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昆明军区司令部变得异常热闹。
时任外交部长的陈毅将随周恩来总理结束历时数月的亚非14国访问后,在昆明短暂停留,这让久未见面的故友秦基伟内心充满期盼。
当天,陈毅在昆明的外交讲话结束,下台后他一眼便看见了人群中等候着的秦基伟。他走上前,伸手拍了拍秦基伟肩膀,一句风趣话就轻松破冰:“你的司令当不长了!”
听闻此言,不少在场的人都愣住,连秦基伟自己也一时语塞。陈毅大笑着补了一句:“作为你半个老丈人,我得给你换个岗位才好!”换岗位?换到哪里?
1947年7月底,秦基伟奉命率领中原军区九纵的团以上干部前往河南宝丰县皂角树村,参加军区召开的整党整军动员会。
九纵队几位团级以上的干部随着秦基伟一起到达,安顿好了行李后,彼此聊起当天的安排。
到了开会的时候,陈毅虽坐在主位,但他并没有摆出什么架子,讲话语气幽默而风趣,提到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他重点讲了整顿作风、提高战斗力的重要性,还不忘提到战斗间隙如何注意部队士气,结合了不少他在华东战场上的实际经验,听得许多年轻干部连连点头。
午饭时间,大伙儿纷纷围着集合设置的长桌排开就餐,各自有序地拿着碗筷吃饭。陈毅没有固定坐在某个桌前,而是端着一只大土碗,兴致勃勃地穿行在不同的桌子之间。
他每到一桌,就放下碗筷,和身边的干部们聊一会儿,不仅随手夹几道菜尝尝,还问得特别仔细,“你们是哪个地方来的?参加过什么战役?”
甚至有人才刚自报完姓名和老家,他就能迅速记住,并马上接话说“一听就是我们这个地方出来的硬骨头。”
饭后,许多首长都稍作休息。不曾想,陈毅一刻也闲不住,他叫来邓子恢,并从办公桌上捧来一副象棋。邓子恢虽有些不情愿地挪动了凳子,但还是坐下和陈毅摆开了棋局。
“秦基伟,过来,不要闲着,给我们俩当裁判!”陈毅头也不抬地喊了一声,秦基伟听从召唤,只得坐到了两人之间。
棋局展开,不到三分钟便热闹非凡。
陈毅落子迅速,讲解得更快,甚至说:“我的马前蹄才刚抬起,要拐弯呢,你别挡。”话音刚落便准备悔棋。邓子恢可不买账,拍着桌子指责:“你这棋子都松手了,还想往回搬,也不照照镜子!”
两人你一句我一句,越吵越响,一旁的秦基伟原本准备规劝,但话还没出口,竟被两人同时指责:“秦基伟,你主持主持!刚才这一步怎么算?”
秦基伟有些犯难,低头看了看棋盘,只得低声说:“这步棋……我真没看清楚。”邓子恢大声斥责:“你少说假话,毫无原则!”连陈毅也瞪了他一眼:“滑头,不许偏向!”
吵得最激烈的时候,把另一间房里休息的刘伯承被吵醒了。他听了一会儿两人的高声争论,摇了摇头,走过来平息这场风波。
他站在棋盘旁,指了指双方的棋子,笑道:“好了好了,你们俩一个抢棋一个偷子,这棋还能继续下吗?”众人哈哈大笑,棋局也就此作罢。
1948年9月,郑州战役打响,中原野战军的各个纵队整装待发。
秦基伟率领第九纵队担负起关键战斗任务,与第一、第三、第四纵队共同完成合围之势。刘伯承坐镇指挥,在作战部署会上详细分析了敌我态势,具体到每一条进攻路线和目标地点。
陈毅因华野的集结需要暂时调往中野协助,再次加入指挥行列。
进入战斗状态后,各个纵队高速推进,各种命令通过电台和参谋人员来回传递,确保各单位步调一致。第九纵队攻击线路任务重,秦基伟带领部下在前线驻扎,密切盯住敌情变化。
郑州城高墙深壕,守军布置严密,特别是在北门区域,武器火力密集,敌人利用制高点和巷战地形放手一搏。
到关键时刻,他亲自带队突击,战士们冲锋陷阵,突破一道又一道防线。争夺城门是一场苦战,九纵的几个营轮换上前,经过激烈交火和肉搏,终于撕开了口子。
经过鏖战,郑州城正式宣告解放,各路部队得以会师。
指挥部里,刘伯承对众人勉励简单几句,另一位将领提出要抓紧恢复郑州的社会秩序。秦基伟担任郑州警备司令员,他全力整顿城内局势,在司令部一面指挥防务,一面处理突发事务。
秩序恢复的初期阶段相当复杂,公共设施需要修复,社会治安也需要重新建立。
一天,他接到了刘伯承的电话,告诉他陈毅要从华东调来郑州视察的消息。安排好相关事宜后,秦基伟亲自迎接陈毅到来。
两人刚见面,陈毅便寒暄了几句,随即笑着提起了上次在宝丰会上的象棋之战。晚上,两人在一家饭馆吃饭。
此时司令部联系政委的电话迅速打了进来,却发现座位上并无执勤人员。等待片刻没有回话,政委便直接让身边的人通知司令部查明原因。
