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派:王学七派、王学浙中学派、王学江右学派、王学南中学派

文字有思想 2025-02-04 01:43:50

王学七派 明哲学家王守仁及其后学按地域所分的学派。《明儒学案》除列“姚江”之外,明标浙中王门、江右王门、南中王门、楚中王门、北方王门、粤闽王门,共为七派。姚江一派以王守仁(阳明)为代表。浙中派,指浙江中部的王门弟子后学,代表人物有徐爱(横山)、钱德洪(绪山)、王畿(龙溪)、黄绾(久庵)、董沄(萝石)等,以王氏嫡传自命,提出“王门四句诀”。江右派,指江西一带的王门后学,代表人物有邹守益(东廓)、欧阳德(南野)、聂豹(双江)、罗洪先(念庵)、魏良弼(水洲)、王时槐(塘南)、胡直(卢山)、邓元锡(潜谷)等,流传较广。南中派,指苏皖一带的王门后学,代表人物有黄省曾(五岳)、朱得之(近斋)、唐顺之(荆川)、唐鹤征(凝庵)、徐阶(存斋)等。王守仁生时,此派颇著名;殁后,则受到钱德洪、王畿的影响。楚中派,指湖北一带的王门后学,代表人物有蒋信(道林)、冀元享(闇斋)等,此派同受王守仁、湛若水之学,互有出入;同时泰州学派耿定向(天台)对此派亦有影响。北方派,指山东河南一带的王门后学,代表人物穆孔晖(元庵)、尤时照(西川)、孟化鲤(云浦)、杨东明(晋庵)等。思想有差异,穆孔晖认为心与事物,“空体弗得”,流于禅学。杨东明则认为元气产生万物,气中有理,理气浑是一物。粤闽派,指广东福建一带的王门后学。代表人物薛侃(中离)、周坦(谦斋)等。粤闽从学于王守仁者甚众,但多不著名,亦无甚撰述传世。

王学浙中学派 阳明学派在明代浙江一带传播的分支。由于王守仁是浙江余姚人,“姚江之教,自近而远,其最初学者,不过郡邑之士耳。龙场而后,四方弟子始益进焉”(《明儒学案·浙中王门学案一》)。王门弟子中,徐爱为守仁内弟,拜师最早。而钱德洪与王畿亲灸守仁最久,深得器重,是王门的教授师。二人与其师王守仁在天泉证道,对王门“四句教”有不同解释,钱绪山以为定本,王龙溪以为权法。钱绪山学有三变,但对师门之教虽无大得亦无大失。王龙溪受禅学影响,主张良知现成,倡无念主静之学。季本贵主宰而恶自然。黄绾以“艮止”为学的。王守仁去世后,绪山、龙溪常为讲学主盟,绪山还对王守仁著作的整理作出了贡献,推动了晚明王学的兴盛和发展。

王学江右学派 阳明学派在明代江西一带传播的分支。王守仁在江西发明“致良知”学说,自四十五岁至五十岁皆在江西讲学平乱,弟子众多。著名者有邹守益、欧阳德、聂豹、罗洪先、刘文敏、刘邦采、王时槐等,亦有人认为宜将泰州学派的罗近溪(江西南城人)归于江右王门。其中,邹东廓、欧阳南野皆持守师门宗旨;聂双江、罗念庵私淑阳明,以致良知功夫为主静归寂;刘两峰、刘师泉、王塘南则主张性命兼修、透性研幾。黄宗羲肯定江右王门在阳明学派中的突出地位,《明儒学案》中王门学案共二十卷,江右王门占其九,并说:“姚江之学,唯江右为得其传。东廓、念庵、两峰、双江,其选也。在传而为塘南、思默,皆能推原阳明未尽之意。是时越中流弊错出,挟师说以杜学者之口,而江右独能破之。阳明之道,赖以不坠。盖阳明一生精神,俱在江右,亦其感应之理宜也。”

王学南中学派 阳明学派在明代江苏、安徽一带传播的分支。王守仁在世时,南中已有王心斋等传播王学;王守仁去世后,钱绪山、王龙溪等在此讲学,学舍林立,从者甚众。《明儒学案》载数十人之多,著名者有黄省曾、朱德之、唐顺之、唐鹤征等。《传习后录》有黄省曾所记阳明语录数十条,黄宗羲认其“当是采之《问道录》中,往往失阳明之意”,并认为黄省曾“以情识为良知,其失阳明之旨甚矣”。朱德之学近老氏,以道教金丹喻心,认为“丹者赤也,言吾赤子之心也”,“赤子之心不失,久久纯熟,此便是丹成也。”薛应旂开启东林之源。唐顺之“以天机为宗,无欲为工夫”。唐鹤征则接续横渠,发明气学,认为“盈天地之间只有一气”,“性不过是此气之极有条理处”,晚年泊然归之道术。南中王门人多势众,但略显庞杂。

0 阅读:2
文字有思想

文字有思想

感谢大家的关注