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项覆盖10万人的研究发现,春季(3-5月)收缩压平均升高5-10mmHg,舒张压升高3-5mmHg,高血压患者波动幅度更大(《中华高血压杂志》,2023)。
欧洲心脏学会统计显示,春季因血压失控就诊的患者比冬季增加15%,心脑血管事件(如脑卒中、心梗)风险上升8%(ESC报告,2024)。
血压波动有两个节律
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波动规律其实跟正常人是一样的,有两个节律,一个叫年节律,一个叫日节律。
一年共有二十四个节气,有八个比较重要的节气,分别是“四立”、“两分”、“两至”
“四立”就是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立”是指要逐渐往下一个季节过渡;“两分”是春分和秋分,“两至”是夏至和冬至。
这八个节气,受年节律的影响,血压比较容易波动,不稳定,表现为夏季偏低、冬春季偏高。
在日节律上面,一般早上血压偏高,下午和晚上偏低,叫杓型血压。有的表现出一种反常的现象,血压早上不高,下午、晚上更高一些,这种反常的节律叫反杓型血压。还有一种血压变化不符合以上规律,叫非杓型血压。

血压还受很多其他因素影响,最大的一个因素是情绪,情绪或心理状态对血压的影响非常大。另外,服用降压药的时间、进食、活动、憋尿等也可能会使血压出现波动。

测量血压时要把这些影响因素尽可能避免开,相对来说能反映出真实的血压水平。
什么时间测血压有助于发现高血压和低血压?
对血压不正常的人来说,最好把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之内,既不要过高,也不要过低。把血压高和血压低的时间段找到,采取措施让血压趋于平稳,对健康才有利。
如果刚量完血压比较高,这一天就多量几遍,当量三四遍的时候,就会发现哪个时间段血压是高的,要重点抓住血压高的这个时间点来量血压。
如果血压控制以后,出现症状了,在有症状的时候量血压。如果血压比较低的时候症状明显,可能血压降过了,要重点关注血压低这个点。如果睡觉前,或者刚躺下时觉得头晕,或者晚上下班了头晕等,要观察是血压高还是血压低引起的。
所以量血压不是说固定一个时间最准,所有时间量都是准的,目的是要发现血压不正常的状态,包括血压升高、降低的状态,所以不要拘泥于一个时间点来量血压。

降压药一天中什么时间吃好?
降压药的服用时间,根据血压波动的情况决定。
比如自己在家监测血压,或根据动态血压监测数据,发现大多数人是杓型血压,也就是早上血压高,晚上血压比较好,所以大多数高血压患者是早上服用降压药,早上空腹服用是最好的。

有些高血压患者一天有两个血压高峰,早上吃一次降压药血压控制不住,到下午还会高,所以早上和晚上都要服用。
个别高血压患者是反杓型血压,早上血压不是很高,到晚上和夜间血压很高,这时要把降压强的,或者唯一的一次降压药放在晚上服用。
所以服用降压药的时间是因人而异的。
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在多少算合格?
最理想的血压控制状态是高压在120mmHg以下,低压在80mmHg以下。
合格和理想是不一样的,合格的血压是高压控制在140mmHg以下,低压在90mmHg以下,这是指在医院量的。
在家量,高压在135mmHg以下,低压在85mmHg以下,算是合格的。
因为通过比较大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总体趋势是这样的,在家量的血压比在医院量的血压要稍微低一点,大概低5mmHg左右。

因为去医院就医的时候,心理活动比较多,多多少少会有一些紧张、焦虑的情绪。医院场景和家庭场景不同,家庭测量的时候环境影响比医院要小。但也有个别患者,在家量的血压比在医院量的要高,这种情况占的比例不高。
另外有些老年人,特别是一些高龄老人,不能完全按这个标准来,血压达到这个标准可能耐受不了,会导致脑缺血,需要医生根据具体情况设定一个比较合适的血压控制水平。
参考资料:
医学微视官网 - 衷敬柏 主任医师《高血压的中医治疗》
本文版权归医学微视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ID:yixueweishi),谢绝直接搬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