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钟瑛:推动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减负,是扩大内需的“牛鼻子”

人民日报社民生周刊 2025-03-24 14:52:26

《民生周刊》记者郑智维

“推动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减负是扩大内需的‘牛鼻子’!”近日在接受《民生周刊》记者采访时,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钟瑛说。

当前,我国经济面临内需不足的挑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虽稳步提升,但居民消费倾向持续偏低,提振消费、全方位扩大内需已成为缓解当前外部压力加大、内部困难增多的复杂严峻形势的重要政策措施。

从数量来看,中低收入群体(家庭年收入5万元以下)占总人口比重超40%。因此,中低收入群体是激发消费潜力与实现政策效力的关键对象。

谈及扩大内需的具体举措,钟瑛建议,通过收入分配改革、房贷减压、社保完善等措施形成政策合力,激发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潜力。

▲钟瑛

从优化收入分配制度着手,促进中低收入群体增收

“受限于收入增长乏力与刚性支出压力,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潜力难以释放。”钟瑛说。

从收入来源看,中低收入者的收入主要依赖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则主要集中于高收入群体。

然而,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目前占比依然偏低。钟瑛认为,提升中低收入群体消费能力,可从优化收入分配制度着手,“提高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比重,通过完善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推动最低工资标准与GDP增速挂钩”。

与此同时,她还主张推动技能导向型薪酬改革,“针对农民工、高校毕业生等群体,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并配套薪酬激励机制,如技能等级与薪资挂钩”。

稳就业,才能促增收。在稳就业方面,钟瑛建议加大对中小微企业减税降费力度,鼓励吸纳就业。

目前,我国中等收入群体规模约占总人口的20%,尚未形成“橄榄型”消费主力结构。钟瑛认为,应推动税收与转移支付改革,提高个税起征点,扩大针对中低收入群体的专项附加扣除,进而完善再分配调节机制。

在拓宽中低收入者财产性收入方面,钟瑛认为,可通过试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盘活闲置宅基地,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稳定房地产市场,激活存量资产。

短期来看,对中低收入群体实行差异化精准化的补贴可有效提振消费。按照钟瑛的设想,可向6亿中低收入人口发放人均5000元消费券(总规模约3万亿元),定向用于耐用品、教育、医疗等领域,预计能拉动GDP增长1.8个百分点。

“我国拥有14亿多人口的超大市场,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无限可能。要直面挑战,努力将国民的收入转变为可自由支配的消费能力。”钟瑛说。

构建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降低住房支出压力

目前,我国存量房贷总额约40万亿元,年本息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25%—30%。对于中低收入群体而言,房贷压力无疑会抑制其他消费需求。

从今年1月1日起,我国存量房贷利率降至3.3%,年利息支出约为1.32万亿元。假设房贷利率降低1个百分点,可释放4000亿元消费潜力。

怎样化解中低收入群体的房贷压力?钟瑛建议从优化房贷政策与提供金融支持入手。“对首套刚需购房房贷利率实施定向降息(如降低1—1.5个百分点),预计能释放5000亿元消费潜力。”她举例说。

此外,还可推动商业银行开展“高息转低息”贷款置换,允许存量房贷利率与基准利率挂钩动态调整,对还款困难家庭提供阶段性利息减免或展期。如允许受疫情影响家庭申请房贷延期还款,并探索“收入挂钩型”还款方案(如失业期间暂停还本),降低存量房贷负担。

在钟瑛看来,化解中低收入人群的住房支出压力,最根本的在于构建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例如,扩大保障性住房供给,重点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房,覆盖新市民、青年等群体。对中小微企业员工实行公积金财政补贴,探索“租购同权”制度,降低租房者落户、教育等附加成本。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让中低收入群体能消费、敢消费、愿消费

“由于农民工、灵活就业者的社保参保率偏低,而医疗、养老等支出又存在不确定性,因而抑制了人们的消费意愿。”钟瑛说。

她分析,由于医保报销比例低、养老保障不足等问题,很多居民选择增加储蓄以应对不确定性。“据测算,社保覆盖率每提高10%,居民消费率可提升1.2个百分点。”

除了能消费外,如何让中低收入者敢消费、愿消费?钟瑛建议,可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入手。例如,将辅助生殖、分娩镇痛纳入医保,提高大病报销比例至70%以上。再例如,2025年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基础养老金标准提高20%。

针对群众普遍关心的“一老一小”,钟瑛建议构建普惠型的托育与养老服务体系。在社区,可建设一体化养老托育设施,对运营机构的水电气费用按居民价格执行。推广“家庭医生+智能健康监测”模式,降低居家养老成本。

原文刊载于2025年第6期、3月17日出版的《民生周刊》杂志

0 阅读:1
人民日报社民生周刊

人民日报社民生周刊

该账号由《民生周刊》杂志社有限公司运营

作者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