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在中国历史上,秦始皇和汉武帝并称为秦皇汉武。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一统华夏,汉武帝承七十年之余荫,再造乾坤,在中华文明的起步阶段,他们都起到巨大的作用。
秦皇汉武的功业大则大矣,但在晚年的时候,都面临着国家即将崩溃的局面。
秦始皇的晚年,国家经济崩溃民不聊生,六国遗民复国思想严重,而长公子扶苏远在上郡,导致秦始皇身边没有成熟的接班人。
内忧外患之下,秦国迎来灭国危机。
汉武帝建立辉煌功业之后,留下的国家也差不多。
公元前117年,也就是漠北大战的两年后,“吏民之坐盗铸金钱死者数十万人,其不发觉者不可胜记,犯者众,吏不能尽诛”,民间铸造的粗糙货币泛滥成灾,汉朝出现严重的金融危机,即便诛杀数十万人,都不能遏制这种趋势。
公元前99年,由于汉武帝倾向严刑酷法,地方官吏都迎合上意,以严刑酷法治理地方,再加上金融危机的摧残,导致关东郡县的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东方盗贼滋起,大群至数千人,攻城邑取库兵、释死罪,缚辱郡太守、都尉,杀二千石,小群以百数掠掳乡里者,不可胜数。”
汉武帝派出军队到处平叛,结果占领城池的起义军败退以后,转移到大山里重新聚集,根本剿不完。
郡县官吏深知汉武帝的习惯,对于不服从自己的人,汉武帝一向是斩尽杀绝。现在起义军难以剿灭,汉武帝肯定会追究郡县官吏。
他们很默契的达成一致,如果不向长安汇报郡县起义军的真相,那汉武帝就不知道,这样一来,农民起义不就相当于平定了么?
于是郡县官吏互相隐瞒,并和农民起义军暗通款曲,让他们在山里活动,没事别出来。
我不剿你,你也别来惹我,大家都是混口饭吃,互相理解吧。
总的来说,汉武帝接手了“文景之治”留下来的富庶却软弱的汉朝,留下一个“南征北战”后强盛却凋敝的汉朝。
汉武帝的文治武功不能否定,但汉朝的负面事件也是真实存在的。
怎么办?
对于这些事,其实汉武帝非常清楚,他曾和大将军卫青说过:“汉家庶事草创,加四夷侵陵中国,朕不变更制度,后世无法。不出师征伐,天下不安。为此者不得不劳民。”
汉武帝知道自己的历史任务,也知道完成历史任务要付出的代价,但他就是要牺牲整整一代人,换取后世的长治久安。
而挽救汉朝危机的办法,汉武帝也想到了。
他认为太子刘据敦重好静,将来一定能够安抚天下,避免秦国灭亡的教训,所以汉武帝准备把烂摊子交给刘据来收拾,这个交班计划他从来没有动摇过。
黄门苏文曾向汉武帝打小报告,说太子刘据调戏宫女,结果汉武帝非但没有怪罪,还赏赐了刘据两百个宫女,意思就是,既然太子喜欢宫女,这两百个够不够?
