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还没结束,就有三个反常现象就已出现了?消费风向几乎彻底变了 这个五一假期还没过完,三个新鲜事已经让不少人直呼"看不懂",过去抢着去大城市玩的人,本该热热闹闹的婚宴市场冷清得像提前入秋,街边老字号餐馆排队两小时,高端餐厅却空着大半座位。 然而往年五一北京故宫挤得转身都难,上海外滩人多得能踩着人头走,今年朋友圈里晒的全是福建霞浦的滩涂落日、江西婺源的油菜花田。 不是大城市不香了,而是大家算明白了账,住县城200块的民宿能看星空,何必花2000块在市中心听汽车喇叭,高铁通了以后,三四小时就能从上海到安吉竹林,杭州到千岛湖比去西湖还快。 还有这届游客把"会玩"两个字研究透了,既要省钱又要玩得舒坦,结果带火了一批"宝藏小城",让那些藏在深闺的好风光也有了露脸的机会。 然后婚礼这事更透着年轻人的新活法,以前五一黄金周是扎堆办酒席的好日子,现在酒店经理看着空荡荡的宴会厅直发愁。 不是年轻人不浪漫了,而是他们活明白了,花二三十万摆酒撑场面,不如带着父母去马尔代夫办个沙滩婚礼;省下婚庆公司的套路流程,小两口自己策划求婚仪式反而更走心。 并且上海有对小夫妻把婚宴改成家宴,八桌客人全是至亲好友,省下的钱买了辆新能源车,天天在朋友圈晒自驾游,看得人心里直痒痒。 下馆子的变化最有意思,淮海路上的老字号光明邨,每天早上七点就有人排队买鲜肉月饼,中午饭点队伍能拐三个弯。 不是上海人突然怀旧,是老百姓的舌头越来越刁了,北京胡同里的涮肉店,老板亲自去内蒙选羊肉,成都社区火锅店,老师傅守着铜锅调了四十年底料。 这些变化看着是大家在捂紧钱袋子,细品却是消费观念升级。经历过疫情,老百姓更清楚什么钱该花、什么面子不必硬撑。 县城旅游热带动了乡村振兴,简办婚礼催生了旅行结婚新产业,老字号翻红倒逼餐饮业回归味道本质。 这种"精明消费"不是将就,而是讲究,把钱花在真正提升生活质量的地方,这才是中国人过日子的真本事。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