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二十年,蒙古亲王额琳沁多尔济护送阿睦尔撒纳去热河的途中,阿睦尔撒纳忽然叛变逃跑,乾隆迁怒额琳沁多尔济办事不力,不顾大臣的劝诫,执意要将他就地正法,此举彻底惹恼蒙古王公,险些酿成战祸,最后乾隆为稳定局面,不得不亲自道歉,加以安抚。
额琳沁多尔济是清朝首位被正法的蒙古亲王,还是受旁人牵连,死得着实有些冤枉。他的死也证明乾隆的决策出现重大失误,让清朝和蒙古各部的关系变得更加微妙。
乾隆二十年,朝廷发兵伊犁,平定准噶尔叛乱,结束长达七十年的平叛战争,巩固了西北边疆的安全,初步完成了统一新疆的大业。
战争结束后,乾隆论功行赏,册封平叛有功的阿睦尔撒纳为亲王。阿睦尔撒纳是准噶尔汗策妄阿拉布坦的外孙,也是厄鲁特蒙古辉特部的王子,骁勇善战且野心勃勃,认为自己劳苦功高,区区一个亲王不足以彰显自己的身份,他想要做厄鲁特蒙古四部的“总汗”,没想到遭到乾隆的拒绝。
清朝从康熙时期就和准噶尔部作战,直到乾隆时期才彻底解决这个心腹大患,其间耗费的兵力和钱财不计其数,乾隆深知平叛的艰辛,也清楚阿睦尔撒纳的野心,要是让他当“总汗”,只怕厄鲁特蒙古四部会成为第二个准噶尔,这是绝对不允许发生的事情。
乾隆有他的考量,阿睦尔撒纳也有自己的小心思,眼看做“总汗”无望,心想与其俯首称臣、仰人鼻息,不如召集旧部奋起反抗,博一个好前程。
说干就干,他趁去热河朝觐的时候,带着手下逃回塔尔巴哈台。
阿睦尔撒纳忽然叛逃,可苦了陪同他一起朝觐的额琳沁多尔济。额琳沁多尔济是喀尔喀蒙古土谢图汗敦多布多尔济的儿子,也参加了平定准噶尔叛乱的战争。
战争结束后,奉命护送阿睦尔撒纳,名为护送,实为监视,就是害怕出现变故,结果怕什么来什么,阿睦尔撒纳一声不吭地跑了。
额琳沁多尔济懊恼没看住阿睦尔撒纳,一边派人去追,一边火速向乾隆汇报情况。
他自知失职,处罚在所难免,但没想到乾隆一怒之下竟然赐他自尽,还说他犯的罪原本应该削爵斩首,但考虑他身份尊贵,皇上仁慈,给他留了几分颜面,自我了结吧。
这道赐死的圣旨在蒙古各部引起巨大轰动,从成吉思汗开始,蒙古亲王还没有被正法的先例,况且额琳沁多尔济是平叛功臣,对朝廷忠心耿耿,岂能说杀就杀?
额琳沁多尔济的兄弟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多次求情,都无法使乾隆改变主意,最终他被迫自裁。
额琳沁多尔济的死引发了蒙古各部的愤慨之情,他们对朝廷的意见越来越大,其中和托辉特部领袖青衮扎布的反应最激烈。
和托辉特部世代受清朝的封爵,青衮扎布也在伊犁之战中立下汗马功劳,他和阿睦尔撒纳交好,早就对朝廷管制心有不服,只是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没有撕破脸。
阿睦尔撒纳叛逃以后,他也蠢蠢欲动,又见乾隆处置额琳沁多尔济的态度,难免有些兔死狐悲的感觉,逐渐坚定了反叛的决心。
青衮扎布挺身而出后,蒙古各部纷纷响应,局势一触即发,一场大战迫在眉睫,清朝平定准噶尔叛乱后还没来得及喘息,就要面对这样一个复杂的局面,果决如乾隆又会怎么做呢?
青衮扎布实力强盛,手下有一万蒙古精兵,个个都是能征善战之辈,然而,这支军队能让他在草原上无往不利,却不足以和整个大清朝廷对抗,想要取胜,必须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他的首个联络目标就是喀尔喀蒙古各部。
清朝平定准噶尔叛乱时,喀尔喀蒙古各部贡献巨大,为了支援战争,他们几乎是倾尽所有,成群的马匹、骆驼和牛羊被送到军队里,数不尽的毛毡、毛皮被征调,导致牧民们没有足够的食无裹腹,也没有足够的毛皮御寒,生活越发艰难。
此外,所有的战斗人员要么上了前线,要么值守台站,青壮年劳动力全被征调,没有人从事生产,大量牧民破产,加上天灾频发,喀尔喀蒙古各部民不聊生。
然而,倾尽所有换来的不是嘉奖,而是无情的杀戮,额琳沁多尔济的死就像一根尖刺深深扎进喀尔喀蒙古人的心里,特别是对呼图克图来说,乾隆杀了他的兄弟,血海深仇岂能轻易放下?