汉武帝生病了,小黄门常融又污蔑说“太子有喜色”,汉武帝听完嘿然一笑,根本不在意。
从这两件事就能看出来,汉武帝和太子刘据信任到了什么程度,他是随时随地准备驾崩,然后把汉朝全盘交给刘据。
然而到了公元前91年,汉武帝和太子刘据的关系还是崩了。
那年汉武帝已经66岁,整天疑神疑鬼的,任何风吹草动都能拨动他敏感的神经。正好水衡都尉江充和太子刘据的关系不佳,便趁机向汉武帝建议:“肯定是宫里有人用巫蛊诅咒你,巫蛊不除,你的病好不了。”
汉武帝一听,觉得有些道理,便命令江充成立专案小组,调查巫蛊事件。
江充是酷吏出身,曾负责缉捕关中盗贼、监察贵戚官员的行为,典型的汉武朝酷吏政治的既得利益者,即便做了主管皇室财产的水衡都尉,也抹不掉浓厚的酷吏属性。
而太子刘据儒雅宽厚,喜欢与老成温和的大臣们商议政务,几乎不和酷吏们来往,“群臣宽厚长者皆归附太子,而深酷用法者皆毁之”。
所以太子刘据和江充的矛盾,是儒与法的路线之争,是文武大臣与酷吏的权力之争,是汉武帝驾崩后的性命之争。
在这样的背景下,受命调查巫蛊事件的江充,和太子刘据爆发了激烈的冲突,甚至可以说,江充向汉武帝打小报告,就是冲着刘据去的。他要借巫蛊事件把刘据拉下马,换一个维护酷吏路线的太子。
于是江充在宫里掘地三尺,诬告太子刘据宫里的巫蛊很多,日夜诅咒皇帝,准备抢班夺权。刘据感到生命受到威胁,汉武帝又在甘泉宫养病,根本无法申诉,便直接斩杀江充,征发长乐宫的兵马自卫。
此时,汉武帝依然是信任刘据的,根本不相信刘据是拥兵造反,便派人回长安召刘据到甘泉宫,准备进行一次深度谈话,解开误会。
然而汉武帝派出的人,可能是不敢进长安,也可能是酷吏出身、不希望汉武帝父子和好,便没有到长安传递汉武帝的真正意图,出去绕了一圈就回到甘泉宫汇报——太子真的反了。
谎言说三遍就是真的,这次汉武帝信了,开始调动兵马围堵长安,两军杀的血流成河,死者数万人。
太子刘据最终战败逃亡,死在外地。
而经过这次内战,汉武帝的精气神也垮了。
培养大半辈子并寄予厚望的太子不在了,其他几个儿子又不成器,他不知道汉朝江山该交给谁,自己的身后事该怎么办,汉武帝建立思子宫,下罪己诏,可能就是这种心情的具体表现。
公元前87年,汉武帝在五柞宫驾崩,传位给年仅8岁的刘弗陵,命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金日磾为车骑将军、上官桀为左将军、桑弘羊为御史大夫,共同辅佐刘弗陵。
刘弗陵的年纪太小,没有处理政务的能力,立刘弗陵为接班人,其实是汉武帝的无奈选择。
而大司马大将军是卫青做过的官,汉武帝授予霍光,未尝没有怀念卫青、霍去病、刘据的意思,同时也告诉霍光——汉朝江山就拜托给你了。
就这样,重整汉朝国民经济,维护汉武帝政治路线和历史定位的任务,就历史性的落到霍光身上。
二、
霍光是循规蹈矩的人,以光禄大夫的身份伺候汉武帝二十年,都没有出任何错误,在波诡云谲的汉武朝,这是相当不容易的。
而在汉武帝驾崩后,霍光这种小心谨慎的工作风格,恰恰是汉朝最需要的。
霍光处理的第一个汉武朝遗留问题,就是如何挽救经济危机,恢复朝野的活力和信心。
经过五年的过渡时间,汉朝群臣和郡县官吏都从汉武帝的阴影中走出来,开始革除弊政。公元前82年,谏大夫杜延年向霍光建议:“现在连年饥荒,郡县流民遍地,您得恢复汉文帝的路线和政策,让人民群众休养生息,重新积累民心。”
杜延年的建议,明显是把汉文帝和汉武帝对立起来,搞两个三十年互相否定。
