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知人善任,为何最后没能一统三国?毛主席:他身上有三个缺点

洲洲谈军事 2023-02-11 18:17:01

《三国演义》是我国封建社会时期的一部百科全书式的作品,具有多方面的价值和相当高的美学成就,尤其是对于读者的影响,能够使身处不同时代、不同环境的人们以感悟和思考。

毛主席对于《三国演义》可谓是情有独钟,无论少年时期还是年入古稀,毛主席对于《三国演义》的兴趣,丝毫没有衰减之时……

毛主席与《三国演义》的渊源

1902年,9岁的毛主席开始进入私塾读书,当他认识的字足够看一些简单的故事书时,他就开始寻找一些自己能大致看明白的小说,《三国演义》就是其中之一。

当时私塾的先生对于《三国演义》一类的“禁书”很是痛恨,但毛主席却十分偏爱,喜爱程度甚至远超经书。许多故事他几乎都是倒背如流,而且还和同龄的小伙伴讨论过多次。

《三国演义》一类的书籍,对于少年时期的毛主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图丨少年时期的毛主席

后来毛主席被迫辍学在家务农,但只要一有空闲,他就会读《三国演义》。而且为了方便,他每天将书随身携带,只要有空就坐在地上看书,常常沉醉在三国战争中的韬略和计谋。

但是,毛主席的父亲却不赞成儿子的行为,认为读书妨碍到了干活,父亲二人经常为此发生争吵。最后父子达成协定,书可以看,但必须要干完活之后才能看。

自此,毛主席每天早早干完父亲派给的农活,然后躲在隐秘处,一个人品读《三国演义》等书,沉醉在英雄豪杰的故事中。

后来在毛主席的据理力争下,父亲同意他前往东山学堂继续读书。在离家的那天早上,毛主席早早起床收拾行李,并将两本书小心地装进了篮子中,其中就有《三国演义》。

到了东山学堂之后,校长问他念过私塾没有,毛主席说念过几年,能够看懂小说。校长又追问他看什么小说,毛主席说自己将《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看了几遍。

在课余时间,毛主席经常给同学们讲《三国演义》和《水浒传》里的故事,很快就成为学生中有关三国历史和一百零八将的故事大王。但毛主席对于《三国演义》的熟悉,却导致他经常和历史教师发生争执,师生之间常常争得面红耳赤。

图丨毛主席(四排右二)与湖南一师同学合影

辛亥革命爆发之后,18岁的毛主席参军入伍,成为了一名列兵。除了认真接受训练外,他还经常给同班的战友讲《三国演义》的故事。

这些经历无疑强化了毛主席对三国故事的记忆和理解,以至于投身革命之后,只要需要,他就能随口说出一段《三国演义》中的故事。

毛主席进入湖南一师读书后,虽然接触到了很多新的书籍和思想,但《三国演义》对他的影响依旧存在。当时毛主席和萧子升、蔡和森常以刘关张自喻,表明他们不仅是读书,也有了参加社会斗争的愿望。

青年时期的毛主席除了读《三国演义》,有时还到书中描写的著名战场游历考察,印证书本中的知识。1920年,毛主席在欢送同伴赴法勤工俭学的途中,特意到徐州寻访古迹,凭吊古战场。

1927年秋收起义之后,毛主席率领队伍上了井冈山。即使在敌情险恶的环境下,毛主席仍旧三番五次寻找《三国演义》。在毛主席看来,《三国演义》是他的第一本军事教科书。

图丨秋收起义油画

1934年红军长征渡过湘江后,在油榨坪休整。按照总部的命令,所有人都必须轻装。当时王稼祥看了看毛主席的铁皮箱,问他箱子里的那么多古书都是必要的吗?毛主席认真地对他说:

“《三国演义》《水浒》,还有一些唐宋诗词,路上捡来的地方志,都是必要的,比饭锅、牙刷还必要。”

红军到达陕北之后,毛主席对于《三国演义》等古典小说的兴趣依旧浓厚,还经常向高级干部推荐这些书。在六届六中全会期间,毛主席向贺龙和徐海东推荐了三部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以及《红楼梦》,并对他们说:

“谁要看不完这三部书,就不算个中国人。”

虽然这只是一句玩笑话,但也体现出《三国演义》在毛主席心中的份量。

图丨手不释卷的毛主席

1945年抗战胜利之后,毛主席为争取和平,决定前往重庆与蒋介石谈判。临行前,毛主席特地挑选了几本小说,其中就有《三国演义》。蒋介石发动内战之后,毛主席和党中央转战陕北,即使在行军路上,毛主席也要和身边人漫谈《三国演义》。

与身边人漫议三国人物,也是毛主席“读”《三国演义》的一种特殊方法。那么《三国演义》中三位主要人物,刘备、孙权和曹操,在毛主席的眼中又是怎样的呢?

