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温和李克用的成败启示录:中间势力的倾向,能决定天下的归属

浩博评过去 2023-08-31 07:27:08

一、

朱温和李克用是唐朝末年的双子星,他们两人的争霸战争,不仅推动着历史的进程,也为唐朝崩溃后重建一个新王朝做了铺垫。而朱温和李克用的最终成败,也和河朔三镇这个承袭百年的中间势力,有着极大的关系。

话从头说吧,我们来聊聊唐末的事。

李克用是沙陀人,祖先定居在西域,陆续给西突厥和吐蕃做过雇佣兵,9世纪初为了躲避吐蕃才投奔唐朝,被迁徙到河东(山西)的云州、朔州一带,从此开始给唐朝做雇佣兵。

公元847年,吐蕃趁唐武宗驾崩的时机侵扰唐朝,河东节度使王宰便带着兵马西征,沙陀酋长朱邪赤心做为前锋,在盐州(陕西定边)大破吐蕃。

公元868年,常年戍守桂州的徐州兵起义,并推举粮科判官庞勋为统帅,一路打回徐州,然后向唐朝求节钺,准备以节度使的身份统治徐州。

徐州向来是军事重镇,唐朝怎么可能交给庞勋这个外人呢?

于是唐朝任命右金吾大将军康承训为徐州行营都招讨使,开始讨伐庞勋。康承训又把朱邪赤心和沙陀兵马调过来,做为先锋使用。

朱邪赤心统领沙陀兵马横冲直撞,康承训指挥其他唐军相继跟进,不到一年时间便平定了庞勋起义。战后康承训晋升为河东节度使、同平章事,朱邪赤心晋升为大同节度使,并赐名为李国昌,列入宗谱,隶属于郑王房。

李国昌的长子便是李克用,也在平定庞勋起义的过程中立下大功。

经过这两场大战,李国昌、李克用、沙陀的名声大震,成为唐军最高战力的代表,大同镇也成为唐人眼中最强悍的藩镇之一。

不过就是在这个时候,李国昌和李克用飘了。

公元878年,黄巢已经起义三年,在中原大地上纵横千里,天下大乱的迹象已经出现。于是云州沙陀兵马使李尽忠和牙将康君立等人商议:“今天下大乱,朝廷号令不复行于四方,此乃英雄立功名富贵之秋也”,然后便起兵夺取云州,拥立沙陀副兵马使李克用为主。

对于这件事,李克用是非常愿意的,已经调任振武节度使的李国昌也同意,并要求唐朝任命李克用为大同节度使,父子两人割据代北,把唐朝的国土化为自家的地盘——

“李国昌欲父子并据两镇。”

从这个层面来看,李国昌和李克用并不是唐朝的纯臣,他们和黄巢、河朔三镇没有本质上的区别,无非是谋取利益的手段不同罢了。

而听闻李氏父子起兵割据,唐朝用尽各种手段进行镇压,此后两年,窦瀚、曹翔、崔季康、李侃、李蔚、康传圭、郑从谠陆续出任河东节度使,负责平定李氏父子的叛乱,结果都因为府库空虚、骄兵作乱而失败,反而是李克用统兵横扫岚州、忻州、石州、代州,甚至攻破太谷,兵临晋阳城下。

直到公元880年7月,蔚朔节度使李琢、卢龙节度使李可举、吐谷浑都督赫连铎合兵,才在药儿岭击败李克用,随后在蔚州击败李国昌,把李氏父子赶到鞑靼境内,才平定了这场藩镇叛乱。

在正常情况下,李克用的故事就到此为止了,他的野心、沙陀的勇武,不过都是在唐朝百年藩镇叛乱史上,再增加一些名字罢了。

但问题是,此时的唐朝就不正常——“政在臣下,南衙北司互相矛盾。自懿宗以来,奢侈日甚,用兵不息,赋敛愈急。关东连年水旱,州县不以实闻,上下相蒙,百姓流殍,无所控诉,相聚为盗,所在蜂起。州县兵少,加以承平日久,人不习战,每与盗遇,官军多败。”