但霍光知道,汉武帝留下的国家,和饱经楚汉战争的国家非常相似,唯有用汉文帝的政策路线与民休息,汉朝才能在狂飙突进之后软着陆。
所以霍光接受了杜延年的建议,废除了大工程和大型军事行动。
第二年,朝廷请郡国举荐的贤良文学之士建言献策,谈谈重整国力恢复民心的建议,他们都说:“愿罢盐铁酒榷均输官,毋与天下争利,示以俭节,然后教化可兴。”
盐铁官营和酒水专卖,相当于现在的烟草、石油等垄断暴利行业,汉朝垄断盐铁和酒水,便有了充足的国家财政。
而平准均输是国家设立专门机构,低价购买各地的货物,然后高价抛售,这样不仅打击了地方豪商,也能利用价差赚取丰厚的利润,所以汉武帝年间“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
贤良文学们的意见是,把盐铁官营、酒水专卖、平准均输都废除了吧,所有利益都让给民间,彻底回到汉文帝时代,重走一遍“文景之治”的成功经验。
这个建议,本质上是汉武帝时期儒法之争、文武大臣与酷吏之争、朝廷与地方之争的延续。
如果全盘接受贤良文学的建议,那么汉武朝的既得利益者就要失势,酷吏政治就要被彻底清算,紧接着就是给汉武帝加恶谥,否定汉武帝的功业。
于是呢,盐铁官营和平准均输的代表桑弘羊,便极力反对贤良文学们的意见:“此国家大业,所以制四夷,安边足用之本,不可废也。”
双方僵持不下,压力给到霍光。
霍光斟酌再三,觉得汉文帝休养生息的成功经验要用,汉武帝为国敛财的成功经验也要用。儒家贤良文学的意见要听,桑弘羊等既得利益者也不能得罪,便想了一个折中的办法:
“罢榷酤官。”
霍光只废除酒水专卖,允许民间酿酒盈利,但把盐铁官营和平准均输都保留下来。
这样就既给了贤良文学们台阶下,又不得罪桑弘羊等既得利益者。既释放了一部分民间生产力,又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既在农业上恢复了汉文帝的休养生息路线,又维护了汉武帝的历史地位。
霍光的折中处理办法,可以说是当时最合适的。所以史书里评价霍光:“霍光知时务之要,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百姓充实,稍复文景之业。”
霍光处理的第二个汉武朝遗留问题,是太子刘据死后引起的皇位之争。
刘据兵败身死的时候,汉武帝除了幼子刘弗陵以外,还有三个成年儿子——燕王刘旦、广陵王刘胥、昌邑王刘髆。
当时昌邑王刘髆是有机会继位的。刘髆是汉武帝的老来子,母亲是李夫人,两人都非常受汉武帝的宠爱。而贰师将军李广利是刘髆的舅舅,丞相刘屈氂和李广利又是儿女亲家,所以昌邑王刘髆也有雄厚的外援。
如果能静心等待,汉武帝为了身后稳定,说不定会立昌邑王刘髆为帝。
结果贰师将军李广利等不及,公元前90年出征匈奴前,拜托丞相刘屈氂做做工作,让昌邑王刘髆做太子。
汉武帝知道以后,大怒——你李广利领兵在外,还和丞相勾结起来,要扶持自己的外甥做太子,这是要逼宫吗?
于是汉武帝将丞相刘屈氂腰斩,逮捕贰师将军李广利的妻子家人,李广利在塞外听说事情败露,便投降匈奴,娶了匈奴单于的女儿。
经过这次事变,昌邑王刘髆从汉武帝的接班名单中出局,公元前87年和汉武帝同年薨逝。
而在汉武帝即将驾崩时,燕王刘旦请求入宫宿卫,汉武帝知道他是谋求继位,便心生厌恶,再不考虑刘旦继位的可能性。至于广陵王刘胥,能手刃猛兽力大无穷,但也显得大大咧咧,汉武帝不喜欢他。
