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硫菌唑丙硫菌唑由拜耳研发,对多种危害严重的真菌病害有着出色的防治效果,自推出后在全球农业领域迅速得到应用,目前已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防治主要作物病害的关键药剂。

丙硫菌唑主要通过抑制真菌的甾醇生物合成,干扰真菌细胞膜的形成和功能。具体而言,它作用于真菌细胞中的CYP51酶,这种酶在麦角甾醇的合成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通过抑制该酶,导致真菌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受损,使细胞内物质泄漏,最终导致真菌细胞死亡,从而达到杀菌的目的。
产品特点(1)杀菌谱广:对多种重要的真菌病害有效,如小麦白粉病、赤霉病,油菜菌核病等,用于防治小麦赤霉病时,防效可达到70% - 90%,显著减少病害对产量的影响。

(2)内吸传导性好:能够被植物吸收并在体内传导,确保药剂能够到达植物的各个部位,包括新生组织和难以直接接触到药剂的部位,从而提供全面的病害防护。
(3)持效期长:一次用药后,其有效成分可以在植物体内持续发挥作用,持效期一般可达14 - 21天,减少了施药次数,降低了劳动成本。
(4)活性高:只需较低的剂量就能达到良好的防治效果,对环境的压力相对较小。

丙硫菌唑主要适用于谷物作物,如小麦、大麦、燕麦等,对这些作物的常见真菌病害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同时,在油料作物如油菜的种植中也广泛应用,用于防治油菜菌核病等病害,为油料作物的健康生长和高产提供保障。
使用方法(1)防治小麦赤霉病,使用40%丙硫菌唑悬浮剂,稀释1000 - 1500倍液,在小麦扬花期,当预测有赤霉病流行风险时(如遇连续阴雨天气),对小麦穗部进行均匀喷雾,每亩用药液量45 - 60升,每7 - 10天喷一次,根据病情可喷2 - 3次。

(2)对于油菜菌核病,选用30%丙硫菌唑可湿性粉剂,稀释800 - 1000倍液,在油菜初花期和盛花期各喷雾一次,重点喷在植株的中下部茎杆和叶片,每亩用药液量30 - 45升。
(3)用于小麦种子处理,以20%丙硫菌唑悬浮种衣剂为例,按药种比1:100 - 1:200进行包衣,可以有效预防小麦苗期的白粉病、纹枯病等病害,提高种子发芽率和幼苗的抗病能力。
混剂混配(1)丙硫菌唑 + 戊唑醇:这种组合对小麦赤霉病和白粉病的防治有协同增效作用,可用30%丙硫菌唑 + 10%戊唑醇悬浮剂,稀释1500 - 2000倍液,在小麦扬花期和灌浆期喷雾,能够更有效地控制病害,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2)丙硫菌唑 + 多菌灵:用于防治油菜菌核病,将25%丙硫菌唑 + 4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按1:1混合,稀释800 - 1000倍液,在油菜花期喷雾,能增强对菌核病的防治效果。
注意事项(1)超量使用可能会导致作物出现药害,如叶片发黄、生长迟缓等现象,尤其在作物的幼苗期和花期;同时,避免在高温强光条件下使用高浓度的丙硫菌唑,否则可能会对作物造成伤害。
(2)丙硫菌唑与许多杀菌剂有较好的混配性,但与碱性农药混用时,可能会降低药效,当与一些新型农药或生物制剂混配时,由于可能缺乏足够的试验数据,建议先咨询专业农技人员或进行小范围试用,确保安全有效。
(3)丙硫菌唑对水生生物有一定毒性,使用过程中要避免药剂流入水体,防止对鱼类、虾类等水生生物造成危害。药剂在土壤中的残留会对土壤微生物群落产生一定影响,长期使用应注意合理安排轮作,以减少土壤残留对后茬作物的影响。
(4)小麦收获前21 - 28天、油菜收获前14 - 21天应停止使用丙硫菌唑,以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