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被称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要是谁家能出个985/211大学的学生,亲朋好友都会羡慕不已,要是出个清华北大的学生,那绝对是祖坟冒青烟了。但是高考和古代的科举考试比起来,就显得比较“小儿科”了。
从唐朝到清朝,可以考证的状元数量是592个。从秦始皇开始到溥仪退位,皇帝也一共只有494个,这么来看,考上状元的难度和当皇帝差不多。
科举制度发扬于隋唐时期,隋文帝杨坚实行大一统以后,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开创了科举考试选拔人才,从此以后贫寒子弟有了不用造反,就可以进入朝堂为官的机会。隋炀帝时期进一步完善了科举制度,标志着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科举考试多久举办一次科举制度开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到宋朝时期发展到鼎盛。科举制度从隋唐时期一直到北宋初年,一直是一年举办一次。到了宋英宗时期,科举考试改为三年一考,从此各朝各代都沿用三年一考的制度,直到清朝光绪时期(1905年)才废除了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从一年一次改为三年一次的主要原因是,宋英宗时期已经不需要那么多官员了。北宋实行的是重文轻武的国策,建立初期需要大量的文官,于是成倍的增加录取人数。经历了宋太祖、宋太宗、宋真宗和宋仁宗四代皇帝,到了宋英宗时期文官数量已经非常饱和了,科举考试就改为三年举行一次。
古代考状元的流程和难度我们可以把科举考试看成一场淘汰赛,在考取状元之前,每个学子相继要参加童试、乡试、会试、殿试,层层选拔,过关斩将,才能最终夺魁,走向人生巅峰。
童试:难度相当于现在的高考,每年举行一次,以府、州、县为单位各自举办,只要是本地区的读书人,不论年龄大小,人人都可以参加。童试过关以后,就是秀才了,有资格进入下一步选拔——乡试。
乡试:难度相当于现在的公务员考试,每三年举办一次,在省城举行。乡试的排场就要大得多了,考生统一在贡院里边进行考试,进入考场前要严格搜身,考生每人一个小房间,考试期间吃喝拉撒都在这里边。
乡试通过以后就是举人了,恭喜你,正式进入特权阶级。《儒林外史》中的范进就是通过乡试以后疯了的。
我们可以代入一下范进这个角色,你是一个学生,连续考了三四十年都没有考上,现在你五十多岁了,没有任何收入,靠着老母亲做苦工、老婆问娘家打秋风活着。老丈人见了你就骂窝囊废,甚至连门口的狗见了你都懒得叫两声。这时候的你看着饿的两眼昏花的老娘,和穿着破衣烂衫对着空米缸哭泣的妻子,是不是想死的心都有了?
就在举目无望,想死都找不到上吊绳子的时候,突然一大堆人跑到你家,叫你举人老爷,县里乡里的各界名流都跑到你家来祝贺,送地的送地,给钱的给钱,甚至还有人要把自己年方二八的小女儿嫁给你这个五十多岁的糟老头做小妾。上一秒还走投无路、欲哭无泪,下一秒就荣华富贵,你就说你疯不疯?
古代一个地区的举人,伸手指头都可以数得过来,而且举人不仅能免除各种役和税,还能成为预备官员。在士农工商等级森严的古代社会,举人已经是士族的行列,实现了阶级的跨越。
会试:堪比现在的国家选调生。每三年一次,地点是在国都。童试和乡试你的对手只是本省的读书人,那么会试你的对手就是来自于全国的举人,都是优中选优,一路过关斩将杀出来的。会试通过以后称为贡士,就是给皇帝进献的人才,到这一步你就有机会触碰到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了。
殿试:恭喜你杀入总决赛,现在离状元只有一步之遥了。殿试由皇帝本人亲自主持,这时候要想成功不仅要有实力还要有运气,因为皇帝的个人喜好很关键,你的长相和名字都有可能导致你与状元失之交臂。
殿试以后就可以成为进士了,明清时期殿试分为三甲:状元、榜眼和探花。但是只要到了这一步,你就已经算是国家公职人员了,排名靠前的进士一般都会立刻被分配,排名靠后的就不一定了,要看国家机关有没有这么多空缺了。
看到这里大家应该都能体会到中状元是一件多么难的事了吧!其实在以贫农为主要人口的古代社会,大部分人是连书都读不起的,更别说靠读书改变命运了。首先你要有足够的资金买笔墨纸砚和书本,还要有足够的资金支撑你去参加各级考试的花销。
比如唐宋八大家的苏轼父子三人,他们家本来是富裕人家,后来苏洵带着两儿子进京赶考,苏轼兄弟虽金榜题名,然而家当也开销的差不多了。后面苏轼母亲病逝,父子三人奔丧回家,家中屋庐倒坏,篱落破漏,如逃亡人家。这也是为什么文学作品里,书生大多以穷酸形象出现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