这三位诸侯王失去继位的可能,汉武帝无奈之下,才选择了幼小的刘弗陵。
但也正因为刘弗陵太小了,没有任何治国能力,不甘心失去皇位的燕王刘旦,便重新生出政变夺位之心。
这次,刘旦在长安找到了盟友,那个人就是左将军上官桀。
上官桀和霍光是儿女亲家,两家子女共同育有一个五岁的女儿。上官桀想送孙女入宫,便和霍光商议,霍光觉得年纪太小了,不合适,给拒绝了。上官桀不甘心,便打通鄂邑长公主的关系,独自送孙女入宫。
公元前83年,汉昭帝刘弗陵册封上官氏为皇后。那时车骑将军金日磾已死,汉昭帝便封皇后之父上官安为车骑将军。
按照正常的逻辑,这件事可谓皆大欢喜,可以到此为止了。
结果上官桀和上官安觉得,根据汉朝外戚领政的惯例,他们做为上官皇后的父祖,应该排挤掉霍光独掌朝政。即便论实力的话,左将军和车骑将军绑在一起,并不比大司马大将军差。
上官父子的野心,倒也符合汉朝的基本法。
但令人难以理解的是,上官桀和上官安不准备辅佐刘弗陵了,而是和燕王刘旦勾结起来,准备迎立燕王刘旦为帝。他们之所以这么做,目的便是通过废立皇帝树立威信,然后拥立上官桀为帝。
这番谋划,可以看作是王莽、曹操、杨坚篡位故事的提前预演。
而另一位辅政大臣桑弘羊,因为想提拔家族子弟,却被霍光拒绝,觉得霍光不给自己面子,不照顾汉武朝既得利益者的利益,便和上官桀、上官安、燕王刘旦勾结起来,准备一举扳倒霍光。
如果他们成功扳倒霍光,那么接下来必然要爆发大规模的夺权战争,来之不易的安定局面要付之东流,汉武帝留下的江山也极有可能分崩离析。
幸好,人心是向汉的。
由于鄂邑大长公主也参与了阴谋行动,所以在公主府工作的稻田使者燕仓,便听到了一些消息。燕仓觉得不对劲,跑去告诉大司农杨敞,杨敞又告诉谏大夫杜延年,杜延年告诉了汉昭帝和霍光。
汉昭帝和霍光的反应非常迅速,立即派兵诛杀上官桀、上官安、桑弘羊等人的全族,鄂邑大长公主和燕王刘旦自杀。
公元前80年,一场未遂的政变,就此被干净利落的平定。
这也意味着,自从太子刘据兵败以后,持续11年的接班人之争彻底落下帷幕,自从汉武帝驾崩后,持续7年的权力和路线之争,以霍光和汉昭帝的最终胜利而宣告结束。
霍光不负汉武帝的嘱托,驾驶着汉朝这艘大船,从此进入稳定的休养生息时期。
三、
如果就这样下去,汉昭帝和霍光会上演一出“君臣相知”的温情故事,千载之后被人传颂。霍光也不会有凌驾于皇帝之上的权势,完全可以平稳着陆,得到和周公一样的待遇。
但很不幸的是,公元前74年,汉昭帝驾崩了。
这个时候,大司马大将军霍光要面临一个问题——到底谁来继承皇位。这个问题曾经困扰过汉武帝,现在轮到霍光了。
大臣们的意见很统一,广陵王刘胥是汉武帝唯一在世的儿子,除了他以外,别人都没资格继承皇位。
但广陵王刘胥是汉武帝排除过的人选,又是力大无穷的粗人,现在请回长安继位,会不会追究以前不支持他的事,进而清洗朝堂,霍光实在没有把握。
就在霍光纠结的时候,有人说了:“唯在所宜,虽废长立少可也。广陵王不可以承宗庙。”只要能为国选择贤君,不必在乎年纪辈分。
霍光有了这句话,便有了反击大臣们的武器,于是立即请上官皇后颁诏,迎昌邑王刘髆之子、二代昌邑王刘贺继位。
据史书记载:“在国素狂纵,动作无节。武帝之丧,贺游猎不止。尝游方与,不半日驰二百里。”
刘贺的这些恶劣事迹,很明显不符合“贤君”的标准,霍光做为大司马大将军执掌朝政,肯定听说过刘贺的事。
那霍光为什么还要立刘贺呢?
