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的后蜀末帝孟昶明明是乱世中的明君,为何史书上却是昏君

桠沙看情感文案 2025-01-27 03:22:29

明德元年(934年),年仅十五岁的孟昶(chǎng)在父亲孟知祥去世后,接过了后蜀的皇位,成了五代十国后蜀的最后一位皇帝。这个少年天子,在登基之初便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朝廷中,父亲留下的一批老臣宿将,自恃功高,专横跋扈,根本不把这个年轻的皇帝放在眼里。其中,大将军李仁罕更是嚣张至极,公然索要六军的指挥权,妄图将国家的军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面对如此嚣张的权臣,孟昶没有丝毫退缩。他先是暂时答应了李仁罕的要求,稳住了局面。随后,他暗中积蓄力量,等待时机。终于,在一次上朝时,孟昶果断出手,将李仁罕一举拿下,并处决了他,清除了其党羽。这一雷霆手段,让其他老臣们大为震惊,纷纷收敛了自己的行为。昭武节度使李肇,原本仗着自己兵强马壮,不按时朝见,见孟昶时也不跪拜。但在李仁罕被诛后,他吓得立刻扔掉拐杖,跪地参拜。孟昶顺势罢了他的兵权,将其发往邛州安置。

除了李仁罕和李肇,御林军统帅张业也是孟昶需要解决的一个难题。张业是李仁罕的外甥,他在李仁罕死后,不仅没有收敛,反而变本加厉地为非作歹。他强占民田,藏匿亡命之徒,甚至在家中私设监狱,关押那些还不起债的人,许多人被折磨致死,蜀人对他恨之入骨。孟昶为了稳住张业,先是对他好言安抚,还提拔他做了宰相。然而,张业却以为皇帝不敢拿他怎么样,更加肆无忌惮。孟昶在收集了足够的证据后,趁张业不备,将他正法。

后蜀广政四年(941年)孟昶鉴于前朝国君王衍因吏治腐败而亡国的前车之鉴,撰写了《官箴》共24句96字,颁于郡国,以期让官员们“历历在目”,促进国家的长治久安。北宋诗人、书法家黄庭坚曾受朝廷的命令书写过一则十六字的碑文,文字内容正是取自孟昶的《官箴》:“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意思是:官员们所领的俸禄,都是老百姓的血汗。百姓们虽然好欺负,天理却难以容忍。这一碑文被颁发到各州县,刻成石碑,叫做“戒石”,立于官署衙门的大堂上,警示官员们务必清正廉洁,克己爱民。这件事曾被后人传为佳话。

到广政十一年(948 年),孟知祥时代的老臣基本上被孟昶整肃干净。这位年轻的皇帝,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成功地稳固了自己的皇位,开始亲自理政。孟昶在治国理政方面,展现出了卓越的才能。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改善民生,促进经济发展。

孟昶注重农业生产,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兴修水利,提高农业产量。他还减轻了百姓的赋税负担,让百姓能够安居乐业。在他的治理下,后蜀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国库充盈,百姓生活富足。当时,蜀中的米价非常低廉,一斗米只卖三钱,而唐朝贞观盛世时,一斗米还卖四钱五。因为生活富足,蜀中年轻人甚至不知道水稻、麦子长什么样,乡村之间经常举行盛大的聚会,昼夜相接,一片其乐融融的景象。除了发展经济,孟昶还非常重视文化教育。他大力扶持儒家文化,兴办学校,培养人才。他还组织人员刊刻儒家经典,将《孟子》列入经,使得蜀中文化欣欣向荣。在他的倡导下,后蜀的文化氛围浓厚,人才辈出。

孟昶还非常注重吏治,他深知官员的廉洁与否直接关系到百姓的生活和国家的稳定。因此,他亲自撰写并颁布了《官箴》,告诫官员要廉洁奉公,不要欺压百姓。这部《官箴》中的 “尔俸尔禄,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难欺” 十六个字,后来被宋太宗总结出来,经著名书法家黄庭坚书写,颁行全国,成为宋朝官员的为官准则。宋朝人对此评价甚高,认为孟昶能够如此心系百姓,在五代十国昏庸暴戾之主层出不穷的大背景下是很难得的。