这段话都不用翻译,从字面意思就能看出来,唐朝已经败坏到什么程度。

在这样的背景下,黄巢起义就不可避免,并在公元880年12月攻入长安,改国号为大齐,“杀唐宗室在长安者无遗类。”

“安史之乱”以后,唐朝已经用百年时间重塑了政治格局,形成南衙(世族担任宰相)、北司(宦官统领禁军)、藩镇(地方制衡)之间的动态平衡,依赖江南的转移支付,财政收入能达到每年925万缗。

结果黄巢进入长安以后,北司宦官统领的中央禁军神策军,被冲击的七零八落,唐朝失去唯一的直属武装。而百年来门阀世族都离开故乡到长安定居,南衙宰相便是他们的最高代表,现在黄巢起义军的屠刀下,“天街踏尽公卿骨”,门阀世族做为唐朝倚重的统治根基,也被彻底摧毁。

三根支柱折了两根,那么唐朝能倚重的便只有藩镇,而在没有南衙北司的制衡之后,藩镇也彻底挣脱束缚,将在唐朝的舞台上扮演最重要的角色。

于是已经被开除唐籍的李克用,又被唐朝赦免罪行,要求他统领兵马到长安讨伐黄巢。

可能在经历了一次失败之后,李克用也意识到,唐朝没有直接的恶行,和天怒人怨的隋朝完全不同,直接造反很难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那么继续给唐朝效力,用战功换取藩镇,便是实现野心的最佳手段。

就这样,李克用统领四万番汉兵马,到了长安。

其实自从进入长安以后,黄巢就失去了辗转腾挪的战略空间,被各地赶来的勤王藩镇,围堵在长安周围的狭小地区,最终在中书令、诸道行营都都统王铎的指挥下,两川和兴元军屯驻在灵感寺、泾原军在京西、易定军和河中军在渭北、邠宁军和凤翔军在兴平、保大军和定难军在渭桥、忠武军在武功,彻底把黄巢包围起来。

但凡有些头脑的人都清楚,黄巢必败无疑。

在这样的背景下,统兵勤王的李克用再次充当了急先锋,“与黄巢军战于渭南,一日三战,皆捷。义成、义武等诸军继之,贼众大奔。克用等自光泰门入京师,黄巢力战不胜,焚宫室遁去。”

而早在李克用到来之前,黄巢任命的同州防御使朱温就向唐军投降,被王铎任命为同华节度使。

公元883年春,黄巢兵败,带着残兵败将经蓝田、商山逃往关东,李克用因收复长安的战功,被任命为同平章事、河东节度使,名正言顺的成为晋阳之主。朱温因为及时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则被任命为宣武节度使,得到名城汴梁。

一年后,朱温和李克用再度合作,在中牟县王满渡击败黄巢,黄巢麾下的李谠、霍存、葛从周、张归霸、张归厚等义军将领向朱温投降,成为隶属宣武镇的唐军。

至此,历时十年的黄巢起义落下帷幕。

数十年来代表唐军最高战力的沙陀兵马,和河东镇融合,紧密团结在李克用的周围。在黄巢起义中得到锻炼的义军将领,和宣武镇融合,在朱温的麾下南征北战。

既然河东镇和宣武镇聚集了唐朝最精锐的两支军队,那么将来唱主角的,毫无疑问是朱温和李克用。

二、

虽然李克用起家较早,但在唐末的历史舞台上,朱温反倒是后来者居上,成长速度远远超过李克用。

为什么呢?

因为做大事需要和历史的进程相结合,或者说需要一些客观条件做辅助。朱温到汴梁以后,便遇到了做强做大的客观条件——蔡州节度使秦宗权造反了。

史书原文写道:“时黄巢虽平,秦宗权复炽,命将四出,寇掠邻道。北至卫滑,西及关辅,东尽青齐,南出江淮,州镇存着仅保一城,极目千里,无复烟火”。

根据史书的描述,秦宗权的势力范围大致是这样:

