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长安三万里》,走出电影院,我问上小学的女儿:你看电影的时候为什么哭了?
女儿一句话让我破防,很庆幸带女儿来看了这么有意义的一部电影。
《长安三万里》是这个暑期档名副其实的“黑马”,上映以来票房和口碑双丰收,豆瓣8.2的高分,促使我决定带着上小学的女儿一起走进电影院,来看看这部和唐朝有关的动画电影。
虽然是一部动画电影,一开篇却有些沉重。故事以盛唐为背景,展现安史之乱后,整个长安陷入战争和混乱,满目疮痍,岌岌可危垂垂老矣的高适困守孤城内,回忆起自己与李白的一生。
影片以李白和高适跨越数十载的情谊为脉络,徐徐展开一幅历史长卷,细细述说大唐盛世的荣耀和幻灭,让人心潮澎湃又无限唏嘘。
说实话,影片的知识之广博,内涵之丰富,故事之深刻,远远超出了一个小学生的认知范围,然而,上小学的女儿居然安安静静坐在位子上,目不转睛津津有味的看了三个小时。
影片的最后,高适功成身退,和书僮在山林里采药,书童神情沮丧为黄鹤楼的焚毁感到惋惜。
李白与高适少年时登楼,看到崔颢题诗后,太白搁笔,仍难挡两人意气风发、踌躇满志。中年时再上黄鹤楼,李白面对人生的抉择,友人的分歧,提笔写下传世名作。当他们第三次来到黄鹤楼时,楼已烧毁,人也垂垂老矣。
就连小书僮也为黄鹤楼被毁而难过,高适却告诉他:只要诗还在,那么黄鹤楼就在,只要诗在,那么长安就永远在。
看到这里我已眼泛泪光,说不出的感慨和感动。一转头,发现身旁的女儿居然也已泪流满面。原来她已经长大了,能感受她尚且不太理解的情感,与千年人物共悲欢。
走出电影院,我问女儿,为什么哭了、是因为黄鹤楼被毁了么?
女儿想了想,回答说:这些诗人追求理想的精神,蕴含在这些诗里,这些诗传承了下来,我们后人继承了这些精神。
这一瞬,我觉得这场电影看的真值。
我记得在我小学的时候是不能真正理解有些情感的,比如,我记得小学时学“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当时只是以为是李白旅游时写的,觉得一般般,不知道为什么会选进课本。
看了《长安三万里》,我切身地体会到那种那种人生坎坷,千帆过尽的无奈慨叹,无法分清是幸或不幸的复杂感情。
或许上小学的女儿还没有那么多的感慨,但至少她收获了两点。
一是有诗在长安就在,中华就在,这就是传承。
二是书本上学的人物知识具像化了,书上脸谱化的人物形象立体了。
影片中,李白年少得志、很早就名满天下,所以为人比较轻浮、有时甚至胡作非为。
而高适比较老实,因为先天的原因读书读不进去,而且口齿结巴,很长一段时间都郁郁不得志。
李白起起落落,超凡洒脱,高适默默努力,精忠报国。
历史洪流中的人物,不再是课本上的枯燥文字,而是具象的鲜活的生命。通过动画让孩子知道这些诗创作的背景,这样,孩子在背的时候很有画面感,而不是死记硬背。
比如:李白看破红尘,决定遁入道门,从此修仙悟道不问世事,这个时候创作了《将进酒》。
以前我们都知道这首诗的豪迈,却很少去关注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这首诗的创造是在李白最低谷、最破落的时候,这样的时刻,这样的情怀,更显得谪仙人的豪迈与洒脱。
电影的艺术处理手法为这首诗更添想象力,电影画面和诗词的含义一样的自由豪迈、天马行空,仿佛遨游于天地之间,没有了时空的束缚。
影片中无数历史人物的才华和热血被盛唐纸醉金迷和安于享乐的氛围一点点磨灭,在历史洪流中身不由己,他们两鬓斑白、从年轻到老去,不同的是,有的人艰难的坚守,有的人在繁华中迷失,有的人在乱世中找到机会,有的人在斗争中陨落。
人生总要面临选择和取舍,哪怕如李白一般才情满腹,哪怕如高适一般位高权重,也无法全如意,江湖豪气与现实的碰撞让人感慨和动容。
我觉得这部电影是值得二刷的,或许等女儿再大一些来看这部电影,会对故事有更深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