于是在青衮扎布表露出反叛的想法后,火速倒戈,纠集一万五千名蒙古士兵,准备向朝廷宣战。
乾隆二十一年五月,青衮扎布趁奉命进剿阿睦尔撒纳的时候,忽然反戈相向,撤销阿尔泰地区、尔库尔到伊勒伯尔和硕之间的所有兵站、粮站和驿站。
当时清军正在前线与阿睦尔撒纳激战,后方交通线忽然中断,物资、讯息无法输送,一时间陷入被动局面,这一事件也被称为“撤驿之变”。
青衮扎布起兵后,喀尔喀蒙古各部军队立即响应,攻占清军力量相对空虚的漠北地区,喀尔喀的部民也自发行动起来,加入反清的行列中,其他蒙古部族也趁乱行动起来,整个漠北局势近乎失控。
乾隆收到军报,意识到事态发展远比自己想象得更加严峻,于是紧急召集文武百官商讨对策。
经过激烈的讨论,最后决定三管齐下,一是调集军队前往漠北平叛,征讨青衮扎布;二是重建台站,恢复前线军队和后方的联系;三是想办法安抚喀尔喀蒙古各部,将他们重新争取过来。
长久以来,喀尔喀蒙古各部和朝廷关系密切,从无二心,这次投入青衮扎布阵营,直接原因就是额琳沁多尔济的死,那么要安抚喀尔喀蒙古各部,就必须承认额琳沁多尔济是错杀。
乾隆是皇上,代表着至高无上的皇权,怎么能轻易认错,但形势逼人,容不得他继续摆出高高在上的姿态,只能亲自给呼图克图和土谢图汗写信道歉,承认对额琳沁多尔济用刑过重,也认可喀尔喀蒙古对朝廷的贡献,表示只要你们愿意继续效忠大清,这次的反叛行为不会受到任何惩罚,但是如果执迷不悟,那么就别怪我从重治罪了。
同时朝廷还通过各种途径给予物质上的安抚,降低呼图克图的敌意,又安排活佛章嘉三世从中斡旋,劝说呼图克图改变主意。几项措施实施下来,诚意十足,那么,呼图克图又会作何选择呢?
呼图克图在喀尔喀蒙古拥有很高的声望,深受蒙古王公的拥戴,所以他的决定非常重要。呼图克图本来无意和朝廷作对,选择投靠青衮扎布,是被仇恨蒙蔽了双眼,如今冷静下来权衡利弊,心里也产生了犹豫,和清廷为敌真的是正确的选择吗?
再看到乾隆又是道歉、又是安抚,愤恨情绪又减了几分,最终决定悬崖勒马,声称自己受了青衮扎布的蛊惑,一时行差就错,如今愿意擒解逆贼。
为表达诚意,呼图克图还命令手下帮助清军恢复各处被撤销的台站,并宣布出兵征讨青衮扎布。有了喀尔喀蒙古各部的加入,清军如虎添翼,迅速扭转漠北的战局。
再说青衮扎布这边,失去喀尔喀蒙古各部的助力,实力大减,又面临清军三路大军的围攻,在对战时节节败退,军队损耗越来越大,不得已向厄鲁特蒙古的贵族求援,准备借兵再战。
厄鲁特蒙古本来就保持观望态度,如今见形势逆转,青衮扎布大势已去,哪里还肯伸以援手。
青衮扎布借兵失败,只能带着残部东躲西藏,最后在清军的打击下走投无路,被迫向乾隆投降,不料乾隆态度坚决,拒不接受投降,誓要将这个逆贼明正典刑,以解心头之恨。
青衮扎布投降不成,选择向北逃窜,想要投靠沙俄,结果在蒙俄交界处被清军擒获。这年的十一月,被押解回京处死。
平定叛乱后,乾隆在漠北设立库伦办事大臣,又建设了科布多和唐努乌梁海大营,一来监控喀尔喀蒙古各部,防止他们再次生出异心,二来加强对整个漠北的管控,防止再有其他叛乱发生。
经过撤驿之变,边疆的不安定因素被彻底清除,此后多年再也没有发生过较大的叛乱。
恩威并施,乾隆一直都是有脑子的皇上,为了长远利益,能屈能伸,没有意气用事。
乾隆是一位颇具战略目光的皇上,在开疆拓土、稳定边疆方面做出卓越的成就,然而人谁无过,在处理额琳沁多尔济事情上的失误,险些造成新的叛乱,好在他勇于承认错误,及时采取对策,最终成功解决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