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海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航海人员漫长的实践和反复探索,形成“遵循规律、崇尚科学、爱国奉献、勇于探索、不畏艰险、同舟共济、乘风破浪”的航海精神,不仅为推动航海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动力,更为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提供了坚实的文化支撑。做好航海文化的传承推广工作,离不开系统的学校教育和课堂教学。思政教育作为高校教育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承担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任。积极推动航海文化融入思政教育中,可发挥航海文化的激励、凝聚、导向功能,引领广大青年学子在认识海洋文化、关心海洋文化的过程中,增强经略海洋、保护海洋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为我国航海事业发展提供人才基础和智力支撑。
深挖航海资源
航海文化资源类型多样、内容丰富。高校应以传授航海知识、宣传航海文化、传播航海精神为目标,开展资源挖掘工作。选调航海专业、思政专业的行业专家、教学名师等相关人士共同组成调研小组,通过实践调研、文献考究、走访调查、观察研究等手段,进行资源挖掘。包括不畏艰险、同舟共济、团结协作、激流勇进、乘风破浪、开拓创新的航海精神;体现牺牲、奉献、坚毅、刚强等优良品质的航海人员事迹;彰显爱国主义、理想信念、使命担当、集体主义等家国情怀的史实故事;蕴含在人文风俗、航海技术发展、海防史、海洋强国建设等内容中与海洋文化相关的知识,全方位构建涵盖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养目标的多重资源体系,为提升航海文化赋能思政教育的育人实效奠定坚实的基础。
强化资源整合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中,融入航海文化相关内容,引导学生正确了解海洋规律、属性,以及人类生存发展与海洋发展、经济生产、社会进步之间的紧密联系,科学把握“海洋命运共同体”这一战略思想的深层意蕴和思政精髓。帮助学生深刻认知航海活动、航海文化得以形成的背后的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和历史发展规律。
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以航海英雄在航海壮举中所展现出的航海精神与道德品格为切入点,用榜样的奋斗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文化认同。例如,航海家郑和下西洋的伟大壮举,不仅向世界展现了古代中国航海技术的发达水平,而且向世人传达了中国航海家在航海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畏艰险、乘风破浪、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优良品格。
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等课程中,思政教师应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将党领导下的船舶工业逐步由传统制造迈向智能制造、智能创造这一发展历程以及党在海洋经济、海洋生态、海洋科技等领域发挥的谋大局、定方向、建制度、促改革的核心作用等内容引入教学之中。
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思政教师可增加海权相关的历史教育,以强化学生海权意识。如高校思政教师可在讲解近现代海权问题的过程中,将具有重大转折意义的海权相关的历史战役融入课堂,全面增强学生的使命意识和责任意识。
开展文化宣传
航海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不仅需要依托系统的课堂教学,更应注重在校园文化生活和网络文化空间中打造传承与弘扬航海文化的话语场域,强化学生对航海文化的传承、认同和践行自觉。因此,高校应注重在日常思政教育中实施隐性文化教育。
在校园精神文化生活中融入航海文化。将航海文化融入校风、校规、校训、校歌中,强化其价值引领作用。被誉为“民族光辉”的陈嘉庚先生,忧心海权,致力于创办航海教育、培养航海人才、重视海洋学科建设。他资助创办的集美大学自办校以来,始终秉持“嘉庚精神、诚毅品格”的校训,将“开拓海洋、挽回海权、培育专才”写入学校章程。自建校至今,集美大学带着这几样“传家宝”,为国家航海事业培育了数以万计的卓越航海人才,真正做到了秉持办学治学初心。
在日常校园文化生活中融入航海文化,强化学生对航海文化的情感认同。依托“世界海事日”“中国航海日”等节日契机,组织开展知识竞赛、专题知识讲座、主题话剧展演、影视剧展播、航海模型制作、虚拟航海体验探索等活动,面向全体学生推介与宣传航海、海洋、船舶等相关知识,激励广大青年学子自觉传承和弘扬流传至今的航海文化和航海精神。例如,上海海事大学创编的校史剧《陈嘉震》,生动诠释了陈嘉震教授为我国航海教育与航海事业发展作出的卓越贡献,有助于引导广大青年学子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延伸教育空间,组织开展校外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赴航海文化相关的科技馆、博物馆等进行参观研学,通过实物展示、在线讲解、互动体验等多种方式,深化学生对航海文化、航海历史、航海英雄的认知,全面提升学生航海文化素养。
在校园物质文化生活中融入航海文化。打造体现航海文化的教学楼宇、主题文化墙、著名航海家群雕、海派文化中心、博物馆、校史馆、科技馆、虚拟展陈馆和体验中心、帆船基地等。同时,在学生公寓、学生食堂等增设航海文化相关的宣传标语、主题横幅等,将校园环境打造成为充满航海文化与历史文化底蕴的成长空间。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建设“老船木”“航海灯谜”等非遗传习基地,以及航海文化展览馆、“崇远”号教学船,轮机模拟机舱、船舶操纵模拟中心、港航警示教育馆,为学生提供职业体验、专业教学、思政教育、航海科普。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为突出国家航海教育的红色基因和传统文化元素,打造形成“一带九馆五廊一路”的文化布局,囊括海事文化文明博览带、新中国航海职业教育史馆、主题长廊等,切实提升了校园文化品质和学校发展内涵。
在网络思政空间中融入航海文化。思政课教师可借助“航海科普”微信公众号,以科普专题“舌尖上的航海”“故事里的航海”“北极印象”“北极航道”“中国人的极地探险”,普及和传播航海科技、航海文化、航海教育和航海历史等方面的知识;通过短视频平台、新浪微博等社交平台,以图文、视频、动画、音像等形式呈现航海文化相关的英雄故事、海权知识、海防史以及海洋事业中取得的历史成就,拓宽学生航海认知,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同时,思政课教师还可依托在线教育平台、学习强国、网易云课堂,挖掘、搜集、开发“航海文化+思政教育”经典案例、在线课程、电子教材、精品微课等,为学生随时随地领略航海文化的独特魅力提供广延性、可及性、可视化的内容支持。
王刘波(作者单位: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本文系2022年度江苏省高哲社课题〈编号:2022SJSZ0889〉、2023年校教育教改课题“航海强国战略背景下航海史融入交通类职业院校思政课的探索与思考”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