一般来说,领导明知一个人有缺陷,还要强行让他做某项工作,那大概率是要利用这个缺陷,来达到另外一些目的。
霍光可能就是明知刘贺不贤明,才力排众议,立刘贺为帝的。
刘贺果然没有辜负霍光的期望。
到长安继位以后,刘贺整天斗鸡走狗、骄奢淫逸,并把昌邑国带来的臣子都封了高官,安排到关键岗位上。结果就是,刘贺没有历代汉朝皇帝的风范,得罪了朝廷大臣的精神共识,刘贺培植小团体势力,得罪了朝廷大臣的现实利益。
等过了27天,霍光和朝廷大臣们达成统一战线,宣布昌邑王刘贺犯了1127个错误,“荒淫迷惑,失帝王体礼,乱汉制度”,废除昌邑王刘贺的帝位,并把昌邑国改为山阳郡。
同样是外藩入主中枢,汉文帝刘恒的手段,昌邑王刘贺是一点都没学到。
到这个时候,霍光终于露出真实的目的——拥立生长在民间的刘病已为帝。
刘病已是汉武帝的曾孙、太子刘据的孙子,刚出生几个月就遇到巫蛊之祸,被关到监狱里,正因为年纪小,他也成为刘据唯一留存的血脉。
换句话说,刘病已的曾祖母是卫子夫,和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有直接的血缘关系,而霍光是霍去病同父异母的弟弟,那么霍光和刘病已也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一家人。
这样的自家人,才是霍光选中的目标。
按照史书的说法,丙吉向霍光汇报之后,霍光才知道刘病已是刘据的血脉,然后立即拥立为皇帝。
但是仔细想想就知道,皇位是在一家一姓中传承,必须身份明确才能继位,否则的话,随便谁都可以从民间找个人来继承皇位,那岂不是乱套了?霍光执掌朝政这么多年,怎么可能连最基本的政治觉悟都没有?
唯一的答案是,霍光早就知道刘病已的存在,立品行不佳的刘贺做皇帝,就是为了废掉他,给生长在民间的刘病已铺路。
事实上,汉武帝处理刘据家人时,就有专人从太子宫中抱着刘病已,直接送到监狱,中间根本没有掉包的机会。汉武帝驾崩前,又派人清空监狱,准备“无轻重一切皆杀之”,轮到关押刘病已的监狱时,廷尉监丙吉不开门,说皇曾孙在这里,你们不能进来。
双方僵持到天亮,负责清空监狱的人没办法,只能回去禀报汉武帝,汉武帝说了一句:“天使之也”,随后大赦天下。
如果汉武帝不清楚刘病已的存在,又怎么可能相信丙吉的话,相信刘据留下一个孙子?
想骗别人容易,想骗搞了一辈子酷吏的汉武帝,基本没可能。
汉武帝大赦天下,其实就是承认了丙吉的话,承认了刘病已的皇曾孙身份。
后来朝廷下令,把刘病已接到掖庭抚养,名字写到宗室名册里,正式在宗法意义上承认了刘病已的皇族身份。
稍微长大以后,刘病已虽然是长安的少年游侠,“高材好学,然亦喜游侠,斗鸡走狗,以是具知闾里姦邪,吏治得失。数上下诸陵,尤乐杜鄠之间”,但他毕竟是汉朝的宗室公子,要定时奉朝请(点卯)的。
史书的原文记载是:“时会朝请,舍长安尚冠里。”
在这样的背景下,朝廷大臣都能经常见到刘病已,霍光甚至可以说是看着刘病已长大的,可能每次见到刘病已的时候,霍光都能想起逝去的卫太子。
所以丙吉汇报之后,霍光立即和丞相杨敞等人做出决定,向上官皇太后说:“孝武皇帝曾孙病已,年十八,师受诗、论语、孝经,躬行节俭,慈仁爱人,可以嗣孝昭皇帝后,奉承祖宗廟,子万姓。”
我们决定了,请刘病已来做皇帝,上官皇太后同意不同意啊?
