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霜霉病是葡萄生产中常见且危害严重的一种病害,在世界各葡萄产区均有发生。该病具有发病迅速、传播快等特点,如不及时防治,会严重影响葡萄的产量和品质,给葡萄种植户带来较大经济损失。了解葡萄霜霉病的发病特征、发生规律,掌握科学的防治方法,对于葡萄种植的稳产、高产至关重要。

葡萄霜霉病主要危害叶片,也能侵染新梢、幼果等幼嫩组织。
叶片发病初期,在叶片正面出现半透明、水渍状、边缘不清晰的小斑点,后逐渐扩大为淡黄色至褐色的多角形病斑。空气湿度大时,病斑背面会产生白色霜状霉层,这是霜霉病的典型症状。病情严重时,病斑连片,叶片干枯卷曲,提前脱落。

新梢受害,会出现水渍状、褐色的病斑,后期病部凹陷,表面有白色霉层,新梢生长受阻,甚至枯死。
幼果感病,表面会出现灰白色病斑,上有白色霉层,病果发育受阻,易脱落,未脱落的果实也会畸形,失去食用价值。
发生规律葡萄霜霉病的病原菌为葡萄生单轴霉,属鞭毛菌亚门真菌。病菌以卵孢子在病残体或土壤中越冬,翌年春季,当温度达到10 - 15℃,遇降雨或高湿度条件,卵孢子萌发产生孢子囊,孢子囊释放出游动孢子,借风雨传播,从寄主气孔或表皮侵入。

此病害具有多次再侵染的特点,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潜育期短,发病迅速。一般来说,低温、高湿是葡萄霜霉病发生的主要条件,尤其是在昼夜温差大、多雨多雾的季节,病害容易流行。
此外,果园通风透光不良、地势低洼、排水不畅、种植过密、偏施氮肥等因素,也会加重病害的发生。
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
(1)选择地势高、排水良好、通风透光的地块建园,避免在低洼、潮湿的地方种植葡萄。合理密植,根据葡萄品种和架式,确定适宜的种植密度,一般篱架栽培株行距为1 - 1.5米×2 - 2.5米,棚架栽培株行距为1 - 1.5米×4 - 6米,保证果园通风透光良好。

(2)加强果园管理,及时修剪病枝、病叶、病果,集中深埋或烧毁,减少病原菌基数。
(3)增施有机肥、磷钾肥和中微量元素肥,增强树势,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
2.化学防治
(1)在发病前或发病初期,可选用保护性杀菌剂进行预防,如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 - 800倍液,或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400 - 600倍液,每隔10 - 15天喷一次。

(2)发病后,可选用内吸性杀菌剂进行治疗,如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 - 600倍液,或64%恶霜·锰锌可湿性粉剂400 - 500倍液,或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600 - 800倍液,每隔7 - 10天喷一次,连续喷2 - 3次。注意药剂的轮换使用,避免病原菌产生抗药性。
3.生物防治
可使用一些生物防治制剂,如哈茨木霉菌、枯草芽孢杆菌等,这些有益微生物能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和繁殖。将生物防治制剂按照说明书稀释后,进行喷雾或灌根处理,一般每隔7 - 10天使用一次,连续使用2 - 3次。
注意事项化学防治时,要严格按照农药的使用说明操作,控制好用药浓度和剂量,避免产生药害。在高温时段和葡萄花期、幼果期等敏感时期,要适当降低用药浓度,以免对葡萄造成伤害。同时,注意农药的安全间隔期,采收前一定时间内禁止使用农药,防止农药残留超标。生物防治制剂要存放在阴凉、干燥处,避免阳光直射,使用时要现配现用,以保证其活性。此外,要加强果园的监测,及时发现病害的早期症状,做到早预防、早治疗,以减少病害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