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传奇故事(33)-五光琉璃色,千年现珐华

油烟机评美食 2024-05-12 00:43:55

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内百废待兴,北京,作为国家的首都,对外的形象非常重要,北京市规划建设方案很快的呈在了北京市政府的桌面上。

荒废的地区和街道可以推倒重建,可保留下来的历史建筑可不能随意的修补。

在修建了必要的城市设施后,古建筑的整修方案也提上了日程,为了更好的保留古代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国家调配了很多能工巧匠参与到了建设修整当中。

在古建筑群里,来自全国的能工巧匠们拆除修建着这些文化遗产,在进行很多建筑顶棚拆卸修整的时候,工匠们发现,很多琉璃制品的背后都有“阳城乔氏”“泽州琉璃乔”等等字样,这让古建专家们兴奋不已,毕竟,很多古老的技艺已经随着多年的战乱而失传,这些琉璃制品如果不能有相同的替代品修补的话,对历史文化的损失将是巨大的。

几经辗转,寻到了居住于阳城县后则腰村的乔氏琉璃传人,经过乔氏家族的协助,北京城里的古建筑恢复了往日的风彩。

阳城乔氏家族,一个一千多年的琉璃制造传承家族,家族每一代人都在琉璃的制作和传承间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唐朝时期,唐三彩的制作风靡国内,位于大唐国都的长安城里,自然少不了唐三彩制作的师傅和家族,可数量多,对技艺的要求以及成品的优劣也会越来越高,再加上供应关系的存在,并不是所有的师傅都能获得高额的报酬。

安史之乱发生后,朝廷对这些外物的需求减少,很多家族和师傅都面临着难以糊口的困境,于是,外迁成了唯一的选择。

乔氏家族也是如此,在唐朝后期,乔氏家族迁往山西寻求出路,先是在长平落脚,可到了宋朝之后,金国与宋国征战不断,长平位于泽州府唯一的高山平原地区,战争的号角时常响起,到了宋朝后期更是如此。

于是,为避免战乱的乔氏家族来到了位于现今阳城县的东关村,这里依山傍水,又处于泽州府到晋西南的交通要道旁,更加适合乔氏家族这种靠着手艺制作的传承族群,乔氏家族凭借着精湛的手艺逐渐在这里站稳了脚跟。

可好景不长,元朝的时代来的很快,整个国家又处于战乱之中,为了保存自己的性命,乔氏家族又一次搬迁,来到了现如今后则腰的山洼里。

好在经过了100多年后,明朝这一个历史上又一个大一统王朝来临,乔氏家族的技艺又开始发扬光大,因为制作的琉璃制品具有非常高的观赏性,周边的寺庙官宅用之不少,这种精美的制作方法很快被朝廷选中,参与到故宫的建设当中。

一经使用,果然绚丽多彩,夺人眼目,京城里的官宦家宅,宫院陵墓都想使用这种材料制作的琉璃制品。

乔氏琉璃也在这种情况下真正的稳定了下来,成为京城里的座上宾,常见的屋脊房梁,塔庙寺院都选择让乔氏参与到建设当中。

一直到清朝时期,乔氏家族一直是京城琉璃修补制作的优选供应家族。有了足够的活,技艺的改进和新作品的问世自然而然,乔氏家族在这个时期也到达了巅峰。

在阳城治下的很多庙宇,府宅寺院都使用了乔氏一族提供的琉璃制品,比较有代表的如阳城的海会寺双塔,东岳庙,沁河流域的各个古堡建筑中的内城等等,都有他们制作的凭证。

清朝后期,清政府闭关锁国,直到八国联军打开了中国的国门,战乱不断,烧杀抢掠,许多文物都被抢走,拆掉或者毁掉,乔氏家族制作的精美的琉璃珐琅器具,塑像,佛像,装饰物品等等自然也不能幸免,在各个官宦家族府宅宫院,寺庙观宇被搜刮出来带离中国,再加上后面的日军侵华,更多的文物被侵略者拿走或损毁。

乔氏家族在战乱之中,自然也不能置身事外,除了被抢走的文物之外,作坊器具也被损毁,哪还能继续制作为生,传承几乎断代。

新中国成立以后,各地古建筑的修缮逐渐提上日程,乔氏家族的后人重新拾起了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虽然传承几乎断代,但通过乔氏家族不断的努力和寻找,古法琉璃珐华的制作工艺逐渐被填补起来,直至近几年,乔氏家族终于重现了自古传承又断代后的珐华名器,让祖宗遗留下来的瑰宝继续发扬下去。

现在,在乔氏家族的努力下,从阳城县后则腰一带,到隔壁的安阳村,洪上村,白桑一带,矗立起了一座又一座的陶瓷工业厂,形成了成片的园区,被誉为华北瓷都,带动了周边经济,也给周边的乡镇提供了更多的工作岗位。

千年传承,不能断代。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