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最难做到的是,感同身受

静语悟人 2024-12-02 08:40:28

杨绛先生说:“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

人与人相处,多数时候都隔着一层纱,而一个心灵通透且豁达的人,他愿意为了和谐共生,所以竭尽全力地完善自身。

这是一种涵养,也是一种气度。

也就是说,因为懂得了人各有各的悲欢,明白了形形色色的世相,所以领悟了生命的真相。

01

生活艰难,不求完全理解

当岁月流逝,我们就会明白,不高看缘分,不低瞧自强,不强求别人理解,是一种多么超脱的境界。

真正的成长,是可以凭自身的力量,活得潇洒自在。

他人功成名就,富甲一方,光彩夺目,说实话,与你有何相干?

他人一贫如洗,萎靡不振,乃至一蹶不振,说实话,你怎可能全都援手?

每个人每天只有固定的时间,再怎样精心规划地行事,慎重选择地为人,也很难做到面面俱到,事事周全。

每个人的一生里,都在迈向不同的人生方向,领略不同的人生。

不是你觉得好的,别人就会认可,哪怕你强行给予你认为最佳的,对方或许觉得这是最糟的。

生活艰难,有时候所谓的理解,就是无端加于彼此的精神负累。不如洒脱些,积极些,从容些,让一切尽量维持在一个“平衡”状态。

然后,少哀怨、少吐露、少空想。人走向成熟的一个标志,便是克制自己的倾诉冲动。

泰戈尔说:“天空没有翅膀的痕迹,但我已飞过。”

人与人不管情谊多么深厚,不管彼此的感情多么牢固,终有分别的一日。

说得更广些,就是我们所历经的尘世中,一切都是无常、易变的。

健康也是无常的,一场大病来袭,就可能被击垮。

亲情、朋友、爱人相聚,也同样不稳固,最后还是会分离。

在这种明明知道结果的情况下,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活出本真的自我,而不是为了讨好、成就其他事物而无休止地自我消耗。

老子曾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任何事物、情感,一旦发展到极致,接下来的走向就是转变。

财富来了,也终有失去之日,得势了,也总有失势的时候。

荣誉握在手中,总有一天也会不得不放下。

人生只是一段旅程,其中的喜怒哀乐,实在艰难。

倘若再执意寻求理解,无疑是难上加难,自寻烦恼又痛苦。

02

与其强求理解,不如成为自己

很喜欢罗曼·罗兰写的:“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其实,人在受挫的时候,最容易看清世态,也更能领会自我依靠的重要性。

相传,孔子与弟子周游列国时,遇到一条大河,河水湍急,无桥可渡,弟子们有的焦急,有的无奈。

孔子却镇定自若,他带领弟子寻找木材,制作木筏。

弟子问:“老师,为何您不抱怨,不等待他人相助?”孔子说:“自助者天助,靠自己才是根本。”

这世间,没有人能做到真正的理解他人,大多只是共情和惋惜罢了。

还有些情况,也不过是双方处于相似情境时的类似心境而已。

与其强求着他人理解,不如让自己尽快做到自救。

唯有自救,你的生活才是安稳的,你的生命才是充实的。

接受了世事的艰难,看到了人心的复杂,我们自然就会对众多事物持有一种平和的心态。

这种心态,会让我们自觉地降低期望值,既不高估世情,也不看低人心。

就像一个真正有修养的人,从不会对不如自己的人趾高气昂,更不会盛气凌人,反而是在体谅、宽和的心境下,以谦逊、温和的姿态来守护人性中的那一份尊严。

人人都有难题,人人都有伤痛,只是,有的人爱把难题反复诉说,把伤痛频繁展示。而有的人,即便遍体鳞伤,也从不叫苦。

因为他们知道,只有自己战胜了,困境才能解除,也只有真正度过了,日子才能好转。

03

万事万物不执拗

没有真正的理解,做人,能做到将心比心就很好了。

尘世中,大多数人都在尽力演绎着自己在人生之剧中的角色,不分尊卑,不分优劣。

或许起初,我们会质疑一切,拷问公平,甚至肆意地对待自己的人生,狂妄地挥霍时光。

但经历了一些事情或变故后,我们或许就会明白,心怀慈悲,学会将心比心,也懂得万事不强求,不勉强,才是蜕变,才是成熟。

林清玄说过一段话:“以清净心看世界,以欢喜心过生活,以平常心生情味,以柔软心除挂碍。”

过往不恋,现在不忧,未来不惧,做到悲天悯人,心怀善念。

如此,轻轻地来,轻轻地走,如同花开花落,默默地开,默默地凋谢。

2 阅读:93

静语悟人

简介:是非,审之于己;毁誉,听之于人;得失,安之于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