟民的神态动作;
写《红玫瑰与白玫瑰》时,她为了佟振保这个角色的西装款式,特意去静安寺路的西服店考察。
这种对真实的苛求,让她的作品具有惊人的质感——读者仿佛能闻到七巧房间里的鸦片烟味,摸到白流苏旗袍上的绣花。
1944年底,张爱玲开始涉足戏剧创作。
她改编的《倾城之恋》话剧在上海兰心大戏院上演,连演八十场场场爆满。
观众们为白流苏和范柳原的爱情唏嘘不已,散场后还沉浸在剧情中讨论不休。
这部戏的成功让张爱玲的名字从文学圈走向了更广阔的大众视野。
——
1944年也是张爱玲感情生活的重要转折点。
这年春天,她结识了时任汪伪政府宣传部副部长的胡兰成。
初次见面时,38岁的胡兰成对24岁的张爱玲赞不绝口,称她的小说"横看成岭侧成峰"。
两人很快陷入热恋,经常在张爱玲位于静安寺路的公寓里促膝长谈。
同年8月,他们在没有任何仪式的情况下结为夫妻,只留下一纸婚书:"胡兰成与张爱玲签订终身,结为夫妇。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然而这段感情注定充满波折。
胡兰成
1945年日本投降后,胡兰成开始逃亡生涯。
在逃亡途中,他先后与护士周训德、斯家姨太太范秀美发生关系。
1946年2月,张爱玲不顾战乱危险,千里迢迢到温州寻找胡兰成,却亲眼目睹了他与范秀美的亲密关系。
她在旅馆里住了二十多天,最终黯然返回上海。
临行前,胡兰成送她到码头,她只说了一句:"你到底是不肯。我想过,我倘使不得不离开你,亦不致寻短见,亦不能再爱别人,我将只是萎谢了。"
1947年6月,张爱玲终于下定决心与胡兰成决裂。
她写了一封简短的信:"我已经不喜欢你了。你是早已不喜欢我了的。这次的决心,我是经过一年半的长时间考虑的......你不要来寻我,即或写信来,我亦是不看的了。"
随信附上了30万元稿费,这是她刚完成的电影剧本《不了情》和《太太万岁》的酬劳。
——
1952年,32岁的张爱玲离开大陆前往香港。
在香港的三年里,她为美国新闻处翻译文学作品,同时创作了长篇小说《秧歌》和《赤地之恋》。
1955年秋天,她乘"克利夫兰总统号"邮轮赴美,开始了后半生的海外漂泊生涯。
1956年3月,张爱玲在新罕布什尔州的麦克道威尔文艺营遇见了德国裔剧作家费迪南·赖雅。
尽管赖雅比她大29岁,但两人很快相知相爱。
同年8月14日,他们在纽约结婚。
婚后的日子并不宽裕,赖雅多次中风,张爱玲不得不一边照顾丈夫,一边靠写作和翻译维持生计。
1961年,她专程飞往台湾和香港寻找创作素材,这次旅行催生了后来《色,戒》的创作灵感。
1967年,赖雅去世,47岁的张爱玲开始了真正的独居生活。
她先后在哈佛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担任研究员,但大部分时间都深居简出。
晚年的张爱玲
晚年的张爱玲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
她坚信公寓里有跳蚤,开始了频繁搬家的生活。
据邻居回忆,她常常深夜工作,白天睡觉,只与少数几个朋友保持书信往来。
1980年代,她开始整理自己的作品,并创作了带有自传性质的《小团圆》。
这部小说直到2009年才得以出版,书中对母亲、姑姑等亲人的描写,展现了她内心深处的创伤与矛盾。
1995年9月8日,中秋节前夕,房东发现张爱玲在公寓中安详离世。
法医推断她已去世约一周时间。
按照她的遗嘱,骨灰被撒入太平洋,结束了她传奇又孤独的一生。
——
纵观张爱玲的文学成就,她最伟大的贡献在于将中国传统小说的叙事技巧与现代心理描写完美结合。
她笔下的上海滩,既有《海上花列传》的市井气息,又有西方现代主义的心理深度。
那些关于爱情、婚姻、家庭的描写,至今仍能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正如她在《自己的文章》中所说:"极端的病态与极端觉悟的人究竟不多。时代是这么沉重,不容那么容易就大彻大悟。"
这句话,或许正是对她自己作品最好的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