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役老兵甘当65年农民,92岁登记信息,政府才发现是特等功臣
2019年初秋的一个清晨,浙江省宁海县越溪乡七市村格外热闹。锣鼓喧天中,一群身着正装的政府工作人员来到了92岁老人应隆滚的家门口。他们郑重其事地将一枚沉甸甸的勋章,交到这位满头白发的老人手中。这一刻,惊讶的不仅是前来围观的村民,更是应隆滚的儿女们。
原来,这位在村里默默耕种了65年的老农,曾是一位战功赫赫的特等功臣。如果不是2019年的退役军人信息采集工作,这个尘封已久的秘密可能永远不会被揭开。当年的功勋证书和勋章,一直被老人小心翼翼地保存在一个布包里,藏在箱底深处。
究竟是什么样的经历,让一位特等功臣选择隐姓埋名65年?他为何放弃安逸的机关工作,执意回乡务农?这段被尘封的往事背后,又有着怎样感人至深的故事?
一、从孤儿到战功赫赫的特等功臣
1927年春天,应隆滚出生在浙江省宁海县越溪乡七市村的一户铜匠家庭。他的父亲靠打铜器维持一家人的生计,虽然生活并不富裕,但一家人相依为命,日子倒也过得去。
不料天有不测风云,1932年,年仅5岁的应隆滚失去了父亲。父亲去世后,家中失去了主要经济来源,生活陷入困境。更不幸的是,4年后,9岁的应隆滚又失去了母亲,从此只剩下他和哥哥相依为命。
哥哥虽然跟随父亲学习了一些铜匠手艺,但技艺尚未纯熟,仅能勉强糊口。为了生存,年幼的应隆滚不得不到地主家做工。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放牛、挑水、砍柴,干着各种繁重的农活。
1947年,国民党为扩充军队,在各地强行征召壮丁。19岁的应隆滚被抓进了国民党军队。没有经过正规训练,就被匆忙送上战场。在国民党军队中,应隆滚亲眼目睹了军官克扣军饷、欺压士兵的黑暗现象。
1948年11月,历史的转折点到来。在淮海战役中,应隆滚所在的部队参与起义,加入了人民解放军。这一选择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他被编入第二野战军第4兵团第14军41师122团炮兵连,成为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
在人民军队中,应隆滚找到了人生的归属。部队不仅给他提供了学习文化的机会,还系统地传授了炮兵技能。通过刻苦训练,他很快掌握了迫击炮、山炮等多种火炮的操作技能,成为连队的技术骨干。
从1948年到1950年,应隆滚跟随部队转战大江南北。在渡江战役中,他随部队突破国民党军队的重重防线;在广东战役和广西战役中,他用精准的炮火支援为步兵开辟通路;在云南剿匪行动中,他凭借过人的炮术,多次立下战功。
1950年在滇西剿匪战斗中,应隆滚立下了最大的功劳。一次追剿行动中,土匪头目带领残部负隅顽抗,依托山林地形不断骚扰。应隆滚根据多年积累的作战经验,巧妙运用地形,精确计算弹道,一炮命中敌首,彻底瓦解了这股土匪武装。
同年12月30日,在14军的表彰大会上,应隆滚被授予"特等功臣"称号。这是对他在解放战争和剿匪战斗中突出表现的最高褒奖。23岁的应隆滚,从一个孤儿成长为战功赫赫的特等功臣,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价值。
二、转业回乡与艰难抉择
1954年春,正值部队精简整编,组织上给予应隆滚三个安置选择:可以留在军队继续服役,也可以转业到省级机关工作,或者选择回乡务农。当时,不少立过战功的军人都选择了前两个方案。
在转业分配会上,应隆滚递交了一份请求书,主动申请回乡务农。这个决定让首长和战友们都感到意外。组织上考虑到他的特等功臣身份和优秀表现,多次找他谈话,建议他去省军区或地方机关工作。
但应隆滚坚持了自己的选择。他向组织说明了三点理由:第一,家乡的哥哥年事已高,需要照顾;第二,七市村是革命老区,但基层建设还很薄弱,需要有文化、懂技术的人回去带领乡亲们发展生产;第三,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应该到最需要的地方去。
1954年4月,应隆滚正式办理了转业手续。临行前,首长特意为他举办了一个简朴的欢送会。战友们纷纷劝他带走立功证书和勋章,这些都是他用生命换来的荣誉。但他只是将这些证书和勋章仔细包好,放在行囊最底层。
回到七市村后,应隆滚面临的第一个考验就是居住问题。由于离家多年,老房子已经倒塌,他只能暂住在村里的公共房舍里。村民们听说他是从部队转业回来的,都劝他去镇上找个"轻松"工作。