后来确认是值班人员疏于职守,未能及时接通。此事让作为司令的秦基伟明白责任所在,主动向上级提交了书面检查。
1955年,秦基伟正式成为开国中将。同年,他被任命为云南军区副司令员,两年后又成为昆明军区副司令员,紧接着升任昆明军区司令员。
昆明作为边疆重地,他和部队官兵长期为巩固边防、维护地方安全付出了巨大努力。
1964年,周恩来总理带领中国代表团结束了一次外交之旅,此行先后访问了亚非14个国家。
陈毅作为外交部长全程随行。访问结束之后,代表团回到国内途中短暂停留昆明,陈毅终于有机会见到了多年未见的秦基伟。
陈毅在昆明的讲话吸引了大批人参加,许多慕名前来的军政干部挤满了现场。他站在台上,提到亚非国家的反殖民运动形势,讲述中国如何在国际上赢得尊重,又如何帮助这些国家建立联系。
讲话结束后,陈毅从台上走下来,一路上和身旁的人聊着刚才的内容。
来到秦基伟面前时,他停下了脚步,已略显苍老的脸上却挂着一贯的笑容。他拍了拍对方的肩膀,语气带着熟稔的亲切,略带戏谑地提到“你的司令当不长了”。
在场的其他干部听着这句话也露出疑惑却不敢多问,但陈毅紧接着话锋一转,说自己是秦基伟的“半个老丈人”。
这一表态引起了周围人的哄笑。
事实上,秦基伟的夫人唐贤美是四川人,与陈毅元帅同乡,而且二人曾在川南工作时期有过许多交情。陈毅话音里的那股四川口音,再加上他特有的诙谐风格,这句“强行攀亲”般的玩笑话不仅毫无过分之感,反倒带来一阵轻松的气氛。
喧闹中,陈毅又详细询问了秦基伟的工作和军区现状,听得非常认真,甚至连边防部队的装备细节问题都聊了一句。
待众人散去后,陈毅直接告诉秦基伟,组织上准备让他调任外交部,担任驻外大使。他解释到,边疆军区的领导能力同样适用于国际事务的实际操作,希望秦基伟能为国家的外交工作贡献力量。
这个消息让秦基伟颇感意外:“我当大使?陈部长,你这不是开玩笑吗?我不会讲外语,更不懂外国礼仪,这和让个胖子穿别人量身定制的衣服有什么区别?怎么看都不合身啊!
再说了,我只会带兵打仗,要是让我和外国人里里外外地打交道,这可真是让我为难。”
陈毅哈哈一笑:“这怕啥?黄镇他们,不也是从战场上走下来的嘛,脱下军装,照样能搞好外交工作。我能打仗,也能赋诗,不也一样在搞外交?外交和打仗其实有相通之处,中央这次挑中你,是因为觉得你有这个潜质。现在外交工作正是缺人才的时候,所以特意找你商量商量。”
沉默片刻后,秦基伟终于开口:“陈部长,既然这是中央的决定,那我服从安排。国家哪里缺人,我就到哪里去。”
秦基伟开始为调令做准备,白天在军区忙碌,晚上抽出时间开始学习英语和外交知识。
他每天反复练习音标和发音,一本厚厚的自学英语教材被他翻得卷了边,还时不时向身边能讲英语的工作人员请教。
组织安排了一次常规性的身体检查。此次体检,却发现了秦基伟心脏方面出现了问题。
中央考虑到秦基伟的身体情况,认为强行去异国他乡生活的话,或许还会加重心脏的负担,不利于健康。所以,党决定取消他的调任计划。安排秦基伟出使的命令被正式撤销,调整后的新任务是暂时留在昆明军区。
撤令下达后,秦基伟又重回军区的岗位。
1975年10月,秦基伟调入北京军区任职。他刚到北京军区,就被任命为第二政委。他通过掌握第一手的兵情,将工作制定得更切合实际,也因此在不久后被提升为北京军区第一政委,继而成为司令员。
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了建国35周年的国庆大庆典。中央决定恢复早已间断多年的大阅兵,这是新中国第四次举办阅兵仪式,也是全国各界瞩目的重大时刻。
秦基伟担任总指挥。为了确保阅兵顺利进行,秦基伟数月来几乎每天出现在训练场上,顶着烈日,踏着风沙,时常亲自检查士兵的步伐和武器装备。
阅兵当天,阅兵方阵走过天安门广场,秦基伟站在指挥台上,注视着每一个庄严整齐的排面。
1988年,秦基伟被任命为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正式担负起国家最高军事领导职责。同年,他还被授予上将军衔。1997年,秦基伟去世,享年83岁。
参考资料:
[1]楚春秋.秦基伟三晤陈老总[J].书摘,2002(9):2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