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实在太强势了。你敢打嘴炮,我就敢卷死你。 一个中国汽车产业的常识是,市场已于2017年见顶,每年产销约3000万辆。但翻天覆地的是,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却从该年不到3%,迅猛提升到如今的超过50%,竟然从一个已经饱和的市场中,硬生生切走了半块蛋糕。 换言之,如今每卖出2台车,就有1辆电车。如此,传统车企怎能不眼红,不光是长城的魏建军,先前广汽的曾庆洪,都批评过新能源汽车的价格战,但理由实在太老套了--不赚钱的企业终究活不下去。 除了霸主比亚迪,造车新势力们,如特斯拉、蔚小理和小米,创始人大多来自互联网,他们可太懂赢者通吃了,当把大多数竞争对手挤出市场后,自然能大把赚钱,显然油车已经率先被献祭。 24年,中国一共卖出了3144万辆汽车,其中新能源1287万(渗透率41%),单比亚迪就427万,分别占比14%和33%,与排在其后的吉利(89万)、特斯拉(66万)、理想(50)和鸿蒙(45万)之和相当。 有了超级先发和规模优势,比亚迪打起价格战来自然得心应手,动辄降价5万以上,说实话的确没几个车企遭得住,并且大多数时候还是它率先动手,比如这两天。 最终目的有二:1.不断提高电车渗透率,这一点已经快走到尽头了,总有相当部分人就是偏爱油车;2.将不依赖传统车企的造车新势力,一一逐出市场,巩固自己的寡头地位,争取市占率提高到5成。 翻开24年电车销量榜,前10中就有5家这样的车企,依次为理想、零跑、深蓝、蔚来和小鹏,除了早早盈利的理想稳坐钓鱼台,其余在比亚迪一轮轮的降价攻势下,确实瑟瑟发抖。 要是遇到资本寒冬,没人撑得过一年。比如,上市7年,累计亏损了超千亿的蔚来,一旦切断外部融资,估计瞬间就得倒下。老实讲,投资人的耐心也差不多了。 比亚迪,那可是追着特斯拉打的主,最好不要挑衅它。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