而且秦宗权攻城略地的时候,根本不准备粮食,也不需要后勤,不论走到哪里都大量杀人,然后用盐腌制起来,做为储备军粮,可谓是物理意义上的吃人。

从政治伦理的角度来说,秦宗权是造反的藩镇,朱温有足够的理由出兵平叛。从社会道德的角度来说,消灭一支吃人的军队,绝对是替天行道为民除害。

可能是发现了壮大实力的机会,也可能是想为唐朝效力,总之,宣武节度使朱温树起平叛的大旗,开始和秦宗权作战——

朱全忠(朱温)击秦宗权,败宗权于溵水。

陈州刺史赵犨日与宗权战,朱全忠援之,凡全忠所调发,无不立至。

秦宗权欲悉力以攻汴州,全忠患兵少,以诸军都指挥使朱珍为淄州刺史,募兵东道,应募者万余人,又袭青州,获马千匹。

全忠使牙将郭言募兵于河阳、陕、虢,得万余人而还。

全忠以四镇兵攻秦宗权于边孝村,斩首两万余级,蔡人之守东都、河阳、许、汝、怀、郑、陕、虢者闻宗权败,皆弃去。朱全忠以其将孙从益知郑州事。

朱全忠引兵过亳州,遣其将霍存袭谢殷,斩之。

.........

类似的记载比比皆是,由于篇幅所限,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总而言之,通过征讨秦宗权,朱温逐渐取代了秦宗权在中原地区的强势地位,不到十年时间,南至淮河、北至黄河、东到淄博、西抵潼关,都成为朱温的势力范围。

自从黄巢攻入长安以后,唐朝的困境就是中央禁军缺失、朝廷权威衰落,唐僖宗和唐昭宗也没有足够的威望,来重建唐朝的军政体系。

而朱温在讨伐秦宗权的过程中,用亲自征战的方式建立起自己的权威,通过招募青壮和兼并藩镇兵马,重建了一支直属的强悍武装,并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其他藩镇和州县的实力。

这就意味着,朱温整合了黄河以南的藩镇,建立了一套以自己为核心的统治秩序。

公元889年,朱温把秦宗权送到长安斩首,朱温也晋升为中书令、东平郡王。

正因为朱温已经崛起,那么在此消彼长之下,忠武、武宁、天平、河阳、兖郓等中原藩镇便没有崛起的机会,逐渐被朱温各个击破并收入麾下。

当然了,朱温不是没有失败过。

公元897年,朱温从各藩镇调动二十万大军,兵分三路直奔淮南,准备消灭淮南节度使杨行密,一旦成功,长江便是朱温的天然屏障,江淮的赋税也能通过大运河供养汴梁。

结果朱温出师不利,被杨行密击败。从此以后,杨行密奠定淮南霸主的地位,朱温则止步于江淮。

既然与长江无缘,朱温便掉头向北,和魏博镇交锋五战五捷、降伏成德镇、斩卢龙镇六万人,“由是河北诸镇皆服于全忠”。

之所以用“服”字,是因为朱温只是打赢了河朔三镇,但不能彻底铲除,直接统治河北。

公元901年,朱温出兵夺取河中镇(山西运城),晋州和绛州刺史投降,然后命大将氏叔琮统兵五万,和大将葛从周、魏博都将张文恭、洺州刺史张归厚、晋州刺史侯言同时进军,准备一举消灭李克用。

面对朱温的强大攻势,河东镇的刺史、将军们纷纷投降,李克用被包围在晋阳城里,出都出不来。

但是因为朱温的兵马太多,从汴梁往河东运量太困难,导致朱温的后勤跟不上,才让李克用逃过一劫。

第二年,朱温继续统兵围攻晋阳,大营都扎在晋祠了,李克用在城里寝食不安,结果又是朱温军营爆发瘟疫,将士死伤大半,无奈之下退出河东。

不过李克用也没有心气了,从此不敢和朱温正面交锋。

可以说,在九、十世纪交替的时候,朱温就是天下最强的那个人,宣武镇是唐末第一强藩。

到了这一步,唐朝的权威,便事实上从长安转移到汴梁,从唐昭宗转移给朱温。

于是在公元904年,朱温逼唐昭宗迁都洛阳,并把长安宫室的木材拆下来,从渭河、黄河运到洛阳营造新宫殿,繁华数百年的长安就此沦为废墟。

三年后,朱温接受唐昭宣帝的禅让,即皇帝位,改国号为大梁,除了河东、凤翔、淮南、西川等四镇以外,其他藩镇都奉梁朝为正朔。

如果只谈有效统治范围的话,梁朝比“黄巢起义”后的唐朝强太多了,基本走出了重整天下的第一步。

三、

那朱温南征北战的时候,李克用为什么没能利用河东的优越条件,整合藩镇和朱温分庭抗礼呢?

