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西什么多,山多古建多,晋城属于山西的东南咽喉,南太行的明珠,除了壮观的自然景色之外,古堡型的建筑也是数不胜数。在古代,人们居住的地域基本上都要满足三个条件:
第一是食物容易获取,具备肥沃土地的地域是人们最喜欢的地方,起码能保持不被饿着;
第二是背靠大山易于逃离,而且山上最好有能替代的食物以及生病时所用的草药,这样既能在闲余的时候打打野味,还能在出现兵马慌乱的时候及时逃离;
第三是必须要有充足且干净的水源,毕竟人不吃饭还能接受,不喝水那可受不了。
晋城有两条母亲河,养育着从古至今的人们不断地生息繁衍,这两条河一条是丹河,一条是沁河,两条流域的周边布满了星星点点数之不尽的古宅大院,古堡居所,向人们诉说着他们的历史。
窦庄,沁河流域排名第一的古城堡村落,距离沁水县城50公里左右,西面靠山,三面环水,风景秀美,民风淳朴,现存古建面积约40000平方米,其中80%的古建筑保存完好。
窦庄原是窦氏家族居所,公元969年,窦氏先祖沂国公窦贞固,在晚年,因朝廷政策宦不返流,(即在朝廷当大官的卸任后不能回到故乡,必须另择他处,避免结党营私)从老家陕西扶风迁入沁河流域端氏县周边,取名窦庄村,建立起最初的窦氏宅院。
宋神宗年间,窦氏后人窦璘有女,于宋神宗元丰年间被选入宫中,成为宋哲宗的妃子,窦璘随女高升也成为宋朝的肱骨之臣,窦氏一族自然也跟着享福。古代但凡官宦家族,根本不会有很多的顽劣二代,基本上每家的家教都会很严格,族人的学习是首要问题,因此也不能说窦氏一族靠的都是窦璘。
窦氏一族当时风光无两,朝中为官者几十余人,窦氏古宅自然建立的更加恢弘。为继续保持家族繁荣,窦氏一族在祖坟之地的看管则更加严格,为保证祖坟区域的安全,窦氏一族将村东翁水潭划给贫民张氏,令其为先祖守墓,张氏在此建立宅院,终其所司。
宋元以后,窦氏一族的荣光渐渐衰落,家族中在朝廷为官者逐渐减少,到后来几乎没有,窦氏一族渐渐也无力负担家族开支,成为普通百姓。
反观当初为窦氏家族看管墓地的张氏,因明朝科举制度的建立,逐渐从贫民转换为书香世家。张氏一族的崛起在明朝中晚期,巅峰时期的张氏一族十代都在朝廷为官,辉煌不衰。
明朝末期,张氏一族张五典任山东右布政使,其子张铨在辽东担任辽东巡按御史间不幸遇难,壮烈殉国。
张五典因丧子之痛告老还乡,却又被加封为兵部尚书,可明朝末期,宦官专行于天下,朝廷腐败,民不聊生,各地起义不断,张五典熟读古史,哪能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为了保护家人安全,张五典回到家乡后,亲自设计窦庄堡垒,可还未等建好,张五典便去世不在。其子张道濬,因对后金恨之入骨,不断加入各地对抗后金的朝廷边缘,窦氏一族无人主事,眼看修建的堡垒即将停工。
张铨其妻霍氏,为保全张家血脉,站出来带领张氏一族,继续完成堡垒修建,终于将窦氏古堡修建完工。
时间不长,明朝江山摇摇欲坠,各地起义军不断点起烽火,晋西北的一支起义军,因被明朝军队不断追击,顺着河曲一路南逃,到沁水区域后,肥沃的土地以及繁华的景象自然被起义军视为攻击的对象,一路顺着沁河流域烧杀抢掠,即将到达窦庄区域。
窦庄古堡虽已修建完成,具备了防御的体系,但很多乡民还是建议立刻逃跑。这时,又是霍氏站了出来,力排众议,说道“避贼而出,家不保,出而遇贼,身不保,不如盍死于家”。
而后,霍夫人将庄中男女组成护庄兵丁,日夜习武,看守庄园。
不久,抢劫烧杀的起义军来到窦庄,几番攻击不能得果,反而凭借堡垒取得了短暂的胜利,成为沁河流域少数的不被起义军攻破的城堡,还被崇祯皇帝钦赐御笔“燕桂传芳”。
一年后,张道濬听说起义军在自己家乡附近,便带着家丁连夜返回,从霍夫人手中接过了守卫堡垒的重任。长期征战的人和普通女子毕竟不同,接过守卫的张道濬按照正规军队的编制,将手下家丁和护卫以及庄民重新进行分配,并设下了机关陷阱,起义军大军来犯之时,几经进攻,无功而返,最后只能向张道濬请降,退出沁河流域周边。
经此一战,窦庄堡垒和张道濬一战成名,带领家丁兵士辗转于沁河流域四处征战,成为沁水势力最大的家族,也是沁水人眼中的保护神,成为沁水实际的领导者。
在张道濬的主持下,沁水流域各个周边乡镇逐渐建立起了一座座防御性的堡垒,成为保护乡民最有效的方式,也成为我们的先辈守护族群的见证,更是为如今的我们带来了历史缅怀的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