刘备的四个优点和三个缺点

在毛主席的眼中,刘备有四个优点和三个缺点。第一个优点,就是会用人。曾经毛主席在与秘书林克说到“煮酒论英雄”时,提到“尽管刘备比曹操所见略逊,但刘备这个人会用人,能团结人,终成大事。”

首先,刘备用真诚和礼仪将天下人才招为己用。其中最著名的例子就是“三顾茅庐”,诸葛亮加入刘备之后,帮助其事业走上了高峰。

其次,刘备有知人之名,信赖部下。在长坂坡之战中,很多人都认为赵云会弃刘备而去,但刘备深知赵云为人,反驳了众人的观点。事实证明刘备的判断是正确的,赵云非但没有投靠曹操,还在百万军中救出了刘阿斗。

图丨赵子龙单骑救主剧照

毛主席也经常以刘备的例子,告诉广大的党员干部要会用人,能团结人,把架子收起来,和人民打成一片,在全国形成团结一致的良好氛围。

刘备的第二个优点,就是善于处理干部之间的关系。毛主席认为,蜀汉政权的建立,得益于“外来干部”和“地方干部”的精诚团结。从“刘备入川”的故事中,毛主席将学到的经验,应用到了中国的改革和建设中。

刘备的第三个优点,是爱民如子。在曹操大军攻打新野时,刘备在诸葛亮的建议下准备放弃新野,投奔襄阳。新野的百姓誓死相随,一路跟到了襄阳,结果却被拒之门外。

刘备担心两军交战损伤到百姓,便采纳诸葛亮的建议,放弃了襄阳,冒着被曹军追截的危险,带着数十万百姓前往江陵。自己身处生死关头,却将百姓安危置于首位,因此刘备得到了百姓的拥护和爱戴。

1947年,胡宗南向延安发动进攻,面对如此危险的处境,彭德怀等人催促党中央向黄河东面转移。毛主席对大家说:

“我们在延安住了十来年,一直处在和平环境中,现在一有战争就走,我无颜对陕北乡亲,日后也不好再见面。难道我们还不如刘备?刘备撤退还舍不得丢下新野的老百姓,我们共产党总比刘备强嘛。”

图丨延安时期的毛主席

后来在撤离延安前,毛主席询问延安群众的情况,得知已经安然撤走之后,自己才安心撤离。

刘备的第四个优点,是拥有融洽的上下级关系。刘备得到了诸葛亮的辅佐,犹如“如鱼得水”。毛主席也经常将群众比作诸葛亮,领导者比作刘备,二者之间就像鱼和水的关系,要想做好工作,就要建立一个和谐的党群关系。

刘备身上的诸多优点,被毛主席借鉴用来管理干部和维护群众,同时刘备身上的缺点,也时刻提醒着毛主席。

首先一点,就是感情用事。1949年毛主席从西柏坡前往北平,途径刘备家乡涿州时强调,刘备好感情用事,许多问题用感情代替了政策。毛主席以此来提醒革命者们,“进京赶考”要学会抵制各种诱惑,坚持原则,绝不能用感情来代替政策。

其次,刘备不能区分主次矛盾。皖南事变爆发后,党内就如何对待蒋介石的问题上,产生了严重的分歧。毛主席就拿出刘备兵败夷陵的典故,来说明没有处理好主次矛盾的后果。

毛主席借古讽今来给大家启示,很快党内同志就有了一致的认识,以不放弃抗日统一战线为原则,对国民党采取不妥协、不退让的斗争方针。

图丨皖南事变前的新四军部队

最后,毛主席曾经批评过刘备“缺乏朝气”。同样还是兵败夷陵的典故,当时刘备已经61岁,还要亲率大军征讨东吴,相比于孙权来说,刘备“老头子挂帅”,不敢大胆启用年轻人,岂有不败之理。

借助这个典故,毛主席号召全党同志要具有创新精神,敢于打破党内沉闷、保守的氛围,营造出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同时也要注重老年人沉稳的优势。

“说曹操是奸臣,那是封建正统观念制造的冤案”

在社会上,人们普遍对曹操存在偏见,认为曹操是历史上的坏人,但毛主席却不这样认为,他认为曹操是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一个了不起的诗人。还说过“我的心与曹操是相通”的话。