其实李克用做梦都想整合藩镇,但他做不到。

最主要的原因是,李克用缺少“秦宗权”一样的敌人。

朱温能整合黄河以南的藩镇,是因为秦宗权的威胁太大,朱温有足够的理由四处征战,而秦宗权又削弱了其他藩镇的实力,客观上减轻了朱温兼并其他藩镇的难度。

但是百年以来,黄河以北始终处于一片祥和的状态,哪怕是黄巢起义都没有波及到。李克用一旦发动兼并战争,就会触动河朔三镇的敏感神经,而没有削弱的河朔三镇,又有足够的实力抵抗李克用。

事实上,刚晋升为河东节度使的那年,李克用便派堂弟李克修攻取潞州,拿到进出河北、河南的前进基地,后来每年都要出兵邢、洺、磁州,想在魏博镇和成德镇之间扎根,进而各个击破。

但是很无奈,即便到了“三州之人半为俘馘,野无稼穑”的地步,李克用还是打不下这三个州,每次稍有进展,就被各路藩镇的援军给堵回去。

义武节度使王处存统治易州和定州,夹在卢龙镇和成德镇中间,是非常关键的藩镇。但因为王处存和李克用是儿女亲家,便遭到卢龙镇和成德镇的敌视——“卢龙节度使李可举、成德节度使王镕恶李克用之强,恐其窥伺山东,终为己患。”

于是两个藩镇结盟,李可举出兵六万攻易州,王镕出兵五万攻定州,准备消灭义武镇,并说服云州节度使赫连铎,出兵向南进攻晋阳。

李克用和王处存费了巨大的代价,才平息这次危机。

就这样来回拉锯到公元890年,李克用终于夺取邢、洺、磁三州,拥有完整的昭义镇版图,然后准备出兵云州消灭赫连铎,重新掌控大同镇。如果成功的话,昭义镇和大同镇便犹如钳子一样,包围河朔三镇。

结果李克用刚到了云州,新任卢龙节度使李匡威便统领三万兵马前来救援,李克用无功而回。

随后,赫连铎和李匡威向长安上表,请求正式出兵讨伐李克用,朱温听到消息也煽风点火:“克用终为国患,今因其败,臣请帅汴、滑、孟三军,与河朔三镇共除之。”

此时的唐昭宗雄心勃勃,一心想用仅剩的禁军武力降伏藩镇。

对于唐昭宗来说,河东镇就是威胁最大的藩镇,毕竟在三百年前,李渊和李世民就是从晋阳沿汾河而下攻取长安的。反过来看,一旦消灭李克用,河东不仅能做长安的屏障,同时也是进一步降伏河朔三镇和朱温的跳板。

在这样的背景下,唐昭宗便同意赫连铎、李匡威、朱温的请求,任命宰相张濬为河东行营都招讨制置宣慰使、京兆尹孙揆为副使、朱温为南面招讨使、李匡威为北面招讨使、赫连铎为副使,从三面出兵讨伐李克用。

很快,朱温派兵从壶关到潞州,中央禁军渡过黄河直抵汾州,李匡威攻蔚州,赫连铎攻岚州,把李克用和晋阳包围起来。

这场战争从5月开始打,一直到10月才结束,虽然李克用和河东军骁勇善战,击败了来犯之敌,并趁机夺取晋州和绛州,但依然元气大伤。

李克用在给长安的奏表里破口大骂:“朝廷当危难之时,则誉臣为韩彭伊吕,及既安之后,则骂臣为戎氐胡夷,今天下握兵立功之人,独不惧陛下他日之骂乎?”