但应隆滚选择了最艰苦的道路。他主动申请参加农业生产队,从最基础的农活干起。白天,他和村民一起插秧、锄草、收割;晚上,他就着油灯学习农业知识和政策文件。
1955年春耕时节,应隆滚带头响应互助合作号召,将自家的农具和耕牛投入集体使用。他还根据部队里学到的组织管理经验,把生产队按照农户的特长和劳动能力进行分工,提高了生产效率。
同年秋天,七市村遭遇了罕见的旱灾。应隆滚发动村民挖掘水渠、修建水库。他带头站在齐腰深的淤泥中干活,用军人的坚韧精神带动着全村上下。这一年,在普遍减产的情况下,七市村却实现了粮食增产。
随着工作的开展,一些人发现应隆滚的能力远超普通农民。县里多次派人来动员他去机关工作,承诺提供更好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但他都婉言谢绝了。在他看来,农村基层工作虽然清苦,却最能发挥自己的作用。
这一选择,也让他付出了很大代价。转业后的工资只有每月28元,比机关干部少了一大截。家里添置农具、建房子都很困难,但他从未向组织提出过特殊要求。每当有人问起他的功勋,他总是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
三、默默奉献的基层干部生涯
1956年初,七市村第一次召开生产队长推选大会。在全体社员的一致推举下,应隆滚当选为第一生产队队长。上任伊始,他就面临着一个重大挑战:全村只有三台老旧的水车,灌溉效率低下,严重制约着农业生产。
应隆滚发动村民自制水车零件,利用夜间时间组织突击维修。他带领村民在半个月内修复了五台报废的水车,还改进了水车结构,使灌溉效率提高了一倍。这一创新经验很快在全乡推广开来。
1958年,七市村遭遇了一场特大洪灾,河水漫过堤坝,农田被淹。应隆滚组织村民昼夜抢险,用土袋加固堤坝。在最危急时刻,他跳入齐胸深的洪水中,用身体顶住决口处。这场抗洪战持续了72小时,最终保住了全村的粮田。
1959年至1961年的自然灾害时期,七市村也未能幸免。面对严峻的粮食短缺问题,应隆滚带领村民开展生产自救。他根据当地气候特点,在田埂上种植红薯、南瓜等耐旱作物,并组织村民到山上采集野菜、挖食用菌。通过这些措施,七市村成功渡过了最艰难的时期,没有出现一例因饥饿导致的非正常死亡。
1965年,应隆滚被推选为村调解员。在此期间,他调解了数十起邻里纠纷和家庭矛盾。他处理矛盾的方式很特别:不论是谁家有事,他都会先到田间地头帮着干活,边干边聊,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然后再耐心调解。
1970年代初,七市村开始发展集体企业。应隆滚提议利用本地竹林资源,创办竹制品加工厂。他带领村民考察市场,学习技术,很快建起了全乡第一家竹器厂。这个小厂不仅解决了30多名村民的就业问题,还为集体经济增加了可观的收入。
1978年,村里开始兴建文化活动中心。当时村集体资金紧张,应隆滚主动捐出了自己准备翻修房子的积蓄。他还组织村民义务参与建设,利用农闲时间运送建材、砌墙支梁。经过半年的努力,一座建筑面积200平方米的文化活动中心建成了。
1980年代,七市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为经验丰富的老干部,应隆滚被请来主持土地分配工作。他根据每家每户的实际情况,合理划分田块,确保分配公平公正。在他的主持下,全村顺利完成了土地承包,没有发生一起纠纷。
1985年,村里建立了第一个农业技术服务站。应隆滚虽然已经年过花甲,仍坚持每天到服务站值班,为村民讲解农业政策,传授种植技术。他将自己多年积累的种植经验整理成册,免费发放给村民。这本手写的《种植经验汇编》,一直被村民们珍藏和传阅。
到1990年代初,应隆滚已在基层工作了近40年。在这期间,他始终保持着军人的作风,从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每逢农忙时节,他都是全村第一个到田里,最后一个收工的人。
四、荣誉重现与深藏功名
2019年8月,宁海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开展退役军人信息采集工作。工作人员在走访七市村时,92岁的应隆滚拿出了一个布包,里面整整齐齐地放着一本发黄的立功证书和一枚锈迹斑斑的勋章。
