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优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新华报业网 2025-04-25 11:32:28

新媒体以其即时性、互动性与海量信息的特质,深度渗透至大学生生活各领域。大学生通过网络渠道,可高效获取知识并享受社交娱乐的便捷。但部分大学生逐渐对虚拟社交产生依赖,出现了价值观迷茫问题。这表明,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既为技术赋能教育提供了新机遇,也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新挑战。因此,深入探究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化策略,对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运用新媒体技术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平台

高校应充分发挥新媒体技术的创新优势,构建多维度、全周期的心理健康教育平台,以数字化手段助力学生解决心理困惑、赋能学生心理成长。

其一,平台应具备多元化功能模块,全面覆盖学生需求维度。需集成信息发布、在线咨询以及互动答疑等基础服务,既充分保障学生能实时获取心理健康教育资讯,又能在其遭遇心理问题困扰时快速提供专业的疏导服务。同时,平台需设置在线测评与咨询模块,可集成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等标准化心理测评工具,引导学生完成自主测评,进而获得科学客观的心理状态认知。

其二,平台应运用大数据技术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服务。通过对学生浏览记录、互动行为等数据的深度分析,形成心理健康画像,精准识别潜在风险群体,为其定向推送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资源。

借助新媒体技术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仅突破了传统心理教育的时空限制,更通过数据驱动实现精准干预,为实现便捷化、及时性教育提供了可能,充分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

其一,学校应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高效教学模式。依托互联网技术的便捷性、广泛性和实时性优势,线上教育平台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心理健康学习资源,方便其通过电脑、手机等终端随时随地进行碎片化学习。这种突破时空限制的方式,使学生能自主规划学习节奏,深化知识理解。线下教育则应强化互动实践环节,如举办专家讲座为学生提供面对面交流机会,组织团体辅导活动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演练心理健康技能,提升人际交往与心理调适水平。

其二,学校应建立依托新媒体的教学评估与反馈机制。教师可利用新媒体工具开展在线测评与问卷调查,实时掌握学生学习成效和心理状态。在线测评涵盖知识掌握、技能应用和心理状态自评等维度,生成的学生心理画像可帮助教师精准定位教学薄弱环节。问卷调查聚焦教学反馈,为动态优化教学内容与方法提供数据支持,持续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

优化教育内容,深化实践运用

高校应构建“理论+实践”双螺旋培养体系,既要动态更新教学内容,深度融合新媒体元素,又要强化案例剖析、角色扮演等沉浸式实践,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一方面,高校要客观把握新媒体传播特性,动态更新教学内容体系。面对新媒体蓬勃发展的态势,大学生心理挑战呈现多元化、复杂化特征。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必须深度融合新媒体元素,构建数字化教学新形态。信息素养培养应重点强化学生信息筛选、甄别与运用能力,通过专项训练提升学生的信息处理效能,筑牢认知防火墙,有效抵御虚假信息侵扰。

另一方面,强化教学内容的实践环节,着力提升学生的实操能力。心理健康教育如仅停留于理论知识的传授上,容易造成理论与实际的割裂。教学中,可适当引入案例分析法,通过选取真实心理案例,以案说教,引导学生深入剖析心理问题的外在表现、形成原因以及发展过程。此过程不仅可帮助学生深化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有效自我心理干预的能力。此外,角色扮演等实践活动能为学生提供模拟真实场景的机会。学生在角色扮演中通过体验不同的角色,感受不同心理问题场景下的互动与应对,亲身体验不同角色的心理变化,能够更有效且深入地探索自己和他人的内心世界,进而增强情感表达与沟通能力。

引入新教育理念,融合多元教育思想

一方面,高校应充分挖掘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价值。要客观地看到,积极心理学更注重挖掘个体的潜能与优势,有助于更好地推动个体自我成长与人格完善。同时,积极心理学为心理健康教育注入新元素,不仅带来理论创新、方法革新与技术突破,更丰富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库的建设,为教育工作者创新教育模式提供科学依据与行动指南。更为关键的是,高校通过积极心理学实践,能够有效培育大学生乐观豁达、坚韧不拔的心理品质,帮助大学生以更加从容的姿态应对挫折,助力其以自信从容的心态迎接社会挑战。

另一方面,高校要加快全人教育理念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度融合。全人教育理念聚焦学生在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多个层面的全面发展,致力于培养完整、和谐且富有个性的个体。高校需统筹推进该理念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渗透。例如,推动心理健康课程聚焦学生情绪管理能力的培养,强化教师对学生情绪认知与调节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在面对各种情绪困扰时能够及时化解并保持情绪稳定。通过设计各种富有挑战性的实践项目,锻炼学生的意志力和抗挫能力,引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培养目标专注度,在挫折情境中磨砺坚韧不拔的毅力与勇于担当的意志品质。

加强师资队伍的新媒体素养与专业能力

加强教师团队的新媒体素养与专业能力,既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举措,也是推进高校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支撑。

首先,高校要大力提升师资队伍的新媒体素养。一方面,高校要定期举办新媒体技能培训。培训内容需覆盖数据采集与处理、教学软件应用及在线教育平台操作等,培训方式可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法,并配套建设多元化学习资源库,为教师提供灵活便捷的学习支持。另一方面,高校需加大教师新媒体素养的支持力度。应将新媒体素养纳入教师评价、考核与晋升的重要考量范畴,构建常态化评估反馈机制,并定期对教师的新媒体素养进行评估与反馈,帮助教师校准自身能力发展坐标的同时,建立专业技术支持团队,为教师提供即时的技术指导服务,为数字化教学实施保驾护航。

其次,高校需培育高素质心理健康教师队伍,不断提升教师专业素养。高校要定期组织教师参与心理健康知识专业培训,让教师系统学习前沿心理学理论与创新教学方法,帮助教师夯实专业基础、更新教育理念。教师应主动参与学术交流活动,及时获取学科前沿动态与最新研究成果,从而不断拓宽自身学术视野并提升自身专业素养。

最后,高校应吸纳复合型人才。为构建多元高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高校需重点引进兼具新媒体技能与心理学专业背景的复合型人才。这类人才需具备扎实的心理学理论基础,能精准把握学生心理动态。同时还要具备新媒体技术运用能力,能将新媒体平台优势融入教学实践,通过制作生动有趣的心理科普短视频、开展线上心理咨询服务等创新形式,有效帮助学生排解心理困扰,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可持续发展。

强化网络监管,提升学生媒介素养

强化网络监管体系构建,既是净化网络生态的必然选择,也是提升大学生数字素养的战略举措。通过技术创新与制度完善双轮驱动,能够有效过滤网络不良信息,提升学生媒介素养,培养学生主动辨别和抵制有害信息的能力。

具体而言,一是要净化校园网络生态。学校应依托技术赋能网络内容管控,借助人工智能的精准识别与筛选机制,高效拦截不良信息,从源头构筑校园网络“防护墙”,为师生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与此同时,学校需主动与网信部门建立舆情监测协同机制,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实时监测校园网络舆情动向。在网络谣言萌芽之际,学校需迅速启动应急响应阻断其传播路径,有效防范不实信息对校园秩序的干扰和对学生的思想误导。二是学校要系统培育学生媒介素养。通过开设“新媒体批判思维”等选修课程,构建信息甄别知识体系,引导学生掌握信息溯源方法、培养其对信息可信度的评估能力。

徐爱兵(作者单位:苏州大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

0 阅读:1
新华报业网

新华报业网

新华报业传媒集团下属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