而在这个时间点,朱温已经消灭秦宗权,初步奠定中原霸主地位了,李克用却连河东都出不去。

可以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河东(山西)是可以四面出击的绝佳根据地,但在唐末时期,河东却成为困住李克用的牢笼。

李克用没能整合藩镇的次要原因是,他的个人能力略微有些欠缺。

公元888年,张全义驱逐李罕之,夺取河阳节度使之位,李罕之跑到泽州向李克用求救,张全义则向朱温求援。朱温和李克用各自派出兵马,在河阳的温县打了一仗,李克用一方战败,于是李克用就任命李罕之为泽州刺史。

泽州是山西晋城,距离洛阳和汴梁都不远,是一个绝佳的南进跳板。结果李克用任命李罕之为泽州刺史之后,既没有派兵进驻,也没有派官员过去招揽流民恢复生产,任由李罕之在泽州抢掠百姓,几乎把泽州、晋州、绛州一带搞成无人区——

“罕之身还泽州,专以抄寇为事,自怀、孟、晋、绛数百里间,州无刺史,县无令长,田无麦禾,邑无烟火者,殆将十年。”

整整十年,晋南地区都没有得到妥善经营,对于乱世争雄的人来说,李克用的政治能力是不合格的。

公元891年,李克用统帅兵马北上,终于消灭赫连铎,把赖以起家大同镇,重新收入囊中,结果第二年就因为赏罚不公,逼反了邢洺磁节度使李存孝。

李存孝和王镕、李匡威联合起来,给李克用造成巨大的麻烦,直到公元894年,李克用才重新攻克邢洺磁三州,平息这场内讧。

几年时间,就这样白白浪费了。

同年10月,李克用的内部巩固以后,准备按照预定计划继续前行,便统兵自大同镇出发攻卢龙镇,战事前所未有的顺利,李克用一战而胜,随即任命刚归附他一年的刘仁恭为卢龙节度使,并留下十名心腹将领辅佐他。

这份任命是很成问题的。

刘仁恭刚归附李克用一年,忠诚度必然是不如河东旧将的,而只留十名心腹将领,那么对刘仁恭也没有任何制约。在兵强马壮为天子的唐末乱世,刘仁恭背叛李克用几乎是必然的。

所以没过多久,刘仁恭便脱离李克用的掌控,根本不服从他的调令。公元897年8月,李克用再次征讨卢龙镇,结果在决战前喝得酩酊大醉,根本分不清敌军在哪就指挥作战,导致“河东兵大败,失亡大半”。

李存孝和刘仁恭的事说明,李克用的用人能力是值得怀疑的,而决战前喝醉,对于久经沙场的老将来说,更是不可原谅的错误。

在这样的背景下,李克用得到河东将近二十年了,基本盘依然是河东,除了常年作战消耗了河朔三镇的实力以外,几乎没有任何进步。

随着朱温的日渐壮大,李克用原地踏步,便出现了上文说的,朱温的大军驻扎在晋祠,把李克用包围在晋阳的一幕。

出现这样的变化,李克用没有“天时”占大半因素,个人能力的缺陷占小半因素。

不过在朱温横扫中原的年代,李克用能坚守住河东,已经超越当世的绝大多数节度使了,他留下的河东兵马和晋王爵位,未来将会成为改变天下格局的决定性力量。

四、

朱温和李克用的数十年争霸战争,前期毫无疑问是朱温略胜一筹,但到了最后的收官阶段,李克用却成功逆袭翻盘。

为什么呢?

因为李克用有个优秀的儿子,河朔三镇也背弃了朱温。

公元908年,晋王李克用薨逝,年仅24岁的长子、晋州刺史李存勖继承晋王、河东节度使的官爵。

虽然李存勖自小就追随李克用征战,但毕竟年少功薄,不足以服众,所以李克用的其他义子们非常不满意——“诸假子皆年长握兵,心怏怏不服,或托疾不出,或见新王不拜”,他们准备推举振武节度使李克宁为晋王,然后带着河东镇归附朱温,并把李存勖送到汴梁,结束绵延数十年的战争。

