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以前听曾师(曾仕强)的课,曾师说(大意):
如果你走的路,和命运让你走的路一致,那你就很顺利。如果你走偏了,你就走得很费劲。
其实,走命运让你走的路,就是发挥一个人的天性。
一个人一旦走上了这条路,你就会像开了外挂一样,能量越来越大。
1、 一个人发挥天性的时候,身心至健
《周易注疏》里有这样一段话:
“夫形也者,物之累也。凡有形之物,以形为累,是含生之属,各忧性命。
而天地虽复有形,常能永保无亏,为物之首,岂非统用之者至极健哉!
若非至健,何能使天形无累?见其无累,则知‘至健’也。”
这句话翻译过来是说:
只要是有形体的东西,都得为这个“形体”考虑。所有有生命的人啊,动物啊,都操心自己的性命安不安稳,万一这个形体坏了怎么办?
比如我们每个人,用南师(南怀瑾)的话说,有90%的时间,都在为这个身体忙。
不过,和普通万物比起来,天地是个例外。作为万物之首的天地也有形体,但能永保无亏。
人的形体越来越老,但天地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越用越少,不会有所改变。
为什么呢?因为“天行健”,它至刚至健至有力量,所以不会让天的“形”受损。
我以前不明白,为什么我做别的不行,感觉全不对味,但你让我坚持读书写作,我几乎从不觉得累。
读了这段话我懂了,因为对于我来说,读书写作就是在发挥我的“天”性。
在发挥“天”性的时候,我的身心像天一样,至健至刚。所以不仅不累,还会从中获得能量。
2、坚持天性,则能摆脱依赖
《周易注疏》上另一段打动我的话:
庄氏云:天地纲缊,和合二气,共生万物。
然万物之体,有感于天气偏多者,有感于地气偏多者,
故《周礼·大宗伯》有“天产”、“地产”,《大司徒》云“动物”、“植物”,本受气于天者,是动物含灵之属,天体运动,含灵之物亦运动,是亲附于上也。本受气于地者,是植物无识之属,地体凝滞,植物亦不移动,是亲附于下也。
这段话翻译过来是说:
天地的和合之气,生了万物。在万物之中,像动物这种有灵性的,它能跑来跑去,受“天气”的影响多;像植物这种没有神识的,扎根在土地上,不能动,受“地气”的影响多。
我这才明白,人是高级动物嘛,难怪人的心情容易受天气影响。就像曾师讲的,“密云不雨”(云很厚,但不下雨)是让人很难受的一种天气。
但我更大的收获是,这段话让我想起梁冬老师对松柏的评价。
同样是受制于地气,大部分植物都春天开花、夏天长叶、秋天结果、冬天落叶,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但松柏不一样,它有自己独特的内在个性,所以超越了对地气的依赖。
这“独特的个性”,我想正是天性吧?植物有,人更加有,天生每个人都不一样,每个人都独特。
只是说,人有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没有办法认知自己。我们在镜子里的看到的,只是自己的映像。同样的,我们除了看不到自己的“形”,也很难看到自己的心,自己的天性,要找。
就我自己的经历来说,在我还不明白自己的天命就是“读书写作”的时候,我很想跟朋友合伙干一件事,比如开个店之类。
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其实是我觉得自己的能量不够,需要借力。
一旦我决定坚持发挥我的天性(读书写作)后,我开始日渐沉稳,就像松柏比起对地气的依赖,更依赖于自己的天性一样,“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3、发挥天性,则能“久行其正”
关于天性,《周易注疏》里还有一段金句。
“不性其情,何能久行其正”者,性者天生之质,正而不邪;情者性之欲也,言若不能以性制情,而不能久行其正。
翻译过来是说:
“不性其情,何能久行其正”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的天性,就是它的本质,它是正而不邪的。一个人的感情,喜怒哀乐,则是一种欲望。
人如果不以自己的天性,克制自己的感情、情绪,就没有办法始终很“正”。
哎呀,这一句话我体会太深了,举个例子:
每一个妈妈都很爱自己的孩子,爱孩子就是妈妈的天性。但是娃一旦各种不听话,我们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说点难听话,甚至想揍他一顿,这就是没有用“性”控制好“情”,是不正的。
因为不正,所以和孩子相爱相杀,不再只有爱。
综上所述,天性对于每个人来说,就是如此重要,你了解自己的天性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