孟昶还善于纳谏,他积极鼓励臣民进谏,对于大臣们的意见,他总是虚心听取。枢密副使韩保贞上疏直言相谏,劝孟昶以国事为重,不要沉溺于女色。孟昶深以为是,不仅重赏韩保贞,还释放了大量宫女。有人上疏说应该选择清正廉洁之人出任言官,宰辅们很生气,请求重责此人。孟昶却说,为什么他不说自己出任言官很合适呢?于是就将其任为言官,并嘱咐他多提意见,不要人云亦云。

广政十三年(950年)九月,孟昶下令在成都城上种植芙蓉,并以幄幕遮护,盛开时,一望如同锦绣,孟昶对左右侍从说:“自古以蜀为锦城,今日观之,真锦城也!”成都也由此被称为芙蓉城或蓉城。

然而,孟昶的形象在历史上却被严重黑化,被认为是一个昏庸无道的君主。人们一提到他,往往会想到他的奢靡生活,如用七宝装饰的尿壶,以及他对马球、女色的喜好。北宋皇帝赵匡胤曾批评他:“汝以七宝饰此,当以何器贮食?所为如是,不亡何待!” 北宋名臣欧阳修也说他 “好打球走马,又为方士房中之术”。

事实上,孟昶在后期确实出现了一些问题,随着国家的繁荣稳定,孟昶逐渐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开始沉溺于享乐。他选了大批美女入宫,建立了豪华的宫殿,生活变得越来越奢侈。然而,这并不能掩盖他之前的功绩。在他统治的大部分时间里,后蜀百姓生活富足,国家安定,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后蜀的灭亡,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能简单地归结于孟昶的昏庸。从外部环境来看,后蜀地处四川盆地,虽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但也限制了其发展。在五代十国那个动荡的时代,中原地区的政权不断更迭,实力逐渐增强。而蜀地相对封闭,难以与外界进行有效的交流和合作,这使得后蜀在面对中原政权的进攻时,显得力不从心。

从内部来看,后蜀虽然经济繁荣,但军事力量相对薄弱。长期的和平生活,使得蜀军将领们逐渐丧失了斗志,军队战斗力下降。当北宋的大军压境时,蜀军根本无法抵挡,很快就土崩瓦解。此外,后蜀内部的政治腐败也加剧了国家的灭亡。一些官员贪污受贿,欺压百姓,导致民心不稳。在这种情况下,孟昶即使有心抵抗,也难以挽回局面。

北宋乾德二年(964年)春节,孟昶写下了史料记载里最早的春联。《蜀梼杌》载:“蜀未归宋前一年岁除日,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符版于寝门,以其词非工,自命笔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春联是中国文学和中国民俗相结合的产物。通常认为春联始于五代。这大概是有记载的最早的春联。

北宋乾德三年(965 年),北宋皇帝赵匡胤派遣大将王全斌率领军队进攻后蜀。仅仅六十六天,蜀军就全面溃败。孟昶无奈之下,选择了投降。他的投降,虽然被一些人认为是懦弱的表现,但也有人认为,他是为了避免百姓遭受战争的苦难,才做出了这样的决定。在他离开蜀地的那天,成都有数万老百姓冒着生命危险为他送行,人们哭送着,男女老少沿江护送,其中哭得恸绝者数百人,孟昶掩面痛哭,老百姓一直从成都送到键为县,达数百公里,其场面十分感人。

孟昶投降北宋后,被封为检校太师兼中书令、秦国公,居住在汴京。孟昶入开封七日后,乾德三年(965年),孟昶去世,时年四十七岁。赵匡胤为他辍朝五日。有传言说他是被宋太宗毒死的。他的死,充满了谜团,也让人们对他的命运感到惋惜。他从一个年少登基的天子,成长为一位有作为的君主,最终却沦为亡国之君。虽然有过一些过错,但也不能忽视他的功绩。他在治国理政方面的才能,以及他对百姓的关爱,都值得我们肯定。或许,我们应该以更加客观、全面的视角去看待孟昶,去探究他的故事背后所蕴含的历史意义。

0 阅读:15
桠沙看情感文案

桠沙看情感文案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