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草驻村帮扶故事|黄茅埂十年纪实:从风电拓荒到乡村振兴的实践之路

青山深处写答卷:

四川林草人的驻村帮扶故事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号角声中,四川林草人背负生态守护与乡村振兴的双重使命扎根深山。从给村里的老人拍摄证件照片,到带领村民升级当地特色产业,他们用初心和专业让生态资源成为老乡口袋里的“绿色存折”,更焐热了深山皱褶里的万家灯火。

4月2日起,四川林草微信公众号推出《林草驻村帮扶故事》专栏,揭开山水间四川林草人服务生态建设和乡村振兴的奋斗图鉴。

黄茅埂十年纪实:从风电拓荒到乡村振兴的实践之路

文/李国兵

Part.01

风起云涌黄茅埂

黄茅埂自然风光

2015年,美姑县黄茅埂风电场项目获省发改委核准,正式步入实施轨道,由我所在的省林业和草原调查规划院承担进场道路勘察设计任务。彼时的黄茅埂尚是未通公路的原始秘境,当我带领团队徒步登上黄茅埂时,这片土地以震撼人心的壮美瞬间征服了我——作为大小凉山分界线,黄茅埂不仅坐拥被称作“地球边缘”的龙头山大断崖,更拥有绵延数万亩的高山草甸牧场,碧空如洗的苍穹下,宛如沉默的守护者凝视着群山子民。

2024年,当我以省林草局驻村帮扶干部身份重返故地,眼前景象已焕然一新:15万千瓦风电场巍然矗立,蜿蜒的旅游公路穿云破雾直达山巅。在风电场南侧海拔2500米处,我的帮扶对象四普村静卧山腰。这个全彝族聚居村落辖5个村民小组、268户、1243人,北距县城40公里,南离拉马镇30公里,既有夏季凉爽如春的避暑胜景,又有冬日云海翻涌的“云端奇观”。1.2万亩草原与2.3万亩森林构筑生态屏障,毕摩文化发源地的历史底蕴、南红玛瑙矿产与地球边缘大断崖的地质奇观,更赋予其独特发展潜力。

Part.02

驻守彝乡的温暖传递

“暖冬”慰问活动

驻村八个月间,我系统掌握县级52项帮扶政策,完成全村防返贫动态监测集中排查。为精准制定帮扶方案,我与队员走遍5个村民小组106户家庭,累计走访476人。在入户过程中,一户特殊家庭引起我们关注:七口之家中,父亲因2017年车祸丧失劳动能力,母亲曾因家庭重压轻生未遂,五个未成年子女中两人就读小学、两人在幼儿园、最小尚在襁褓。我们迅速将其纳入防返贫监测,通过低保申领、6000元产业奖补落实,并协调镇政府提供公益性保洁岗位,为这个脆弱家庭构筑多重保障。

帮扶工作既需聚焦个案,更要着眼全局。我们建立美姑中学食堂“以购代捐”生猪采购渠道,联合县委目标办开展“暖冬行动”,向村民发放90余份过冬物资。这些举措如同春雨浸润土地,将政策温度转化为可触可感的民生改善,让村民真切体会到“帮扶不是口号,关怀就在身边”。

Part.03

云端村落的未来图景

四普村自然风光

如今驱车盘山公路,草木清香中可见银色风机划破蓝天,夜幕降临时星空下的村庄安宁祥和。从十年前风电场道路建设的开拓者,到如今乡村振兴的践行者,我在这片土地上完成了双重身份的蜕变。黄茅埂的巍峨山岭、四普村的炊烟牧歌,早已成为生命中不可割舍的羁绊。

随着15万千瓦风电场投产运行、94万千瓦光伏项目破土动工,重大能源项目如同播撒希望的种子。我坚信,在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协同推进下,四普村必将实现从“云端村落”到“和美乡村”的蝶变,让祖祖辈辈守望黄茅埂的彝族同胞,真正收获绿水青山带来的幸福回响。

驻村信息

作者系四川省林业和草原调查规划院纪检办主任,美姑县拉马镇四普村驻村第一书记。

拓展阅读

点分享

点收藏

点在看

点点赞

0 阅读:0
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平台由人民日报媒体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建设并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