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调查丨飞线充电缘何屡禁不绝?

如今,电动自行车凭借其便捷性与经济性,成为市民日常出行的热门选择。然而,与之相伴的飞线充电问题,威胁着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在一些老旧小区,一条条电线从高层窗户垂下,杂乱无章地连接着楼下的电动车。尽管各地已相继出台禁令,飞线充电现象依旧屡禁不止。这背后究竟隐藏着哪些深层次原因?

飞线充电屡禁不绝

飞线充电带来的安全隐患不容忽视,由其引发的事故往往会造成严重后果。电动自行车充电功率较大,长时间使用不匹配的电线,极易导致电线发热,绝缘层融化,进而引发短路。短路产生的电火花,会迅速点燃电动车的塑料外壳、坐垫等易燃物,引发火灾。

近期,记者深入淄博多个小区走访调查,发现电动自行车飞线充电现象很常见。张店区车站街道城南社区的一位居民向记者诉苦:“小区飞线充电问题存在很大安全隐患。我们多次向物业和社区反映,可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

记者实地走访该小区,发现飞线充电现象随处可见。两三根电线从楼上垂落,连接着电动自行车。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电动自行车正前方就是燃气表和燃气管道,有的居民甚至直接将电动自行车充电器和车衣放在燃气表上。

实际上,该小区配备了电动自行车充电桩,但使用率却不尽如人意。部分充电车棚长期被自行车和清扫车占用,导致居民充电极为不便。

现实生活中,因飞线充电引发的悲剧不在少数。2024年7月,广东深圳某小区居民飞线充电时,老化的电线短路引发火灾。火势迅速蔓延,短短几分钟,周边多辆电动自行车被烧毁,大火还向居民楼蔓延,造成了严重的财产损失。幸好此次事故没有造成人员伤亡,可若发生在夜间,后果不堪设想。

多重因素交织

在走访过程中,记者发现成本因素是居民选择飞线充电的重要考量。不少小区公共充电桩收费标准偏高,对于频繁使用电动自行车的居民来说,长期下来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充电设施不足和使用不便,同样是飞线充电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一些老旧小区建设年代较早,规划时未充分考虑电动自行车充电需求,停车位本就紧张,增设充电桩更是困难重重。许多老旧小区充电桩数量与电动自行车保有量失衡,供不应求。

淄博市民孙先生无奈地说:“每次充电都要推着车子走好几百米,来回一趟太累了,还不如直接从家里拉根线下来充电方便。”和孙先生有相同想法的居民不在少数,充电设施的不完善,让他们不得不选择飞线充电。

某社区工作人员表示:“我们经常宣传飞线充电的危害,也多次制止居民的飞线充电行为,但很多人不听劝,依旧我行我素。甚至有人在地下室充电,还有人飞线充电动汽车。”居民安全意识淡薄,存在侥幸心理,是飞线充电难以杜绝的内在原因。许多居民对飞线充电的危害认识不足,认为偶尔充一次不会出事,心存侥幸。

多方协同破局

监管部门在治理飞线充电问题时面临诸多难题。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处罚标准不够明确,导致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缺乏有力依据,难以有效震慑违规行为。

一些地方尝试建立联合执法机制,由消防、城管、社区、物业等多部门联合整治飞线充电问题,但在实际操作中,各部门之间存在职责不清、协调不畅的问题,导致整治效果不佳。监管的缺失,让飞线充电现象有了滋生的空间。

值得一提的是,临淄区的做法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临淄区综合行政执法局联合部分社区、物业,通过开展“业主接待日”、实地走访、现场勘验等活动,全面了解各社区的硬件设施条件和居民充电需求,合理规划充电设施布局,提高充电设施的覆盖面和利用率。临淄区雪宫街道齐园绿城对小区主干道一侧土地进行路面硬化,设置统一充电区域,可同时供100多辆电动自行车充电。

临淄区按照“因地制宜、安全便民”的原则,会同属地社区增设电动自行车停放充电场所,引入智能充电设施。居民通过手机APP或刷卡即可充电,操作便捷。智能充电设施具备过载保护、短路保护等多重安全保障,充电场所安装智能监控,设有一键报警功能,大大提高了充电的安全性。

要彻底解决飞线充电问题,需要政府、社区、物业、居民等多方协同合作。政府应加大对充电设施建设的投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监管力度;社区和物业要加强安全宣传教育,积极解决充电设施不足等问题;居民自身也要增强安全意识,摒弃侥幸心理,主动配合管理。只有各方形成合力,才能有效消除飞线充电这一安全隐患,营造安全、和谐的城市生活环境。

0 阅读:22
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平台由人民日报媒体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建设并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