当工作人员仔细核对资料后,发现这竟然是一份1950年颁发的特等功臣证书。随即,县退役军人事务局调取了相关档案,确认了应隆滚的特等功臣身份。这一发现在当地引起了轰动。
原来,在过去的65年里,应隆滚从未向任何人提起过自己的战功。就连与他共同生活多年的儿女们,也不知道父亲曾是一位特等功臣。直到信息采集工作开展,这个尘封已久的秘密才重见天日。
在随后的调查中,更多鲜为人知的细节被揭开。1954年转业时,组织曾多次挽留应隆滚去机关工作,但他坚持回乡务农。1960年代,县里曾两次派人请他去县机关任职,都被他婉言谢绝。1980年代,组织上得知他生活困难,要给予特殊补助,也被他谢绝了。
更令人感动的是,应隆滚在1955年就加入了优抚对象行列,按规定每月可以享受优抚金。但他一直没有去领取这笔补助,直到2019年信息采集时才被发现。经过核算,这笔未领取的优抚金已经累计达到数万元。
2019年9月20日,宁海县为应隆滚举行了隆重的颁奖仪式。县领导亲自为他佩戴上崭新的勋章,补发了65年来未曾领取的优抚金。当天,全村的群众自发组织了欢庆活动,敲锣打鼓为这位老功臣庆贺。
仪式结束后,不少记者想要采访应隆滚,询问他为何要隐瞒功勋这么多年。他只是简单地说:"当兵打仗是职责所在,立功受奖是组织的鼓励。回到农村后,就应该专心种地,带领乡亲们把日子过好。"
这件事在当地产生了广泛影响。越溪乡专门成立了功臣事迹宣讲团,将应隆滚的故事编入乡史教材。七市村还在村史馆辟出专门的展区,陈列他的功勋证书、勋章和相关照片,供后人瞻仰学习。
2019年10月,浙江省退役军人事务厅将应隆滚的事迹编入《浙江省优秀退役军人典型案例》。他的故事被各级媒体广泛报道,成为退役军人默默奉献的典范。当年12月,应隆滚获评"最美退役军人"称号,他的事迹在全省巡回展出。
这位92岁的老功臣,用65年的默默耕耘,书写了一个特等功臣的平凡人生。他的故事,不仅展现了一位军人的赤诚品格,更折射出一个时代的精神写照。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宁静致远的力量,这种力量润物无声,却影响深远。
五、晚年生活与精神传承
2020年初,应隆滚迎来了93岁生日。这一天,七市村的村民自发组织了一场简朴的生日宴。村民们端着自家种的蔬菜、自酿的米酒,齐聚在他家的小院里。老人坐在院子中央的藤椅上,接受着乡亲们的祝福。
同年3月,越溪乡开展"寻访老兵故事"活动。应隆滚将自己保存了几十年的军旅日记和书信捐献给了乡史馆。这些泛黄的纸页上,记录着许多珍贵的历史细节。其中一封写于1950年的家书,详细记述了他参与剿匪战斗的经过,这为研究当地革命历史提供了重要资料。
2020年5月,宁海县教育局将应隆滚的事迹编入中小学德育教材。每逢重要节日,学校都会组织学生到七市村,聆听这位老功臣讲述革命故事。虽然年事已高,但只要有学生来访,他总是坚持给孩子们讲述那段峥嵘岁月。
2021年春节前夕,浙江省退役军人事务厅专门派人来到七市村,为应隆滚家安装了智能养老设备。这套设备包括紧急呼叫器、远程医疗监测仪等,让这位94岁的老人能够享受到更好的养老服务。
2021年4月,应隆滚将自己积攒的10万元存款捐给了村里,专门用于帮助困难学生和贫困家庭。他说这些钱是这些年补发的优抚金,理应用在需要帮助的人身上。村委会用这笔钱设立了"滚老助学基金",每年资助5名贫困学生完成学业。
2021年夏天,七市村遭遇了50年不遇的特大暴雨。94岁的应隆滚坚持在村部值守,协助年轻干部组织防汛抢险。他凭借丰富的经验,为防汛工作提供了很多宝贵建议,成功避免了多处险情。
2022年初,应隆滚将自己珍藏的特等功勋证书和勋章永久捐赠给了浙江省军事博物馆。博物馆特意为这些珍贵的文物制作了专门的展柜,向参观者展示这段可歌可泣的历史。
2022年6月,七市村建成了"老兵之家"活动室。这里不仅陈列着应隆滚和其他老兵的事迹资料,还定期举办各类活动,成为联系新老退伍军人的重要平台。每逢周末,应隆滚都会来到这里,与年轻的退伍军人交流经验,分享故事。
2023年春节,应隆滚迎来了96岁高龄。这一年,他仍坚持每天晨练,阅读报纸,关心国家大事。村里的老人们常常聚在他家门前的小凳上,听他讲述过去的故事。那些关于战斗、关于农村改革、关于乡村振兴的记忆,在他的讲述中变得生动而深刻。
2023年秋,七市村修建新的村史馆时,特意将一面墙壁辟为"功勋墙",镌刻着应隆滚和其他为村庄发展作出贡献的先辈们的名字。这面墙不仅记录着历史,更承载着一代代人的精神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