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约记者彭福祥
患上慢加急性肝衰竭、人工肝治疗束手无策、打算肝移植又出现禁忌证……对于患者陈先生(化姓)来说,肝病治疗之路可谓步步惊心。然而,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简称中山一院)的一项创新技术,改写了他的命运。
3个月前,陈先生突然无明显诱因出现全身皮肤及巩膜黄染,被当地医院诊断为慢加急性肝衰竭。他在广州某知名肝病医院接受了多次人工肝治疗,但病情持续恶化,胆红素水平不断攀升,全身多处出现渗血症状,若不及时进行肝移植手术,将严重危及生命。随后,陈先生转入中山一院器官移植中心等待肝移植机会。然而,新的问题出现了——胸部CT检查提示肺部感染,这是肝移植的禁忌证,无法立刻进行肝移植。对于肝衰竭持续加重且人工肝治疗不佳的陈先生而言,这无疑是雪上加霜。面对这一前所未有的挑战,器官移植中心何晓顺团队并没有放弃。他们迎难而上,经过深入研究,决定采用全新研发的体外肝治疗技术。
该技术利用不宜移植但功能良好的疾病肝脏或废弃供肝,在体外进行养护后,通过管路连接至肝衰竭患者的循环系统,利用这个“外挂肝脏”提供全面的肝功能替代治疗,帮助患者渡过肝衰竭的凶险期,为后续实施肝移植创造条件。如何匹配这样一个合适的“外挂肝脏”,是推进救治的一大难题。
幸运的是,今年年初,一位接受肝移植的同血型多囊肝患者提供了合适的疾病肝脏。该患者体内巨大的多囊肝重达30斤,已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亟需肝脏移植,但其肝功能近乎正常,非常适合用于体外肝支持。经过严格的伦理审核和充分的术前准备,中山一院教授郭志勇仅用2小时便成功切除了这颗巨型多囊肝。接下来,何晓顺团队研发的多器官养护系统(Life-X100)发挥了关键作用。被切下来的多囊肝在这套系统中进行了长达5个小时的离体养护。其间医疗团队严密观察设备提示的乳酸代谢、胆汁生成等多项肝脏功能参数。
在评估该多囊肝功能基本正常后,医疗团队立即将其与陈先生的透析管路相连,开启全球首例多米诺体外肝支持治疗技术。据悉,这是一种像多米诺骨牌一样的连续肝脏支持,也就是说,用第一位肝脏移植受者所切除的肝脏,为第二位患者进行治疗支持,以此类推。
在进行了长达10小时45分钟的体外肝治疗后,效果立竿见影,陈先生的胆红素水平大幅下降,精神状态、食欲、睡眠及体能均得到了显著改善。同时,经过系统的抗感染治疗,他的肺部感染也得到了有效控制,为后续肝移植创造了有利条件。日前,在何晓顺教授指导下,王东平教授、郭志勇教授和赵强教授等成功为陈先生实施肝脏移植手术。术后经过两周的精心护理,陈先生已完全康复,并顺利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