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的一生,像一首未完成的诗,短暂却绚烂。
他留下的不仅是那些动人的诗句,还有与四位女子纠缠半生的情感故事。
这些故事里,有热烈,有辜负,也有遗憾。
徐志摩
1931年11月19日,一架从南京飞往北平的邮政飞机在济南南部失事。
飞机撞上山坡,燃起熊熊大火,机上人员无一生还。
其中一位乘客,正是年仅35岁的诗人徐志摩。
——
那天清晨,上海的陆小曼刚刚睡下。
她习惯了昼伏夜出的生活,前一晚还在舞会上翩跹至凌晨。
佣人慌慌张张地冲进卧室,递给她一份加急电报。
她迷迷糊糊地展开,上面只有冰冷的几个字:"志摩乘飞机遇难,速来济南。"
她愣了几秒,突然尖叫一声,跌坐在地上,电报从指间滑落。
与此同时,远在北平的林徽因正在家中准备一场建筑学讲座。
梁思成匆匆推门而入,面色凝重。
他刚从朋友那里得到消息,立刻赶回家中。
林徽因见他神情不对,手中的茶杯微微一颤。
梁思成低声说:"志摩的飞机出事了。"
她的脸色瞬间煞白,茶杯"啪"地摔碎在地。
而在上海的另一个角落,张幼仪正在睡梦中。
电话铃声刺破了深夜的寂静,她迷迷糊糊地接起,听筒里传来弟弟急促的声音:"阿姐,志摩……飞机失事了。"
她猛地坐起身,手指紧紧攥住被角。
尽管他们早已离婚,但这个消息仍像一把刀,狠狠刺进她的心脏。她沉默了几秒,只说了一句:"我让阿欢(徐积锴)跟你一起去济南。"
——
【包办婚姻里的冷漠丈夫】
徐志摩的第一段婚姻,是典型的旧式包办。
1915年,18岁的他在父母安排下,娶了15岁的张幼仪。
婚礼那天,他面无表情地完成所有仪式,心里想的却是如何早日逃离这个家。
张幼仪出身名门,家世显赫,但徐志摩只看了一眼她的照片,就嫌弃地说:"乡下土包子。"
徐志摩和张幼仪
婚后,他对妻子极其冷淡,除了必要的交流,几乎不与她说话。
张幼仪努力讨好他,学做新式点心,试着读他喜欢的书,但换来的永远是徐志摩不耐烦的皱眉:"你懂什么?"
1918年,张幼仪生下长子徐积锴。
孩子的到来并未拉近两人的距离,徐志摩反而如释重负,立刻动身前往英国留学。
两年后,张幼仪被公婆安排去英国陪读。
她在码头的人群中一眼认出了穿着西装的徐志摩,心里既紧张又期待。
可徐志摩见到她的第一句话却是:"你怎么穿成这样?"
在英国的短暂同居生活,对张幼仪来说如同噩梦。
徐志摩几乎不回家,偶尔回来也是冷着脸。
直到有一天,他突然对她说:"把孩子打掉,我们离婚。"
张幼仪惊呆了,她颤抖着问:"打胎会死人的……"
徐志摩冷笑:"坐火车也会死人,难道就不坐火车了?"
1922年,张幼仪在柏林生下第二个孩子彼得,签字离婚。
徐志摩头也不回地走了,留下她独自在异国他乡。
后来,彼得三岁时因病夭折,张幼仪在绝望中咬牙活下去,开了一家服装公司,最终成长为一位独立坚强的女性。
——
【爱而不得的白月光】
徐志摩真正意义上的初恋,是林徽因。
1920年,他在伦敦结识了随父亲旅居的林徽因。
16岁的林徽因聪慧灵动,谈吐不凡,徐志摩几乎一见倾心。
他给她写炽热的情书,带她漫步康桥,甚至不惜抛妻弃子,只为和她在一起。
但林徽因比他清醒得多。
她欣赏徐志摩的才华,却无法接受他对家庭的无情。
最终,她选择与梁思成订婚,并远赴美国留学。
1924年,泰戈尔访华,徐志摩和林徽因共同担任翻译。
台上,他们并肩而立,宛如一对璧人;台下,林徽因却始终与他保持距离。
泰戈尔和林徽因、徐志摩
泰戈尔看出徐志摩的痛苦,试图撮合他和才女凌叔华,但这段感情最终无疾而终。
——
【飞蛾扑火的最后疯狂】
徐志摩生命中的最后一个女人,是陆小曼。
陆小曼当时已是军官王赓的妻子,但婚姻并不幸福。
王赓忙于军务,常让好友徐志摩陪她出游。
两人日久生情,最终闹得满城风雨。
陆小曼不惜堕胎离婚,甚至因此失去生育能力。
1926年,他们顶着巨大压力结婚,证婚人梁启超在婚礼上毫不客气地训斥:"希望这是你们最后一次结婚!"
徐志摩和陆小曼
婚后的生活并不如想象中美好。
陆小曼挥霍无度,徐志摩疲于奔命地赚钱,甚至同时兼职五份工作。
他频繁往返于北京和上海。
为省下机票钱,1931年11月18日,他搭上一架免费的邮政飞机,临走前还叮嘱陆小曼:"记得按时吃药。"
没想到,这竟成了最后一句话。
——
【死后余波】
徐志摩空难过世后,陆小曼一蹶不振,沉迷鸦片,晚年穷困潦倒;
梁思成将飞机的残骸交给林徽因,她将这块残骸珍藏终生,至死未再提起他的名字;
张幼仪独自抚养儿子,成为商界女强人,晚年只说:"我不恨他,但也不爱他了。"
凌叔华为他题写墓碑"冷月照诗魂",却终生未去祭奠。
——
徐志摩的一生,热烈而短暂。他追求爱情,却也辜负了爱情;他渴望自由,却最终被自由反噬。他的故事,留给后人无限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