上官皇太后同意霍光的意见,霍光派宗正刘德到尚冠里,接刘病已到未央宫,先封阳武侯,再即皇帝位。
刘病已,就是名传千古的汉宣帝。
公元前73年,汉宣帝以“定策安宗廟”的功劳,加封霍光食邑七千户,连同之前的食邑,霍光共有两万户,真正的富贵极于人臣。
原本霍光准备辞职交权的,但经过废昌邑王、立汉宣帝的事,霍光的权力和地位再度提升,在朝堂上一言九鼎。汉宣帝充分吸取昌邑王的教训,尽可能不得罪霍光。
在不知道霍光是真辞职还是假辞职的时候,汉宣帝只能驳回霍光的辞呈。
汉宣帝被架在那里,霍光离不开权力场,这种权臣幼主的格局,也给七年后的霍氏族灭埋下伏笔。
抛开这些是是非非来说,霍光通过拥立汉宣帝刘病已,给汉武朝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完成了汉武帝托付给他的历史任务。
四、
虽然霍光拥立汉宣帝有私心,但霍光给汉朝选对皇帝了。
霍光在汉武朝工作二十多年,深受严刑峻法的熏陶,而霍光又是循规蹈矩的性格,所以霍光执政的时候,依然是以严刑峻法治天下,无非是不像汉武帝一样屡兴大狱罢了。
汉宣帝在民间长大,性格非常自由奔放,又没有汉武朝的历史包袱,在位时彻底推翻严刑峻法的汉武遗风,大量启用温和的官吏,只求执法公平公正,不求严刑峻法威压天下。
老百姓有了一条明确的红线,终于不用莫名其妙的犯罪了。
汉宣帝知道民间尚未恢复元气,国民经济没有完全复苏,便经常下诏“大赦天下”、“勿收田租赋”、“流民还归者,假公田贷种食”,完全是仁爱明君的气象。
而且汉宣帝给汉武帝加“世宗”廟号,正式确定了汉武帝的历史地位,把汉武帝留下来的一部分政策和路线,变成理论上不可变更的汉家制度,例如盐铁官营、平准均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征战四方的成果、内朝和外朝等等。
在国际争霸方面,汉宣帝联合乌孙从西、南两面夹击匈奴。
听闻汉朝出兵讨伐,匈奴马上逃跑,导致五路汉军出塞千余里,只斩首三千余级。而匈奴没有防备乌孙,乌孙斩首和俘虏共四万余级,缴获牛羊马驼七十余万,匈奴大伤元气。
随后匈奴遭遇百年不遇的大暴雪,牛羊牲畜冻死无数,于是丁令、乌桓、乌孙从北、东、西三个方向攻击匈奴,杀戮数万人,“匈奴大虚弱,诸国羁属者皆瓦解”,汉朝再无边患。
公元前60年,汉朝骑都尉郑吉攻破车师国,招降匈奴余部,随即设立西域都护府,都督西域三十六国,汉朝威震西域。
所以在汉宣帝的治理下,汉朝不仅恢复了“文景之治”的局面,一石稻谷只有五钱,还在国际争霸中最终胜出,把汉武帝心心念念的东西变为现实。
汉朝功业至此,甚光美。
五、
汉宣帝当然也有错误,那就是接班人选错了。
太子刘奭喜欢儒学,汉宣帝批评他:“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政,用周政乎”,骂完叹一口气,“乱我家者太子也。”
汉宣帝发现淮阳王刘钦喜欢法律,又聪明仁孝,非常符合“霸王道杂之”的汉家制度标准,经常说刘钦“真我子也”,想立为太子。
但刘奭是许皇后的儿子,许皇后又陪汉宣帝度过人生最低谷的岁月,每想到此处,汉宣帝就不忍心废太子。
公元前49年汉宣帝驾崩,太子刘奭继位,后世称为汉元帝。不出意料,汉元帝听从儒生建议,完全用儒学理论来治国。
从秦始皇开始执行了150多年的徙陵制度废除了,郡县豪强不用迁徙到关中重新开始,可以在郡县里永久定居,于是豪强兼并之风愈演愈烈,不可遏制。
能通一本儒学经书的,便可以免除赋税徭役,于是有能力读书的豪强、地主、官员、商人家庭,正式成为汉朝的免税户,汉朝的税基急剧缩小。
这两项政策,注定了汉朝灭亡的结局。
汉元帝驾崩后,汉成帝继位,依照汉朝外戚领政的惯例,不仅任命舅舅王凤为大司马大将军,还封八个舅舅为侯,于是“郡国守相、刺史皆出其门下。”
权倾朝野的王氏外戚,和地方豪强、儒学的天人感应学说融合在一起,结果便是王莽借家族权势崛起,利用天人感应学说篡汉,地方豪强为保护既得利益支持改朝换代。
所以说,汉朝亡国,汉宣帝因一念之差选错接班人,要负很大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