从年轻时候开始,毛主席对曹操就十分推崇。1918年,他路过河南,特地去许昌凭吊曹操,并写诗表达对曹操的敬佩之意。在之后的许多年中,毛主席还在不同场合多次谈及曹操,并给予高度评价。

至于那些贬损曹操,将曹操看作奸臣的传统观念,毛主席一向反对。1957年,毛主席在一次谈话中,曾经为曹操辩诬:

“历史上说曹操是奸雄,其实曹操不坏,当时曹操是代表进步一方的,汉是没落的。”

图丨酷爱读书的毛主席

后来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主席对各大协作区主任说,我们与劳动者在一起是有好处的,感情上会起变化,影响到几千万干部子弟。曹操骂汉献帝“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是有道理的。

毛主席以这则故事告诫领导干部,一定不要脱离群众,可谓是恰到好处。

“我喜欢曹操的诗,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是真男子,大手笔。”作为一名诗人,毛主席曾表示自己十分喜欢曹操的诗,并写下了《浪淘沙 · 北戴河》,给曹操做了定论。

甚至毛主席还注意到曹操的养生之道,他曾经给多位干部推荐曹操的《龟虽寿》,以此来增强病中干部的信心。

毛主席曾说,三国的几个政治家和军事家,对统一都是有所贡献的,其中以曹操的贡献最大,司马氏完成了统一,主要就是曹操在之前打下的基础。从这样的认识出发,毛主席坚决主张为曹操翻案。

1958年,毛主席在武汉召集关于《三国志》的座谈会,首次提出要为曹操翻案。因为《三国志》是将曹操看作正面人物来写的,但由于《三国演义》更加通俗,因此曹操在旧戏舞台上是白脸奸臣:

“我们党是讲真理的党,凡是错案、冤案,都要翻。说曹操是奸臣,那是封建正统观念制造的冤案。这个冤案要翻。”

图丨毛主席的床边摆满了书

史学界闻风而动,不少历史学家纷纷发表文章,掀起了一股为曹操翻案之风。从此曹操被恢复历史名誉,戏曲舞台上的曹操在眉心添加了一个红点,以示是好人。

当然,毛主席对曹操如此推崇,也并非曹操在毛主席眼中没有缺点。在毛主席看来,曹操身上的缺点有两个,第一个,有时也优柔寡断。在曹操打过张鲁之后,本应该打四川,结果曹操不肯去,隔了几天之后又后悔了,错失了良机。

第二是不能严于律己。毛主席曾经批评过曹操执法,“对人严而责己宽”。将领出征,曹操定下了严格的律法,但赤壁之败,自己却丝毫不提。

相比于曹操和刘备,毛主席对孙权的评论不多,但从他只言片语的议论中,能够看出孙权在毛主席心目中也称得上是人杰。

在毛主席的多次讲话中,都曾借用孙权重用周瑜的例子,来说明选拔干部不能论资排辈,要敢于使用新人,对孙权善于使用人才给予了肯定。同时毛主席也多次提到孙权年纪轻轻就当了家,在1956年的一次谈话中,毛主席曾说过这样一段话:

“看起来还是青年行。群英会上的英雄,大多是二三十岁的人,诸葛亮当时才二十七岁,孙策初干事时,不到二十岁,孙权更小。孙权生于东汉光和五年,他接哥哥孙策班时才十八岁。”

图丨毛主席读书照

对于孙权的年少有为,毛主席颇为赞赏。社会上普遍认为,赤壁之战的胜利,是由于诸葛亮“借东风”,但毛主席却认为,赤壁之战中,曹操实际只有二三十万人马,又不熟悉水性,败在孙权手下,不单单是因为孔明“借东风”。

1970年,毛主席在政治局会议上,第三次提出不当国家主席,也不再设国家主席,并以三国故事举例。孙权劝曹操当皇帝,曹操说孙权是要将他放在炉火上烤:

“我劝你们不要把我当曹操,你们也不要做孙权。”

1975年毛主席在北京召开会议后,对自己所作的《水调歌头 · 游泳》中“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作了解释,肯定了孙权是个能干的人。紧接着他又念了辛弃疾《南乡子》中的两句,并对最后一句作了改动: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当今惜无孙仲谋。”

毛主席一生都喜欢读《三国演义》,对于《三国演义》的评价也很高。他十分看重这本书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价值,主张“看这本书,不但要看战争,看外交,而且要看组织。”

毛主席将《三国演义》当作历史来阅读,常常拿三国故事来说明生活。毫无疑问,《三国演义》对毛主席的一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0 阅读:2

洲洲谈军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