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不少经济专家说:“美国6月份大约有6万亿美债到期”,因而川普6月份的日子非常难过。然而,今天已经是7月中旬了,川普很顺利地过来了,难道川普釆用了什么神奇的妙法吗? 事实上,所谓“美国6月将有6万亿美元国债到期”的说法,本质上是一场精心设计的认知迷局。这场看似危言耸听的预言,最终在7月中旬的现实检验中不攻自破,暴露出其数据逻辑的荒诞性。 根据美国财政部和国会预算办公室(CBO)的权威数据,2025年6月实际到期的国债规模约为1.45万亿美元,其中超过70%为3个月至1年期的短期国库券。这一数字仅占美国全年到期债务规模的15%左右,与所谓“6万亿到期”的说法相差超过400%。 这种将全年累计数据偷换为单月数据的手法,如同把马拉松全程距离说成百米冲刺,本质上是对经济常识的刻意扭曲。 事实上,美国国债的发行机制本身就具备天然的缓冲器。根据美国财政部披露的债务管理策略,其短期国债采用高频滚动发行模式,平均每3个月就会进行一次债务置换。这种机制使得每月到期债务规模被严格控制在2万亿美元以内,2025年6月的数据完全符合这一规律。 谣言传播者刻意忽略的是,美债危机的核心并非短期流动性问题,而是37万亿美元债务总量的结构性失衡。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测算,美国国债利息支出已占财政预算的18%,超过国防开支成为第一大单项支出。 这种“借新还旧”的游戏之所以能持续,根本原因在于美元霸权赋予的特殊地位——全球外汇储备中仍有57.8%以美元计价,使得美国能够通过货币政策转嫁成本。 但这种优势正在悄然流失:2025年一季度全球央行黄金储备增加244吨,创历史新高,反映出对美元资产的信任度下降。 值得警惕的是,这场谣言的传播路径呈现出明显的误导性。最初由2024年底的一篇报道引发,将“2025年全年到期9.2万亿美元美债”的表述,逐渐演变为“6月单月到期6万亿”的惊悚标题。 这种信息失真在跨境传播中被进一步放大,最终形成认知陷阱。当6月平安度过时,某些势力便宣称“美债无危机”,试图掩盖37万亿美元债务的定时炸弹属性。 这种“制造恐慌—验证虚假—淡化危机”的循环,本质上是为继续维持债务庞氏骗局争取时间。 当前的美债市场正处于微妙平衡中:短期看,美联储可能的降息预期和全球资本避险需求,仍能维持新债发行的市场热度;长期看,债务/GDP比率突破120%的警戒线,以及制造业占比跌破10%的产业空心化趋势,正在侵蚀美元信用根基。 这场6月危机的“狼来了”闹剧,最终揭示的仍是那一个残酷现实——任何建立在债务泡沫上的繁荣,都如同沙滩上的城堡,海浪退去时终将露出嶙峋的礁石。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