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们见到李克用始终被朱温压制,现在李克用又不在了,更没有争夺天下的心气,便想用李存勖的头颅,做为投降朱温的投名状。

但这些密谋,还是被李存勖知道了,他摆下酒宴,当机立断的诛杀李克宁及其他密谋者,一举平定内讧。

李存勖非常清楚,内讧的根源是自己没有显赫战功,导致河东军看不到战胜朱温的希望,所以刚平定内讧,李存勖便提兵南下,到潞州和朱温开战。

那时河东军和梁军正在潞州对峙,听闻李克用薨逝的消息,朱温觉得潞州已经唾手可得,河东镇也不足为虑,便命令梁军回到汴梁,即便留下的梁军也不设防备,非常松散。

于是李存勖决定,出其不意袭击梁军。

5月,李存勖便统兵到了潞州屯留县的三垂岗,随即命大将周德威从西北、李嗣源从东北、和自己一起三路夹击梁军大营,大获全胜——“梁兵大溃,南走,招讨使符道昭马倒,为晋人所杀,失亡将校士卒以万计,委弃资粮,器械山积。”

此战之后,李存勖彻底奠定了自己的地位,打消了河东诸将的顾虑,而朱温听闻梁军战败,长叹一声:“生子当如李亚子,克用为不亡矣。至于吾儿,豚犬耳。”

朱温的羡慕之情,溢于言表。

李存勖战胜梁军,也打动了河朔三镇的心。

河朔三镇之所以归附朱温,是因为河东的地理条件可以压制河朔三镇,河朔三镇的地理条件可以压制汴梁,所以河朔三镇对李克用东征非常反感,却在稍微战败之后便向朱温投降。

这样一来,河朔三镇便能保持相当大的独立性,例如魏博节度使罗绍威被封为邺王、成德节度使王镕被封为赵王、卢龙节度使刘守光(刘仁恭之子)被封为燕王。

但局势是随着力量消长而变化的。

河朔三镇的根本目的是保持独立性,并不是做河东和汴梁的马前卒,那么他们的生存策略就是和相对较弱的一方站在一起,共同对抗最强者。所以在李克用有地理优势的时候,河朔三镇倒向了朱温,当朱温整合中原藩镇实力暴涨以后,河朔三镇又对能抗衡朱温的李存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于是在李存勖战胜梁军之后,和李克用交战半生的成德节度使王镕,率先和李存勖通使往来。公元910年,王镕的母亲病逝,李存勖还派使者去吊唁,可见关系已经非常亲密了。

如果只是这样的话,其实也没有什么,朱温的实力那么强,河朔三镇并不敢轻易决裂,李存勖也不敢轻易发动决战。

但问题是,那年朱温已经59岁了,而且重病缠身,已经没有太多的时间可以消耗了。听闻王镕和李存勖通使的消息后,朱温立即意识到,汴梁、晋阳、河朔的三角关系可能出现变化,便决定出兵北上,最后尝试一次武力铲除河朔三镇。

他要趁活着,把事办了。

公元910年10月,卢龙节度使刘守光出兵定州,准备兼并义武节度使王处直。朱温立即抓住机会,命魏博镇出兵两千,屯驻在成德镇境内的深州和冀州。他要先配合卢龙镇消灭成德镇和义武镇,然后再清洗魏博镇和卢龙镇,最终整合河朔。

对于成德镇和义武镇来说,这就不是能否保持独立性的问题了,而是能不能继续存在的问题。在巨大的压力下,王镕和王处直立即向晋阳派出使者,推举晋王李存勖为盟主,合兵攻梁。

李存勖思考一番,决定相信王镕和王处直的诚意,统兵自晋阳出发,经井陉出太行,屯驻在成德镇境内的赵州。

局势就此逆转。

李克用终生没有等到的机会,轻而易举的降临到李存勖的身上,李克用终生没有踏足的成德镇,李存勖万众瞩目的进去了。

原因在哪里?

