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赤霉病是威胁小麦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一旦发生,不仅会造成减产和品质下降,其产生的毒素还会累积,危害人畜健康。当病麦率超过4%时,小麦将完全丧失食用价值。因此,每年小麦赤霉病的防治都是重中之重,掌握赤霉病的防控技术,对保障小麦安全生产至关重要。

(图片来自网络)
1、症状田间诊断小麦赤霉病又称"麦穗枯",可侵染小麦各生长阶段,可引起苗枯、茎基腐、秆腐和穗腐等症状:
(1)苗期枯死。一般是由带菌种子或土壤病残体引发,刚开始时,病苗芽鞘褐变,植株矮小黄化,随后根系腐烂,严重时可导致麦苗死亡,潮湿时可见粉红色霉层。
(2)茎秆腐烂。包括茎基腐和秆腐两种表现,茎基腐会导致植株基部变褐腐烂,易引发倒伏;秆腐一般在穗下1-2节出现红褐色病斑,最终导致上部穗部枯死。

(图片来自网络)
(3)穗腐。穗腐一般在小麦扬花期侵染,也是发病最严重的时期,也是需要重点防治的,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通常就是特指这种情况。穗腐一般在扬花期侵染,灌浆期显症。初期小穗颖壳出现水渍状褐斑,后扩展至整个穗轴,潮湿时产生粉红色胶状霉层,最终形成枯白穗,造成小麦减产,影响小麦品质。
2、病害发生规律(1)病原特性。小麦赤霉病的病原菌为禾谷镰孢菌、燕麦镰孢菌、锐顶镰孢菌、三隔镰孢菌、串珠镰孢菌等,以菌丝体在作物残体上越冬,次年春季在温度、湿度等条件适宜时,产生孢子借风雨传播,此时,一般正是小麦的扬花期。

(图片来自网络)
(2)发病条件。当平均气温9℃以上、相对湿度80%以上时,可造成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和流行,若遇到持续阴雨天气,还会加重病害的发生;此外,若秸秆还田田块菌源量大、种植易感病品种、施用氮肥过量等,也会加重的发生和传播。
3、综合防治方案(1)施药时机。把握"见花打药"原则,正常天气,可在全田小麦有5-10%扬花时首次施药;若当地遇连续阴雨天气,可抢雨隙提前至抽穗期施药,重发区域需二次防治。若施药后短时间内遇雨,则需在用药后5-7天,补防一次。

(图片来自网络)
(2)药剂选择。推荐采用不同作用机理药剂复配,可选用含有三唑酮、氰烯菌酯、戊唑醇、咪鲜胺等的复配剂,如戊唑·咪鲜胺、氰烯·戊唑醇、唑醚·戊唑醇、氰烯·己唑醇、噻呋·己唑醇等,也可用单剂混配,如戊唑醇+氰烯菌酯(或咪鲜胺)、多菌灵+嘧菌酯/吡唑醚菌酯等,也可使用丙硫菌唑、叶菌唑等新型药剂,喷药时要重点对准小麦穗部均匀喷雾。
(3)推荐施药方案。每亩可选用25%氰烯菌酯50毫升;或每亩43%戊唑醇20毫升+20%吡唑醚菌酯10克;或每亩25%三唑酮50毫升+43%戊唑醇20毫升;或每亩10%己唑醇30毫升+20%吡唑醚菌酯10克;或每亩25%丙环唑20毫升+25%嘧菌酯10毫升;或每亩10%苯醚甲环唑20克+20%吡唑醚菌酯20克;或每亩50%多菌灵50克+25%咪鲜胺50克等。

(图片来自网络)
以上方案选择一种即可,若二次补防,最好更换施药方案,交替用药,减小抗性的产生。
(4)增效方案。在防治赤霉病的同时,可结合防治蚜虫加入菊酯类药剂,加入磷酸二氢钾进行营养调控,增加抗性,加入有机硅等助剂,提高药剂附着性能。
特别提醒(1)赤霉病预防窗口期短,在小麦抽穗至扬花期,要经常下田观察小麦生长状态,看自家或邻近地块是否有发病情况。
(2)预防为主,结合当时天气情况,提前预防,无人机飞防需保证每亩1.5L以上药液量。
希望这些技术要点能帮助大家做好赤霉病防控。想了解更多农业实用技术,请关注叶雨拾光,欢迎留言交流!
(注:文中药剂及药量仅作技术交流,使用时请严格参照最新农药登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