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跳水有危险,有可能会被碎石、玻璃等划伤头部。图/北京日报
酷暑中,人们亲水热情高涨,北京城区多处河湖被网友追捧为“户外玩水胜地”。但据北京日报报道,记者连日走访发现,有些市民在消夏娱乐时忽视了自身安全,在非亲水区域游泳、夜晚游泳、登高跳水、儿童不带泳圈、桨板不避让游船等行为,着实让人捏了把汗。
在龙潭公园东门外的南护城河水域,几位跳水爱好者利用铁架子、木板和椅子等工具,不到两分钟便在石栏杆上搭起了一块距离水面约3米高的简易跳台。小伙子、老大爷轮番站上跳台,一个接着一个纵身跃入水中,甚至还有一个看起来不过10岁的小男孩也被簇拥着站上跳台。
“用铁架子、木板和椅子自制3米跳台”“小男孩被簇拥上跳台”,不得不说,无论何时,这样的场景都足以让人感到不安。但不少网友却将其贴上了松弛感等标签,这在社交平台上引起了相当大的争议和担忧。
一方面,市民在如此场景下玩水,并不具有相应的安全保障。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如此方式制作的临时跳台没有丝毫的安全感可言,其结构稳定性和安全性根本无法得到保障。况且,这些地方有的水质为中水、有的河流深浅不一,并不适合游泳;而一些场景离居民区还比较远,一旦发生意外,救援人员很难及时赶到。
另一方面,在社交平台上各类“安利帖文”泛滥的当下,一旦某个场景被贴上松弛感等类似的标签,难免有不少网友会跟风前往。这其中如果再有一些“小白”,其风险性更大。在此背景下,公众对这些场景的担忧并非没有道理。
事实上,于很多网友而言,在既不熟悉水质也没有基础设施的前提下,这样的松弛感不要也罢。且不说可能因临时跳台引发的安全风险,单是可能因水质不达标所引起的疾病风险,就该引起市民的重视。
更何况,此事中,还有青少年被簇拥上临时跳台。而从报道看,不止一处水域出现孩子的身影,孩子们身上鲜有救生圈等防护装备。这必须引起相关方面的警惕。
当然,反对那些不安全的行为,不意味着要忽视市民夏日玩水的需求。在这方面,职能部门和市场如何接续发力,为更多市民提供兼具经济性与安全性的玩水场景,而市场又该如何承接这些需求,是一个值得讨论的命题。
回到此事去看,现实中,与安全感相比,所谓松弛感的排序可能还得往后排一排。毕竟,跳台可以临时搭建,但生命健康和安全从来没有“临时”一说,而那些充斥在跳水过程中的喝彩声也该早点儿打住。
撰稿/苏士仪(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