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中国根本造不出垂直起降战机,还是省省吧!”当我国研究垂直起飞战机时,遭到外国媒

“中国根本造不出垂直起降战机,还是省省吧!”当我国研究垂直起飞战机时,遭到外国媒体的无情嘲笑! 1964年,英国航空工业的天才在当时引发了一场轰动——世界首款实用垂直起降战机"鹞式"横空出世。当这架外形独特的战机能够像直升机一样原地起飞,又能像普通战机一样高速飞行时,世界各国军方无不为之震惊。这一创举彻底打破了固定翼战机必须依赖跑道的传统限制,为海军航空力量开辟了全新的可能性。 垂直起降技术的军事价值不言而喻。在福克兰战争中,英国皇家海军正是凭借部署在小型航母上的鹞式战机取得了关键空中优势。对于那些无法负担大型航母的国家来说,将垂直起降战机部署在两栖攻击舰上,便能获得一种"小航母"的战力。这也是为什么意大利、西班牙等国纷纷追求这一技术路线。 然而,垂直起降战机的技术门槛极高。英国的鹞式战机采用了飞马推力矢量发动机,依靠单台大推力发动机实现垂直升力。苏联则在其雅克-38及后来的雅克-141上尝试了不同的技术方案,但都面临航程短、性能不佳的困境。直到F35B问世,才真正将垂直起降与隐身、超音速、多用途等先进战机特性融为一体。 F35B采用的是F135发动机配合罗尔斯罗伊斯升力风扇的组合方案,这被认为是目前最完美的垂直起降战机动力系统设计。这架战机能够以约30吨的起飞重量实现短距离起飞和垂直着陆,同时保持较高的作战性能。但这背后是长达数十年、耗资数百亿美元的研发投入,以及美国与英国航空工业的深度合作。 正是这种高昂的研发成本和技术门槛,使得全球能够独立研制先进垂直起降战机的国家屈指可数。当中国的歼35舰载机亮相后,一些西方媒体立即将其与F35进行比较,甚至声称发现了"为垂直起降版本预留的设计",并暗示中国正试图模仿F35B的成功路线。 实际上,垂直起降战机在现代海战中的地位颇为特殊。它既不如常规舰载机那样拥有强大的作战半径和挂载能力,又比直升机复杂昂贵得多。它最适合的场景是为两栖登陆部队提供近距离的空中掩护和支援——这恰恰是美国海军陆战队的核心任务,也是F35B存在的主要理由。对其他国家而言,是否投入巨资研发这类高度专业化的战机,需要基于各自的战略需求和技术能力进行理性评估,而非简单的技术攀比。 当歼35舰载战斗机首次亮相时,不少军事爱好者为这款中国自主研发的隐身舰载机欢呼雀跃。然而,随之而来的是国外媒体的质疑声——它们不仅声称歼35是F35的"抄袭版",还认为中国正计划将其改造为垂直起降版本。面对这些猜测,我们需要冷静分析歼35的真实设计意图和中国发展垂直起降战机的可行性。 歼35作为FC31的舰载衍生型,是一款中型双发战斗机,最大起飞重量约30吨,与美国的超级大黄蜂相似。从技术特征看,歼35的尺寸虽然介于F22和F35之间,但其整体定位更接近F22,是一款以空中优势为主的战斗机。这点从其弹舱设计就能看出端倪——歼35采用了类似F22和歼20的弹舱布局,侧弹舱用于挂载格斗导弹,机腹主弹舱则用于中距离空空导弹。据推测,歼35的空对空武器携带量应该在4到6发之间,显示出其鲜明的空战取向。 这与F35的设计理念截然不同。F35被称为"联合打击战斗机",本质上是F16的后代,不仅能进行空战,更是一款多用途的攻击机。正是这种多用途性使得F35能够发展出B型垂直起降版本,为美国海军陆战队提供两栖作战支援,替代老旧的AV8B"鹞"式攻击机。 从技术角度看,将歼35改造为垂直起降版本面临巨大挑战。优秀的垂直起降战机通常采用单发设计,如F35B使用的是强大的F135发动机配合升力风扇。而歼35的双发布局,使其机体内部空间分配与F35B有本质区别,很难容纳类似的升力风扇系统。即便强行改造,双发战机的尾喷口偏转问题也比单发复杂得多。如果转为单发设计,又会面临中国目前缺乏适合的大推力单发动力系统的现实困境。 更深层次的问题是战略需求。垂直起降战机主要是为两栖登陆作战服务的,适合那些需要进行远征登陆作战的国家。中国海军的战略与美国海军陆战队有着根本差异,其战略重点更多在于近海防御和岛链突破。在这种战略下,常规舰载机与无人机的组合可能是更经济有效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