中间势力转变倾向,时移事易罢了。

随后,李存勖指挥三镇兵马和梁军在柏乡大战,斩首两万余级,缴获粮食军械无数,并趁势攻克贝州、博州、澶州、卫州的大量城镇,兵锋直指汴梁。

如果说三垂岗之战奠定了李存勖在河东的地位,那么柏乡大战便奠定了李存勖在河朔的威名。

公元912年,重病缠身且灰心丧气的朱温驾崩,临终前说到:“吾经营天下三十年,不意太原余孽更昌炽如此。我死,诸儿非彼敌也,吾无葬地矣”,说罢痛哭流涕。

天时已经转移了,中间势力也不站在朱温的一边了,痛哭,可能是朱温认识到天命无常,人生无奈吧。

这一幕,正是“风云帐下奇儿在,鼓角灯前老泪多。”

此后十年,梁朝失去最强者的弹压,陆续爆发了诸王夺位、外戚乱政、卖官鬻爵等乱象,国力一落千丈,而李存勖也依赖河朔,和梁朝展开漫长的拉锯战。

其间最重要的事有四件。

其一是公元912年10月,梁朝的护国节度使(河中镇)朱友谦归附李存勖,河东再没有西面的威胁。

其二是卢龙节度使、燕王刘守光称帝,而且喜怒无常奢靡无度,军士和百姓都怨声载道,于是李存勖命蕃汉马步总管周德威统兵三万,出飞狐口兵临卢龙,和成德镇、义武镇的兵马在易水会师,于公元913年11月彻底平定卢龙镇。

河东、河朔不必再担心背后受敌。

其三是公元915年,梁朝准备把魏博镇拆分为两镇,以此来削弱魏博镇的实力,结果魏博镇六州以“一旦骨肉疏离,生不如死”的理由倒向李存勖,李存勖顺利在魏州建立霸府,并把数千名勇猛善战的银枪效节都军士,收归己用。

其四是成德节度使王镕开始悠游享乐、求仙拜佛,每次出门都要数月之久,随从军士万余人。毫无疑问,王镕已经不能代表将士们的利益,于是在公元921年,成德镇爆发内乱,王镕的义子张文礼“尽灭王氏之族”,随即自称留后,同时向梁朝、契丹、李存勖请降。

这种两面三刀的做法,绝对是河朔的不安定因素,李存勖不能忍,便任命成德镇旧将符习为留后,和天平镇、相州兵马一起攻略成德镇的州县。

而义武节度使王处直见到这种情况,担心李存勖趁机扫荡义武镇,便向契丹请降,请契丹出兵南下解除危机。但义武镇将士不愿意归附契丹,便推举王处直的义子王都为留后,“尽杀处直子孙在中山及将佐之为处直腹心者”。

至此,成德镇和义武镇的旧势力基本清洗干净。

以上四件事,意味着河朔三镇完全失去独立的资本,不能再做为中间势力而存在,李存勖在河朔建立了绝对主导权。

河朔三镇这股中间势力,终究是自己把自己玩坏了,不过河东和宣武的争霸战争,胜败已成定局。

公元923年,李存勖在魏州即皇帝位,国号大唐,改元同光,在政治层面复兴了那个消亡了十七年的煌煌大唐。

李存勖之所以这么做,一方面是因为在平定庞勋起义后,李国昌就被列入唐朝宗室属籍,那么在宗法制度上,李存勖就是唐朝的宗室。另一方面是李克用和朱温争霸数十年,既然朱温夺了唐朝的皇位,那么复兴唐朝便是李克用和河东镇的政治正确,也是和其他藩镇结成统一战线的旗帜。

在这样的背景下,李存勖复兴唐朝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同年9月,李存勖拒绝诸将“和梁朝议和”的建议,接受郭嵩韬“长驱入汴”的建议,亲自统兵南下渡过黄河,并以李嗣源为先锋,相继攻破郓州、曹州,直捣汴梁城。

梁朝灭亡,唐朝勃兴。

五、

梁唐争霸战争结束了,但这绝不仅仅是朱温和李克用的个人成败这么简单。

李存勖进入汴梁以后,贬黜了一批入仕梁朝的唐朝旧臣,并把敬翔、李振等辅佐朱温的谋臣处死,除此之外,其他文武官员全部留用——

“自余文武将吏一切不问。”

“伪廷节度、观察、团练、防御使、刺史及诸将校,并不议改更。”

这两道诏命,团结了梁朝的绝大多数既得利益者,让唐朝的统治迅速巩固下来,不必再进行大规模的征服战争。

在长达四十年的争霸战争中,朱温整合了黄河以南的藩镇,李克用和李存勖整合了黄河以北的藩镇,那么唐灭梁后的团结政策,意味着两大军政集团合流,黄河南北的藩镇基本都团结在汴梁/洛阳朝廷周围。

而且在四十年的战争中,河东镇和宣武镇的实力不断壮大,都拥有非常强悍的直属军队,那么唐梁合流之后,就在朱温重建朝廷禁军的基础上,更加强化了中央朝廷直属军队的实力。

至于其他藩镇,都在战败、斩首、屠城中遭到极大削弱。

此消彼长之下,一个比梁朝更强大、更有威信的王朝建立起来,同时也断绝了其他藩镇另起炉灶开创新朝的可能。

此后不论风云如何变幻,实际上都是在“梁唐合流”的总盘子里博弈,而且所有的斗争本质上都是兵变,不是藩镇政权之间的对抗,一旦有强势人物攻入汴梁,就能得到大多数人的拥护,进而改朝换代。

这和唐梁争霸是有天壤之别的。

而在李存勖兵败李嗣源继位、李嗣源女婿石敬塘登基建晋、石敬塘嫡系大将刘知远建汉、刘知远嫡系大将郭威建周的过程中,各地藩镇仅剩的精英军人,也随着主将的成功而进入汴梁,进一步壮大了中央朝廷直属军队的实力。

等周世宗柴荣继位后,用约束纪律、裁汰老弱的手段稍加整顿,便是一支能征战四方的强悍禁军。

自黄巢起义后丧失的中央朝廷权威,自此便真正建立起来。

也正因为中央朝廷的实力极度强化、地方藩镇的实力极度削弱,那么在柴荣驾崩后,接替他的只能是禁军大将,而不可能是藩镇节度使。

那个人便是宋太祖赵匡胤。

不过凡事有利就有弊。

中央朝廷的权威通过不断的打乱、重组、合流是建立起来了,但因为唐末五代时“兵强马壮者为天子”的故事,抑制骄兵悍将、以文制武便成为宋朝的基本国策。

弱宋的历史定位,其实在黄巢攻破长安的那一刻,就注定了。

但是反过来看,正是因为宋朝实行以文制武的国策,文人的地位才能提高到史无前例的程度,范仲淹、苏轼、欧阳修等诗文大家,才能给中国留下那么多华彩篇章。

有些事,谁又能说得清呢。

就像宋太祖赵匡胤册立的宋皇后,她的祖母是李存勖唯一留在世上的女儿、母亲是汉高祖刘知远的女儿。这个被后世标榜为正统汉人王朝的太祖皇帝,竟然和河东镇出身的两个沙陀皇帝,成了不分彼此的一家人。

踏入军营的那一刻,恐怕赵匡胤也想不到。

9 阅读:1400

评论列表

伏浪辟谷中

伏浪辟谷中

5
2023-10-18 19:02

写得好!

今年赚很多钱

今年赚很多钱

5
2024-03-08 00:56

其实还是没有看到本质,根本就不是谁倒向谁,谁就胜利,而是更强大的一方灭了弱的一方,如果那方很强大,大过中间势力和另一方,中间势力倒向另一方,还是被灭

米家小吴

米家小吴

4
2024-02-17 20:04

看好作者[点赞][点赞][点赞]

阳光☀照耀你

阳光☀照耀你

3
2024-01-11 21:37

写得好有具体情节有分析,很精彩!

用户14xxx18

用户14xxx18

1
2024-02-29 00:40

是的,欧洲就是中立势力,他们瞧不起俄罗斯,更瞧不起中国,其实也瞧不起美国,标准的作死中立势力。 我们在地缘上与他们很遥远,没有威胁,一定要团结他们,并且竭力帮助其能够不受其他国家控制。

Prome修斯

Prome修斯

2024-01-25 09:44

作者有料,他日必成大V

浩博评过去

浩博评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